二
龍金鸞的娘家在離龍家灣村不遠的天華村。她家祖上有一手描龍繡鳳的好手藝。清代時,她的曾祖母就為清宮皇室做過貢品龍鞋。解放戰爭中,她的奶奶是村裏的婦女幹部,也是做支前擁軍鞋的模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很多戰士都穿過她奶奶做的支前鞋。可以說她家是個地道的鞋業世家。
到龍金鸞的父親龍兵這一輩上,由於一家人都熱愛新中國,積極地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鞋的傳統手藝就沒有再被提起。龍兵從小受母親的影響,解放初期就積極要求進步,並加入了黨組織,積極參加生產隊的集體活動,為村民們排憂解難,做下不少好事,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擁護和愛戴。所以,他一直在村裏擔任著主要職務。
龍兵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更是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大女兒說:“鸞鸞啊,做人不容易,要多做好事,多幫助別人,要學會吃虧,吃虧是福,不義之財不能貪。你要記住,一個人一輩子隻要把一件事做好了,做透了,就會終生受用。”龍兵的這些做人之道,在龍金鸞幼小的心靈深深地紮下了根,使她從小就養成了一種自尊自強的個性……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她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碗裏的飯撒在了桌上,父親狠狠地打了她一頓。她當時委屈得哭了,一連幾天不理睬父親,總覺得父親對她不好,不像對待弟弟那麽好,重男輕女。
其實,父親看在眼裏,痛在心上。他何嚐不喜歡自己的女兒呢?隻是女兒這麽不愛惜糧食,他心裏很不是滋味,一氣之下打了她。打過之後他心裏又後悔了,女兒畢竟還小啊,能懂麽事呢?自己的脾氣也太暴躁了……
那天,吃過午飯後,他把龍金鸞叫到身邊,笑著輕言細語地說:“鸞鸞啊,還在生我的氣?比你父的脾氣還強,將來長大了可怎麽得了啊!”
小鸞鸞低著頭,用上牙咬著下唇不出聲兒。
父親問她:“曉得那天為麽事打你不?”
“不曉得!”小鸞鸞悶聲悶氣地說。
“不曉得?那父講給你聽。你知道這大米飯是怎麽來的嗎?古人有一首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說這米飯是像你父這樣的農民伯伯們麵朝黃土背朝天,泥裏滾,土裏歇,一滴汗水摔八瓣換來的,你不愛惜米飯也就是不尊重你父,因為你父就是種稻子的。想想那幾年,全國很多地方餓死不少人,就是因為沒有飯吃。國無糧不穩。你奶奶不是經常教育你們要愛自己的祖國嗎?愛惜糧食也等於是熱愛自己的國家。懂了嗎?”
父親的一席話,將小鸞鸞心中的委屈一掃而光,她抬起頭來,看著父親誠懇地說:“我懂了!父,以後我再也不浪費米飯了。”
“曉得認錯就好,這才是我的好女兒嘛!”父親看著女兒那副可愛的樣子,開心地笑了。
龍兵就是這樣教育著自己的子女。如今他非常滿意的是幾個子女都很爭氣,不僅各自都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社會上也受到別人的尊重。更使他欣慰的是,大女兒金鸞這幾年更是成了村裏的女能人。
自從大女兒出嫁到龍家灣村後,與丈夫龍平軍一道勤儉持家,靠國家的富民政策勤勞致富,小日子過得很是滋潤。雖說大女兒是位普通的農家女,隻有初中文化,但腦子轉得快,思維活躍,不僅農活幹得漂亮,做買賣更是一把難得的好手。初中一歇學,她就開始學做生意,先後開過服裝鞋帽店、經營過家電、糧店,尤其是她製作的手工布鞋得到了龍家的真傳,穿在腳上不僅美觀、大方,而且舒適、綿軟,在鎮上工作的幹部們都喜歡穿她做的千層底布鞋。經過近十年的苦心經營,她不僅在村裏蓋起了一棟前後有庭院的小樓房,還掙得了百萬資產的家業。
尤其讓龍兵高興的是,大女兒的頭腦不同於一般人,如今自己的日子過得富裕了,總想著要為國家做點事。女兒經常跟他說:“父呀,記得我小時候你經常教育我們,要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今我們靠國家的富民政策富裕起來了,也該報效報效國家。如果不是國家政策好,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總尋思著,是該為國家做點事的時候了。”
女兒的這份愛國情結,深深地感動著父親的心,女兒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隻是他隱隱覺得自己對女兒有一份歉疚之情:小時候女兒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上軍校,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更好地報效祖國。而當時的家庭條件迫使他不得不讓大女兒歇學,以保證她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能夠順利上學。這樣,龍金鸞當兵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
實際上,那時候並不是龍兵不想讓大女兒讀書,隻是家裏確實太窮了,每個孩子都要上學,實在是供不起。一家八九口人,不說供孩子讀書了,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到了年終才能吃上一頓大米飯。有一年,家裏喂了頭豬,到年根大約長到60公斤,殺了豬他舍不得多留,隻留了二斤肉,餘下的都賣了;賣肉時,惹得金鸞姐弟幾個抱著他的腿哭著不讓賣……
龍金鸞歇學後,和其他山裏不上學的孩子一樣,開始下地種莊稼、摟柴火、幫家裏幹家務活。由此,她對父親重男輕女的觀念十分反感,總感到自己不能上學了,前途一片黑暗,將來就像村裏的其他姐妹們一樣整天圍著鍋台轉……
一想到這些,她心裏就十分難受,從那時起,她便暗暗下定決心:將來長大了一定要活出個人樣來,為村裏的姐妹們都爭口氣……
龍兵清楚地記得,大女兒曾經跟他說過:如果自己能上學,絕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解放軍戰士,說不準還能當上將軍呢。大女兒從小就熱愛解放軍,崇拜將軍,記得小時候,她沒事時就纏著村裏的一位老奶奶,聽她講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為解放軍當向導的故事,如果她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能夠正常上學,沒準兒真的能成為一個女將軍……每每想到這些,他總覺得對不起大女兒,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最近,大女兒鸞鸞有一段時間沒回娘家了,不曉得在忙些麽事?龍兵知道大女兒的個性,她要是有一段時間沒回來,心裏一準又在想什麽事兒,她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讓自己閑著,如今不曉得大女兒又在策劃什麽事呢?
這次還真讓龍兵猜對了,龍金鸞這段時間忙得不可開交,她正在籌備做龍鞋的事,又是找朋友幫忙設計鞋樣,又是找相關人員給她策劃方案,又是確定原材料的采購地點,人都忙得快瘦了一圈……
這不,她正準備回娘家去跟父親說說這個事兒,想征求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見,卻接到她弟弟打來的電話。
龍金鸞的弟弟在外經貿大學畢業後,又去南亞留了幾年學,回國後就在省城合肥一家外貿公司上班,這在大別山區的天華村來說,也算是鯉魚跳龍門了,而且在村裏也是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大學生。他初中時候的同學在龍家灣村當村主任。那天,龍金鸞到村裏去把她想辦鞋廠做龍鞋參加大獎賽的事情跟村裏的幹部們說了,要求村裏為她提供便利條件。村主任認為這是件大事,有必要告訴他的弟弟,就打電話把這事跟她弟弟說了。
這不,她弟弟打電話來給她潑了一盆涼水。弟弟在電話中告訴她:“辦鞋廠這麽大的事你能做得了嗎?再說,都幾十年沒有人做過這種手工龍鞋了,這種鞋又沒有什麽模式,你的量又這麽大,麵那麽寬,能把握得住嗎?這種想法太不現實!這事姐夫肯定也不會同意,我也幫不上你什麽忙,你還是慎重考慮吧!”弟弟認為她的這種想法太不切實際,擔心她做不成。
聽了弟弟的話,龍金鸞心裏很不以為然,她對弟弟說:“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不需要你幫什麽忙,隻是你先莫要跟你姐夫說。”
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弟弟勉強答應了暫時不告訴姐夫,但還是不讚成她做這件事。
龍金鸞萬萬沒想到弟弟是這個態度,心裏很難受。她本來以為弟弟會讚同她的這種做法,沒想到卻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她不曉得弟弟為麽事會這樣?怪隻怪那個村主任,真是個長舌婦,多管閑事,怪不得村裏的許多事情搞得村民們不滿意。龍金鸞在心裏不免怨起村主任來。
弟弟的愛國情結她是十分了解的。他在南亞留學時,看到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情景就非常氣憤,他曾經對龍金鸞說過:“姐姐,你們在國內生活的人,真的體會不到外國人欺負中國人時的那種難受勁兒。我一看到這種場景,就氣得牙根癢癢。”
有一次,弟弟乘公共汽車的時候,碰見幾個外國洋痞子,認出他是中國人,便惡言穢語地上前欺負他,並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他是“中國豬”“大尾巴狗”“東亞病夫”。忍無可忍的弟弟施展“中國功夫”,將這幾個“洋痞”打得跪在地上求饒……
此時,弟弟的耳邊傳來一片喝彩聲,周圍看熱鬧的其他外國人都一齊湧上來,豎起大拇指稱讚他:“中國人,真了不起!”“中國人,偉大!是大英雄!”
龍金鸞聽了深有感觸,中國應該強大起來,隻有國家富強起來,才不會受外國人欺負。她對弟弟的正義舉動大加讚賞,並連聲讚歎道:“打得好!打得好!你可為中國人出氣了。”她還鼓勵弟弟說,“今後如果再碰到這種事兒,你就往死裏打,多打幾下,替我也打上幾拳!”
據弟弟講,現在有的外國人對中國根本就不了解,甚至認為中國人還像100年前那樣軟弱可欺,是“東亞病夫……”
提起這些事兒,龍金鸞就氣不打一處來,她暗下決心:總有一天,她這個中國的農家婦女,一定要做出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來,讓那些把中國人不當人的外國人看看……
她想,做這件事一定錯不了。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做大,做得轟轟烈烈,讓外國人看看我們中國普通百姓富民強國的決心,不能因為弟弟的態度就讓自己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