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兒子的家鄉
“麻湧香蕉壯,大朗荔枝紅,清溪芒果旺,黃江橙柑濃。爸爸,我們家鄉塘廈有什麽水果?”讀一年級的兒子放下手裏那本《思想品德》,突然轉過身子問我。
啊!我們的家鄉?我頓時愕然了。我真料不到兒子會這樣問我!啊!我們的家鄉……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我是在十九歲時,離開故鄉的。剛出來打工時,每年我都回家過年,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遊子的歸宿。弟弟結婚之後,我便把妻兒從家鄉接來塘廈,而且一住就是六年!剛來東莞時,兒子還沒有斷奶。雖然我們也時常回鄉探親,但每次在老家住的時間都很短。怪不得他對故鄉一點兒印象都沒有。我雖然總是有意識地教兒子學點家鄉話,但他似乎並不感興趣,剛學會的一句話,第二天又忘記了。然而,他並不笨,自從讀學前班以來學習成績便一直名列前茅,幾乎每學期都有獎狀,而且還當了學習委員!學“白話”也特別快,七歲的他就能說出一口地道的本地“白話”,而且話語中時常摻有一些“我們塘廈什麽,怎麽啦。”之類的句子,顯然他早已把塘廈當作自己的家鄉了……
“說呀,怎麽不說話?”兒子那雙充滿童真的眼睛瞪著我問。
“孩子,我們家鄉的桔子最好吃!下次爸爸回鄉給你捎些回來。”我故意張冠李戴。
“孩子問你的是這裏出產什麽水果。”妻子及時糾正了我的錯誤。
“兒子說的家鄉是指塘廈?”我疑惑不懈地反問妻子。
“嗯……”兒子點了點頭。
塘廈?我語塞了。頭顱裏的血不停地旋轉回晃,在塘廈的日子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展現開來……
我是一九九六年,隨公司搬遷來到東莞塘廈打工的。在我十幾年來居無定所的打工生涯中,沒想到在塘廈不知不覺中已經住了將近六年!而且這裏確實有個家,然而我們在這裏沒有戶口,暫住證是要隨身帶的,孩子讀書是要交借讀費的……這怎能說是家鄉?
“說呀,塘廈有什麽水果呀?”兒子的問聲打斷了我的漫想。
“塘廈的龍眼挺甜的,荔枝也不錯,芒果也很大一個……”妻子幫我解答了問題。
“爸爸,媽媽說得對不對?”兒子眨眨眼似乎還不相信他母親的答案。
“媽媽說得對,你不記得啦?媽媽經常在市場上買的龍眼、荔枝、芒果都是本地出產的。”我說。
“嗯……”兒子點了點頭後便繼續讀他的《思想品德》。
“唉……”妻子長長歎了一口氣,忽然又問我說:“你又想家鄉了?”
家鄉?我眼前立即浮現了故鄉的山山水水:崗巒起伏的黃岐山,微波粼粼的榕江水,碧油油的桔子園……我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獨自躺在榕江河邊的那片桔子樹下,仰望著江對麵的黃岐山,自由地幻想著山外的世界,陽光下濃鬱的桔子花香,像故鄉的工夫茶一樣令我回味無窮。
人生如流水,一眨眼幾十年就過去了。現在又到了桔子花盛開的季節了……離開故鄉十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故鄉的桔子。一說起家鄉就好像躺在那片桔子樹下……
“回家鄉是遲早的事,打工本來就是這樣哩。瞧你!又學孩子把這裏當作家鄉啦。”我輕描淡寫地說,當然希望妻子能夠理解。
“不把這裏當作家鄉,哪裏才是孩子的家鄉呀?我們在外拚搏這麽多年,今天才算安定下來,難道還打算回鄉?你不是常說,好男兒誌在四方,他鄉也是家鄉嗎?”她的語言是理智的,表情是認真的。
是啊!“好男孩兒誌在四方,有作為的人,決不會一生一世死守在家鄉!”十幾年前,我正是為了追求山外廣闊的天空,才出來尋夢。如今,總算在他鄉夢圓了——有了自己心儀的工作!現在,難道又要回去……我不得不再陷入了沉思。
“噯,我隻是隨便問問,你可別傷腦筋!”妻子那隻散發著熟悉氣味的手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
“我隻是在想小孩讀書的事,聽說塘廈正在全麵創建教育強鎮,計劃將所有村辦小學撒並到新建的幾所鎮屬的市一級學校。”
“這不是好事嗎?昨天,女兒已告訴我了,說下一個學期他們便可以搬到新學校,女兒還給我描繪著他們未來學校的美景!”
“我隻是擔心,到時小孩入學有點麻煩。”
“我聽女兒說,隻要學習成績好,便可以轉到新學校,我們小孩的成績,你還用擔心?每學期成績都是在前三名!”
“但願如此……”
新學期不覺又快到了,我的心越來越沉重。我真害怕我的擔心變成現實。
現實正如我所擔心的一樣,新的“市一級學校”幾乎沒有我們外來工的份,大部分借讀生將麵臨著輟學,我的子女也不例外。學校公布錄取名單的那個晚上,可以說是我們一家最苦惱的一晚。孩子們,不僅非常生氣,而且非常悲傷。一直哭著,鬧著,說一定要到新學校去讀書,無論我怎麽勸解,怎麽解釋,怎麽哄騙都無濟於事,一味哭哭啼啼。緊接著妻子也開始自責起來,說自己太天真了,沒有提早做好準備工作。那些有準備的,已通過走後門,拿到入學申請表。我隻能不停地安慰他們,說我有辦法。我說,我在這裏工作了這麽多年,又是高級工程師……
第二天,我找了鋪麵的房東,找了社區主任,也找過新學校的校長,也許是借讀名額少,他們都表示無能為力。“如果你的子女要到新學校借讀隻能找鎮長!”社區趙主任一本正經地對我說。
怎麽找鎮長,我陷入困境。晚上,懷著義憤填膺的心情給鎮長寫了一封長信,並把我幾年來的個人所得稅單複印後,一並郵寄給鎮長,要求鎮長幫助我解決子女借讀的難題。
幾天後,我終於接到鎮領導的電話,說讓我過去談談。我非常興奮,按約來到鎮科教辦。我還沒坐定,鎮科教辦主任便像審訊犯人一樣問我。
“是你寫信給領導的?”
“是的,信是我寫的!”
“你的口氣好大呀,是威脅還是投訴?”
“不是威脅,也不是投訴,隻是請求幫助!不過,當時心情不太好,用詞有些不恰當。”
“哦……你來這裏幾年了?”
“已整整六年了,都在這個單位工作。”
“你是不是特聘的?”
“不是,我是隨公司搬遷來的,不過公司的技術人員大都是由我招聘的!”
“你什麽職務?”
“PE工程師主管!”
“什麽職稱?”
“高級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有證明嗎?”
“名片上寫得很清楚。”
“我是說是否有國家承認的職稱證書。”
“我們是外資企業,隻要有技術,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就給我們這個職稱並給予相應的待遇,不用通過國家考評。”
“你什麽學曆?”
“大專畢業。”
“唉,真對不起,你還不符合我市有關借讀的規定條件!”
“需要什麽條件?為什麽有些外地學生也能夠去新學校借讀?”
“市特聘的專才,或中高級職稱以上的人才,或暫住多年有本科以上學曆的人員子女,至於個別特例,都是對本鎮貢獻特別大,並由各村、各單位推薦上來借讀的。你想想,我們鎮有幾十萬外來工,公辦學校隻有三四所,個個都來借讀,學校哪能承受得起!”
“我是納稅人,每年交納了上萬元的個人所得稅給政府,政府也應該回饋一點點給我們吧,況且義務教育也是每個學齡兒童的權利!”
“我們歡迎你的子女到鎮民辦學校就讀,學費也不是很貴,這些被撒銷的村辦小學大都已被民辦學校‘收購’了,大大增加了招生數量!”
“我也是這麽想,可是孩子們就是不願意,孩子們說,如果不到‘新學校’去,就不讀書了!”
“如果鎮不同意你的申請,你將怎麽辦?”
“如果不同意,隻能再向上級反映,找市領導!”我有點激動。
“找市領導,也沒有什麽用,他們最多也是打個電話讓我們去安排。不過嘛,按你現在的具體情況,倒有一個可行的方法,你可以試試!”他的語氣突然變得溫和起來。
“什麽好辦法?”我迫不及待地問。
“你可以寫一份正式的借讀申請書,經你們公司領導批準,蓋上單位公章,你們公司是我鎮最大的企業,你的子女就按照你們公司推薦來借讀的辦法操作,我相信教辦會酌情批準你的申請。”
第二天,我便按照科教辦領導教給我的好辦法,寫了一張“借讀申請書”,給李德經理簽上了大名,然後去人事部蓋上工廠的公章。接著,便去鎮“科教辦”填表申請。科教辦同誌說除了這些之外還需要我再提交:戶口本、結婚證、出生證、暫住證、計劃生育證明文件、無犯罪證明書。
計劃生育證明文件與無犯罪證明需要回老家辦理。計劃生育證明文件辦理至少要跑五個單位:戶口所在地村委領表,登記,然後到戶口所在地鎮計生辦蓋章領取“計劃生育服務證”,有了這服務證,然後才能接受暫住地計生部門的服務,先到暫住地居委會領表,接著到鎮計劃生育服務所進行查孕、查環,然後再將“廣東省流動人口避孕節育情況報告單”交給暫住地居委會蓋章,再到暫住地鎮計生辦審查蓋章,才完成整個流程。辦證過程中遭受的種種“白眼”、排隊、交費,真是費時費力。其中的滋味,隻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品嚐出來,也許可用“千辛萬苦”來形容吧。計劃生育是國策,是一票否決製,無論官有多高,權有多大,隻要違反計劃生育政策就是一票否決。何況我們平民百姓,這一點我們都能理解。讓我無法理解的是“無犯罪證明”,這個流程也要跑三四個單位。按流程先到申請人父母雙方戶口所在地村委會開出“無犯罪證明”,注意這是父母雙方,還好,妻子的戶口結婚時就遷移到我這邊。開證明時不用兩頭跑,一張證明就搞掂了。開這證明,當地村委倒非常給予方便,到了鎮派出所就沒有那麽順利了,先找辦事員,辦事員說找所長,所長說找指導員,指導員說找“檔案室”。“檔案室”的老頭上上下下打量著我,問我的姓名、家庭住址,外出到那裏、為什麽要開這個證明……我一一如實回答。他聽後還是一臉茫然,似乎他腦子裏沒有儲存我這個人的“檔案”。他想了良久,突然問我,你老爸叫什麽名字?我心裏想,奇怪?怎麽問起我去世多年的父親?但為了能讓那老頭蓋章,我還是如實回答。“嗬,你父親我認識,表拿過來。”他爽快地蓋了公章。啊!真是祖宗有靈。我如釋重負地離開檔案室。辦好戶口所在地的“無犯罪證明”,還需到暫住地公安機關蓋公章,這倒比當地的要方便得多,公安部門早已有所準備,不用申請人解釋,也不用再說明,由社區警務室就可以直接辦理。
我終於在開學前辦齊了所有證明文件,孩子的入學終於落實了。入讀公校對於一般的外來工來說,是很難享受到的福利。正是由於這樣,在南方才會有那麽多以營利為目的的民辦學校,也正是這樣,才有那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外出謀生,異地入學將是影響到千家萬戶的大“課題”。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隻要像稅收政策一樣,無論你到哪裏工作,國家都會幫你扣稅;同樣,無論你到哪裏工作,都應該享受到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近年來,國家對於教育的投入已越來越多,基本上已實行對“常住人口”免費義務教育,但卻對於越來越多的暫住人口卻沒有相應的規定,還處在真空地帶,而地方政府所出台的有關對外來工子女的優惠政策,卻把門檻都定得高高。對於一般的打工家庭,這些所謂的優惠政策,不是迫使他們家庭分離,就是把他們趕到民校自費,這顯然有失公平的原則!隻要國家與地方政府從外來工所交納的個人所得稅中抽出一小部分資金,在外來工暫住的地方興辦一些“外來工子女學校”,並全麵降低外來工借讀的門檻(比如,暫住時間達到一定年限或者交納的所得稅達到一定的金額等)。如果借讀門檻能夠放低一點,讓所有外來工都能夠享受到借讀的權利,那麽將會使千萬分離的家庭得到團聚,將會使幾千萬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女兒,兒子終於順利入讀心儀的學校,也許以後這裏便是他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