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放牛

六十年代,生活艱難,無可厚非,特別是出生於農村的兒童,雖然年齡幼小,但是要給父母做家務事,比如煮飯炒菜呀,打豬草呀,上山砍柴呀,給生產隊放牛呀,拾牛糞、狗糞呀,等等。如果你給生產隊放黃牛,每天記2分工,如果運氣好而分到放水牛,每天記工2.5分。

然而,陳平安所在生產隊比起其他隊來說要差些,雖然勞動力(即男工)每天勞動時記10分工,但是平均每天收入僅為一毛錢,婦女勞動一天時記7分工,收入僅為七分錢,年滿12周歲的小孩也要參加隊工,辛辛苦苦一天才記2分工,也就是說每天收入才二分錢,飄浮在蒼穹的雲朵也露出了驚訝的麵容。

1973年,陳平安剛好五歲,根據生產隊的本來要求,順理成章地當起了牛娃。因為他生下來體質本就很差,而且生活在那個艱苦的環境裏,更是雪上加霜,自然造成營養不良,個子矮小,瘦骨伶仃,小孩見了肯定會被嚇跑了。所以,他真像個三歲的小孩,如果不牽著牛繩,就追不上牛兒呢。

因為兒童們經常在一起放牛的緣故,不僅成就了共同的語言,而且達成了共識,自覺成立了放牛團隊。既然大家成立了團隊,就有團隊的規矩,而且人人都要遵守。大家都要按時起床,準時達到約定的地點集合,如果有特殊情況而缺席者,那麽要事先打招呼,否則要受到團隊的處分,還有誰敢犯紀律呢?

不過,那個時候大多數家庭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還有誰能買得起手表呢?既然你沒有手表,更沒有所謂的鬧鍾,隻有跟著感覺走了。比如,陳平安剛開始確實有點不適應,又害怕遲到,晚上就寢時總是似睡非睡,耐心等待雄雞叫醒天空,或者時而睜開朦朧的眼睛,望望窗前擠進來的光線,是否按時向他打招呼。顯然,他由此養成了睜眼睡覺的習慣,隻要哪裏有一丁點兒響動,就逃不過他的眼睛。不僅如此,而且他每天總是提前起床,也不足為奇了。時間一久,他便養成了良好的習性,隻要時間一到,就會自然醒來,這叫習慣成自然吧。

所以,陳平安每天早上6:00以前起床後擁抱第一縷曙光,呼吸新鮮空氣,隨意伸個懶腰,牽著可愛的黃牛,歡歡喜喜地出發。

6:20左右兒童們在約定地點齊隊,經過清點人數,確定無誤後集合出發,共唱著歡樂的歌謠,把牛群趕到差良衝對門的老子山。

大家到達山上後一如既往地歡聚一團,說說笑笑,蹦蹦跳跳,開心不已。然後,大家還是老規矩,經過抓鬮後分成好幾批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或輪流看牛,或者原地休息,或者去山上摘野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開心快樂每一天,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每當太陽從山的東邊冉冉升起時,鳥兒為他們歌唱,風兒為他們歡叫,小草抱著風兒跳起了交誼舞,熱烈慶祝他們成立了相親相愛的團隊。如果牛兒吃飽了,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心有靈犀,要麽望向天空,要麽看著牛娃們,搖頭晃腦,甩著尾巴,時而“哞……哞”喜唱。由於兒童們長期放牛之故,勢必掌握了牛兒的習氣,自然領會其中的含義,一同樂不可支地趕著牛兒回家。

1974年的夏天,太陽像個燃燒的火爐,大地被烤得發燙,簡直可以烤熟紅薯,空氣也是熱烘烘的。所以,兒童們熱得喘不過氣來,隻要你稍微動一動,就會渾身冒汗,這日子真叫人沒法過了。你瞧,山嶺田野被包裹在火熱的蒸籠裏,樹葉因抗不住壓力而低頭認罪,狗崽蜷躺在陰影下,吐出長長的舌頭,時而發出長長的喘氣聲,幹燥的牆壁快要被蒸發幹了,差良代塘同樣冒著一團團熱氣,夫夷大地成為了天然的汗蒸館。

但是勤勞的村民們無畏猛烈的太陽,在煮沸的水田裏忙著雙搶,打穀機響起了轟隆轟隆的警告聲,老天爺呀,你別太猖狂好嗎?不然會遭報應的。當然,淘氣的兒童們也沒閑著,而且不懼怕猛烈的太陽,一個個脫得光溜溜的,一麵端著自製的木槍而肆無忌憚地遊來遊去,一麵在水田邊嘻嘻哈哈地放牛,一邊在打穀機後麵嬉皮笑臉地撿拾著稻穗,天空時而傳過來一陣陣搞笑的打鬧聲。

或許生產隊員們太累了,也恰巧到了預定的休息時間,陳文東及時吹響了熟悉的哨聲。生產隊員們歡喜若狂,相繼停下了手中的活兒,躍上田埂,隨意清洗手腳上的泥濘,擦拭著滿臉汗水,設法找個陰涼的地方,坐下來休息。男人們趁機大口大口地吸著土煙,一者透透汗氣,二者放鬆心境。婦女們三五個湊著堆,談古論今,笑口常開,從而消除疲勞,甚至有人談到某某女孩也該找個人家了,弄得這個女孩滿臉緋紅,幹脆溜之跑也。

此時此刻,安靜的水田便成了牛娃們歡樂的天堂,或你追我趕,或打著翻滾,或搜尋青蛙蟲子,或玩弄打穀機。所以,牛娃們本就曬得烏黑發亮的身子,又沾滿了水汙,根本不用喬裝打扮,就成為標準的滑稽演員,引得大人們失聲大笑,成熟的稻穗也笑彎了腰,掛在天空的太陽也露出了歡樂的笑臉。

這個時候,陳平安正好與堂弟陳樂山嬉玩著打穀機,左腳立在底盤上,右腳拚命地踩著打穀機的踏板,旋轉的脫穀機轉盤吟唱著嗡嗡的歡歌,唱響了生產隊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自感玩得不過癮,一時頭腦發熱,發明了新的玩法,美其名曰——喂稻草。陳樂山嬉踩著打穀機的踏板,陳平安左手抓一把稻草,右手一根根喂進高速旋轉的齒輪當中。他倆望著齒輪裏吐出一根根均勻折疊式的稻草,宛如一條條標準的彈簧,又如活靈活現的蛇行,實在好玩極了。

或許陳平安玩得入神,竟然忘乎所以,他的手指不經意地被卷進了齒輪當中。幸虧陳樂山及時發現,立刻停止了踩動,同時大聲提醒,陳平安才晃過神來,迅速抽出手指……結果落下了可怕的殘疾,右手失去了半個手指頭,便得了個“九瓣半”的別名,真是樂極生悲,後悔莫及。

1975年冬天,天空飄著和風細雨,山山水水沉浸在寒冷的季節裏,就算是再肥壯的牛兒,也變得瘦骨嶙峋了,稻田也被收割得隻剩下了一身骨架,田野變得冷冷清清,田埂上枯萎的小草也被凍得直打哆嗦。

可是,牛娃們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無謂寒冷,風雨無阻,堅持在寂靜的田野裏。一個個拉著長長的牽牛繩,躲在田埂下麵,隻為避風防寒。然而,他們這樣做還是徒勞的,根本抵禦不了風寒的進攻,時而咳嗽幾聲,時而清理堵塞氣孔的鼻涕,時而顫抖著身子,看似凍得臉紅青紫的,頭部也冒起了濃濃的水霧。

此時,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要求大夥學著電影裏孫悟空的樣子,練習空翻動作,這樣就不怕冷了。大家滿口讚成,很快統一了節奏。因為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抵禦了寒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大家積極參與進來。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大家站在高高的田埂邊上,按照排隊先後順序,一個個縱身跳下田埂,身體在半空中旋轉一圈,甚至技術好的旋轉二圈的都有,人人仿佛騰雲駕霧的孫悟空,實在太好玩了。

顯然,田野裏開始**起來了,風寒被嚇怕了,身子熱火起來了,每個人露出了**的笑容。結果大家玩得特別起勁,輪流跳下,空翻,落地,鼓掌,高呼,蒼穹傳來一陣陣歡笑聲。

然而,大家高興之餘,無意間發生了意外事故。或許陳剛要沒掌握好要領,在落地時頭部忽然插進了稻田的泥濘中,整個身子倒立在半空中,兩腳不停地抽搐著。大夥嚇得兩股戰戰,真不知如何是好,牛群也被驚得哞哞地尖叫起來,看來危在旦夕。幸虧陳平安提前醒悟過來,及時尖叫一聲,兄弟們啊,請不要猶豫了,快想辦法救人呐。

大夥隨著陳平安的呼喊聲,迅速恍過神來,不約而同地衝過去,共同喊著口號,齊心協力地出力,才把陳剛要從泥濘裏拉起來。緊接著,大家馬不停蹄地把陳剛要抬到水渠邊,抓緊時間清洗幹淨……

最後,陳剛要平安無事,真是有驚無險。當他們平靜下來時,個個害怕田野裏鬧鬼,都爭先恐後地牽著牛兒回家了。

因陳平安家經濟狀況微妙,8歲的他才去金良村小學報名讀書。所以,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每天看牛的時候,隨手帶好書本,一邊看牛,一邊看書,隻為搞好學習,準備以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匯報,向爸媽匯報。

然而,陳平安有一天看書特別入神,竟然忘記了一切,黃牛趁機偷吃了第一生產隊的20幾棵麥子,結果家裏被罰沒了20多斤稻穀。

陳文東一氣之下,緊握著放牛棍,追著陳平安打。雖然年幼的他沒命地逃跑,但是哪裏跑得過爸爸呢。結果,他背上多處掛彩,老屋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但是陳平安沒感覺到痛,誰叫他不聽話而闖禍呢。雖然他隻是皮外傷,但是愈合後刻下了彩色的詩花。

陳平安成年後每每洗澡時害怕別人發現這個秘密,時刻小心著,但是還是被人發現過,竟然嘲笑不止,這或許是玉帝給他刺下免費的彩色胎記呢。陳平安無言以對,隻有打掉牙齒往肚子裏吞,別人的嘲笑權當一陣風吹過而已。

1978年4月,陳平安有10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知識的增多,環境的改變,聰明才智的他慢慢懂事,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兒童們也是如此,如同一枚枚苦瓜,呼吸著溫暖的陽光,一天天成長起來,思想也大有進步。

或許大家受到各個武打片電影故事情節的啟發,經過激烈的討論,全票通過可行的方案,成立一個少林寺放牛隊。同時,選舉年齡最大的陳叔叔(年齡比他們大不了幾歲,但是他輩分比他們大一級)為方丈,選舉呂叔叔等為師傅。或因陳平安個子瘦小,自然成了小羅羅,美其名曰——小和尚,即所謂的小徒弟,實為師傅們的服務員。

當然,按照團隊要求,師傅們一般不做事,專門陪著方丈聊天、吃好、喝好、玩好、開心好。顯然,徒弟們必須要一切行動聽指揮,除承擔看牛任務外,還要做其他不可理喻的工作,雖然一萬個不願意,但是隻有忍氣吞聲地服從命令,叫你往東,絕對不能往西,否則軍法從事。自從成立少林寺放牛隊後,他們確實做了不少缺德的事,簡直不可思議呀。

因此,徒弟們每天出門放牛的時候,必須要牢記師傅所分配的任務,無論如何要從家裏偷點好吃的東西,以帶給方丈或者師傅們享用,比如土煙、花生、紅茹之類。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此事最終被父母發現,人人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特別陳平安又遭到了爸爸陳文東的一頓毒打,真是有苦難言,除了忍受,還能怎樣呢?既然這樣,大家從此以後再想從家裏拿東西,就沒那麽容易了,簡直比登天還要難,到底怎麽辦呢?

接下來,少林寺放牛隊根據實情,采取了應對措施,適時改變了注意,訂立了新規,即徒弟們隻得服從師傅的命令,到生產隊的莊稼地裏去刨紅茹,或者扯花生,或者摘西瓜,或者砍高粱杆(沒完全熟的時候比較甜),甚至到私有地裏摘黃瓜、茄子、豆角等。

然而,農作物都有季節性,冬天就沒有什麽可偷吃的了。雖然兒童們年紀尚小,但個個精明能幹,成了小精靈,成了小發明家,簡直超乎想象啊。在夏天的時候,大家在山埂上挖一小洞,洞內放一些他們燒好的木炭,再把曬幹的紅如、花生、玉米之類的東西全部放進洞裏,暫時封存起來,以備冬天取用。

既然他們是少林寺放牛隊,就有三分傲氣,喜歡與別的生產隊或者其他院子的牛娃們打架鬥毆。他們一般十打九贏,自然威震四海,稱雄一方,個個歡樂不已。

可是有一次,他們與隔壁村莊的兒童們打架,因估計不足而打輸了,但是他們不服輸,必須想辦法挽回麵子。於是,他們為了報複對方,經過周密的部署,全軍出動,揮舞著放牛棍,竟把對方生產隊的莊稼地裏的油菜花全部打落於地,幾乎造成顆粒無收,良心大大地壞呀。

還有一次,少林寺放牛隊在他們第一生產隊的彎背山放牛,不知什麽原因,他們與龍山村的牛娃們結下了仇恨,總想找機會大鬧天宮一場,或者打一次殲滅戰,以便打出氣勢,打出威風。

所以,他們坐下來開會多次,專門討論應戰方案,集思廣益,形成共識,采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敵疲我打。”的遊擊戰術,形成了特別強悍的戰鬥力,並且做足了準備,以確保萬無一失。

他們經過時間的打磨,終於找到了開戰的機會,事先準備了兩架鳥銃,架於樹枝上,精準瞄準,以逸待勞,勝利在望。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對方也很精明,派出偵察兵,獲得準確情報,同樣采取了應對方案。結果,對方人員嚇得失魂落魄,哭喊著灰溜溜地逃跑了。少林寺放牛隊的隊員們搖旗呐喊,歡呼鼓舞,風兒彈唱,樹木搖曳,慶賀取得重大勝利。

然而,令少林寺放牛隊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個小時,對方有許多村民衝著他們報仇來了。大家具有審時度勢的眼光,知道自己撞大禍了,更知道要吃大虧了。所以,他們馬上趕著牛兒跑回家裏,告知父母。

真沒想到,這個弄巧成拙,發展成為兩個村的群毆事件。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陳平安後悔不已,那時太年輕,簡直幼小無知,竟然到把父母們害慘了,讓兩個村結仇結怨,捫心自問,這樣能對得起天地良心嗎?

小學畢業的時候,金良村小學有著30多人的五年級畢業班有四人考上了邵陽縣第十二中學(如今為金稱市鎮中學)初中部,幸運的陳平安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因他早出晚歸,顧不上放牛,這個光榮的任務交接到他兩個妹妹的手裏。

時間如梭,陳平安的放牛生活已經過去了那麽多年,可是他至今記憶猶新,時常夢遊在差良對門的老子山,回味曾經發生的兒童故事。比如自家黃牛兒偷吃第一生產隊的20幾棵麥子而家裏被罰沒了20多斤稻穀的情形,或者把隔壁村的莊稼地裏的油菜花全部打落於地的情形,或者與龍山村打架的故事……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可以使用拖拉機耕田,犁田耙田成為了曆史,耕牛慢慢減少,許多少年兒童或許沒有了放牛的機會,自然感覺不到放牛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