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到父母家
宿舍是兩層樓一共十戶的人家,白雲整個童年跟少年的時期,或者說整個的人生也就是那三年連續地跟父母,姐弟的同住,她也不是很習慣的,老覺得自己是個外來入侵者。
那個年代,鄰裏關係很好,那一家煲湯或者煲粥了,必定會給其他鄰居送上一碗,用那種大公雞的湯碗,所以幾乎每天都有湯喝,有時候幾家人都煲湯了,家裏會有幾碗不同內容的湯或粥。
到了中秋節的晚上就有十碗不同的粥了,南方中秋傳統習俗是吃粥賞月的,大家端過來送過去的很是熱鬧,很有節日的氣氛。
那時候的人情味濃濃的,就算物質很匱乏大家也知道分享,守望相助。
家裏還是困難的,父母工資各三十六元,就是那時候流行的說法: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
那七十二塊錢要供養四個小孩,每個月還要拿幾塊錢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到月尾錢總不夠用,她父親便向工會借錢,那時候的說法是“借糧”。
借糧也不是可以無限量借的,每人每月隻能借三塊或五塊,每家都要借錢才能度過那個月,下個月領了工資要先還工會的錢,其實這樣循環也就是提前領五塊錢而已,但是好像真的能幫上大忙。
還有儲金會,就是每月發工資的時候按工資比例存進一點錢,通常一塊幾毛的樣子,誰家遇到突發的困難可以跟儲金會申請借,到年底各人把自己的那份領回去過年用,算是存點小錢。
所以後來白雲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月,她父親就告訴她,第一件事一定要先加入工會,那樣才可以借糧。
白雲外婆,每次從澳門回來也帶一些衣服鞋襪,糧油日用品的接濟他們,此外,家裏各人也做手工幫補家用,暑假就去她父親單位做暑期工,單位就在宿舍對麵。
拮據的生活,勉強度日,但是好像,也沒有覺得很苦!
那時候每個家庭都是一樣的,樓上樓下的小孩一起去,做得很開心,總有很多的工作適合小孩子做,賺了錢也不是買零食的,要留著開學交學費,買文具,一個暑假可以賺十塊錢左右,是自己去辦公室領的工資,白雲覺得賺錢的感覺真是好!
那時候是1977年—1980年,白雲的初中少女時代,晚上她會去她父親單位看電視。
那時候電視機還不是很普及,少數環境好的家庭才有電視,多半也都是黑白的,那是黑白電視時代,但白雲爸爸單位是出口公司,貨船每天往返香港的,所以電視也超前一點,彩色的。
電視是公家的,放在會議室,吃過晚飯大人小孩都過去看電視。
白雲看的第一套是武俠片《楚留香》,鄭少秋版的,看完了第二天回學校跟同學討論劇情。
討論是在課間進行的,課室後麵有一塊三角形的空地,種著一棵很大的鳳凰樹,長年陰涼,夏天開一樹火紅的花,樹下有幾張石板凳,平時下課男生先到就屬於男生,女生先到就屬於女生。
那個年代,男生女生不說話。
自從《楚留香》開播,女生就長期占據了那個地盤。
她們說,鄭少秋白色的飄逸的裙裾真好看,白雲就說我更喜歡汪明荃粉色的衣衫或者趙雅芝嫩黃的一身裙子,同學就很奇怪,說你怎麽看到顏色,白雲才知道她的同學看的是黑白畫麵。
從此她每天多了一件事情就是匯報前一晚那些明星穿什麽顏色的衣服,白雲說這些的時候好有當主角的感覺。
那時候她們隻是追劇集,還不會追星。
後來又有《小李飛刀》,《絕代雙驕》,她們一部都沒落下,還有其他溫情的電視劇《京華春夢》,《過客》,《網中人》,都是愛情的,哎呀,原來外麵的世界那麽精彩。
那時候剛恢複高考,大家又覺得升學很重要了。
初二開始五個班挑出一個重點班來,但是家長也不會督促你,也沒有人限製你看電視,能考上就上,考不上就工作,不像後來的小孩念書那樣有壓力。
白雲也就在打工,玩,追電視劇中考上了紀中。
紀中是中山唯一的一間省重點中學,離家五十多公裏的一所寄宿學校。
她父親的態度是:考上了,家裏一定供!
在讀書教育上,他們家並沒有歧視女孩,但是要去寄宿了,花費一定會多,幸好,白雲兩個姐姐那時候已經參加工作了,這真是她的運氣。
白雲一直覺得她一生運氣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