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堂 司馬遷寫曆史事變——秦漢之際天下三嬗

諺雲:“時勢造英雄。”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曾經說過: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重大的曆史事變,例如改朝換代,總是伴隨著偉大人物的出世,他們就是新時代、新王朝的建造者,這就叫“英雄創時勢”。秦漢之際確立曆史的走向,是維護三代的分封製度,還是重建秦王朝的中央集權,在這一曆史關頭,產生了三個偉大的曆史人物——陳勝、項羽、劉邦。如果沒有司馬遷,三個人物中,可能就要有兩位被曆史的長河吞沒,留下的隻有劉邦。司馬遷以一種獨特的曆史視角寫陳勝發難、項羽滅秦、劉邦誅暴,這是司馬遷的睿智。三個曆史偉人的不同功業與貢獻,偉大的曆史事變,得以供後人作參考、研究。本堂課就集中來評說這一課題,司馬遷寫曆史事變——秦漢之際天下三嬗。

一、陳涉發難

發難,指高舉義旗帶領受苦難的大眾向施暴者進行反抗。秦朝末年的陳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他發難首倡滅秦。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出身雇農,少懷壯誌,常有鴻鵠之思。秦末賦役繁重,刑政苛暴。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與戍卒九百人,被官府強征戍漁陽(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密雲西南)。陳勝與好友吳廣兩人為屯長。當他們行駐在大澤鄉(在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時,趕上連天滂沱大雨,道路不通,誤了行程。按照秦法,誤了日期,應判處斬刑。因此,陳勝與吳廣當機立斷,揭竿而起。陳勝、吳廣以“天下苦秦久矣”為號召,激發受苦大眾的反暴精神,又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及為國難而死的大義激發起義者的自信,敢於自己解放自己。這些足以表現陳勝的大勇,而後他又以篝火狐鳴“大楚興,陳勝王”,魚腹帛書“陳勝王”的宣傳方式,為自己的起義行動造勢,表現了陳勝的極大智慧。於是,起義軍旬日之間,連克數縣,隊伍發展到數萬人。陳勝在陳郡治所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被推為王。陳王隨即調兵遣將,四出攻秦。將軍召平、葛嬰向東南吳、楚進兵。武臣、周巿北上攻略趙、魏。假王吳廣率主力圍攻秦軍事重鎮三川郡(郡名,治所在今洛陽)。將軍周文與宋留分路直指秦都鹹陽。周文正麵攻函穀關,宋留南出宛(今河南南陽),取道武關入鹹陽。周文軍發展迅速,有車千輛,步卒數十萬,叩關入秦,駐軍在關中戲亭(在今陝西臨潼東)待援,但被秦將章邯所敗。章邯出關,再敗吳廣軍,圍攻陳縣張楚政權。形勢急轉直下,陳王軍敗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車夫莊賈殺害。

陳勝稱王雖然僅六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但他發動的反秦起義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幾千人、幾萬人的起義軍隊伍,不可勝數。秦王朝此時已陷入四麵楚歌之中。兩年後,秦王朝在項羽、劉邦等多支起義軍的攻擊下滅亡。劉邦曾歸附項梁,項梁起兵時,曾接受陳勝部將召平假傳的陳王之命拜項梁為楚上柱國。項羽、劉邦就在陳勝發難後響應起義。後來項羽破秦軍主力於河北巨鹿,劉邦於鹹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陳涉發難,開辟起義道路,項羽、劉邦完成滅秦大業,而且他們是受陳王之命,竟其遺誌,所以司馬遷為陳涉立世家,與孔子世家為鄰,並把劉、項的滅秦之功,歸於陳勝發難。司馬遷評論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陳涉世家》)劉邦稱帝後,按諸侯王的規格為陳涉置守塚三十家。司馬遷也按諸侯王的體例在《史記》中立了“陳涉世家”,並把陳勝與項羽、劉邦並論,稱讚他們是三大英雄。《秦楚之際月表》說:“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陳勝首難作了更高的評價,把陳勝與三代聖王湯、武及聖人孔子並提。司馬遷的評價究竟對不對呢?

在中國曆史上,除司馬遷外,沒有第二個人對陳勝發難作如此高的評價。稍早於司馬遷的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論秦之亡,歸結為“仁義不施”,這當然是對的,但對於陳勝發難未作高度評價。賈誼稱:“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在《史通·世家》中批評司馬遷為陳涉作世家:“陳勝起自群盜,稱王六月而死,子孫不嗣,社稷靡聞,無世可傳,無家可宅,而以世家為稱,豈當然乎?”相對之下,司馬遷為陳涉立世家,難能可貴。

如何評價偉大的曆史人物,歸根結底在兩個方麵。第一,功績;第二,創造功績的個人超凡出眾的某種品質。孔子論人,認為最高品質有三:智、仁、勇。推翻暴秦,創造新世界,是蓋世之功,陳勝、項羽、劉邦三人皆有份,所以三人並提是對的。陳勝、項羽兩人皆有勇。項羽善戰,經常以少勝眾,滅秦主力,皆項羽之功,項羽之勇,不言而喻;陳勝之勇,表現在首難,這不僅是勇,而且是大勇,這是司馬遷獨具的慧眼。劉邦有智、有仁,智、仁皆能勝勇,所以劉邦最終取勝。

如何看待陳勝的大勇呢?陳勝首難,反抗暴虐專政的秦王朝,驚天地、泣鬼神。當時秦王朝是強國,積累了幾百年兼並統一的戰爭經驗,軍事力量十分了得。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嚴刑酷法,攝人心魄。秦銷毀了天下的兵器,焚毀了詩書典籍。陳勝與九百名戍卒,在秦王朝軍官的監護下,手無寸鐵,人心不協,似乎隻能坐以待斃。在這種環境下,陳勝與吳廣敢為天下倡,死中求活,發動起義,這一大無畏的精神,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與陳勝同時,有多少英雄豪傑,或隱姓埋名於民間,或聚眾為盜橫行山林草澤間,但他們不曾首倡發難。如項梁、項羽叔侄,楚國名將之後,項羽更是曾經發出了取秦始皇而代之的豪言,但這兩位英雄卻埋名在吳中,觀望待時。反秦英雄黥布,曾被征發修驪山陵,他廣納豪傑,反出關中,卻為盜鄱陽湖上。漢初開國名將彭越,亦為盜巨野澤中。漢高祖劉邦竄伏芒碭山中。反秦義士張良隱於下邳,雖曾組織大力士謀刺秦始皇,但終也沒有敢於首倡發難。幾多英雄,幾多豪傑,敢於反抗秦朝,卻不敢公開發難,相形之下,陳勝之勇,反暴之熾,首屈一指。

諺語曰:“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陳勝以視死如歸的精神,藐視王侯將相貴種,為解救蒼生而首發其難,這就是“死國可乎”。司馬遷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連串的“死”字從陳勝口中吐出,蒼涼慷慨,昂揚振奮。陳勝不是白白去送死,恰恰相反,他要從“死”中求活,即使一死,也要悲壯,也要為國。所以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評價陳勝的“死國”精神,與湯、武和孔子並列。《太史公自序》:“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第十八。”這段話有三層意義。第一,失道、失政的昏暴之主,如夏桀王、殷紂王、秦二世等,應該推翻,人民有革命的權利。第二,倡導革命的發難者,商湯王、周武王、陳勝,他們建立了大功勳,如同聖人孔子寫《春秋》,應當名垂萬世,人民不應當忘記。第三,說明為陳勝立“世家”的理由。司馬遷對首難的發起者給予高度的評價,具有不同凡響的先進的曆史觀。

二、項羽滅秦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下項縣(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羽是秦漢之際時勢造就的一位失敗的英雄,用文學語言叫作“悲劇英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特為項羽立本紀,精心撰寫了一篇偉大的傳記《項羽本紀》,被梁啟超譽為《史記》十大名篇之一。司馬遷集中筆墨刻畫項羽的英雄形象,而於敘事之中揭示他失敗的原因,真實地再現了項羽這一曆史人物和秦漢之際的曆史時勢,具有很高的曆史和文學參考價值。秦滅漢興,劉邦攻下秦都鹹陽,而滅亡暴秦的真正英雄是項羽,這是《項羽本紀》的曆史價值。司馬遷聚精會神,用筆於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突圍自刎於烏江三件大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的悲劇英雄形象,這是《項羽本紀》的文學價值。

本題對項羽不做全麵的論評,隻著重討論一個問題。秦末是劉邦攻下鹹陽,為什麽說是項羽滅秦?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向暴秦發難,天下雲集響應。九月,項梁和項羽也在吳中起事,殺了會稽太守殷通。項梁自為會稽郡守和將軍,任用項羽為裨將(副將),分派“吳中豪傑”為軍吏,分頭攻下會稽各縣,整編隊伍,有精兵八千人。

是年十二月,陳勝王兵敗戰死。廣陵人召平領兵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作戰,打著陳勝王的名義,拜項梁為楚國的上柱國(官名),催促項梁引兵北上,西擊秦軍。項梁安定了江東,也借機名正言順率軍渡江北上,項羽為先鋒。這時大江南北,黃河內外,到處是起義軍。因此北上的項梁軍,沿途沒有遇上秦軍的抵抗,過程中又吸收了多支歸附的起義隊伍。項梁進軍到彭城,打敗了不聽陳王號令的秦嘉,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項梁聽從居鄛人範增的建議,立戰國時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仍稱為楚懷王。此時,沛公劉邦也率軍來歸附。項梁十分賞識劉邦,他命項羽與劉邦結拜為兄弟,兩人並肩作戰,突進中原。項梁自號武信君,率領楚軍主力在山東境內與秦將章邯作戰。公元前208年八月進兵東阿,大敗章邯軍,項梁於是驕傲輕敵,九月在定陶反被章邯打敗,項梁戰死。章邯轉戰河北,圍攻趙國。秦朝防禦北方匈奴的邊防軍也南下與章邯會師,大有一舉攻破趙國、殲滅各支起義軍的架勢。河南各支起義軍北上救趙,也集中兵力在河北。秦軍主力與諸侯起義軍會戰河北,秦軍勢力強大,起義軍形勢危急。在這轉折關頭,楚懷王熊心收縮兵力,召回項羽、劉邦,從盱眙進軍彭城,重新部署反秦戰略。楚軍分兵兩路,一路以主力北上,宋義為將軍,項羽為裨將,範增為末將,黥布、蒲將軍皆受宋義節製。另一路沛公劉邦率領本部由河南西進,從武關迂回攻擊秦都鹹陽。楚懷王與諸將約: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很明顯,楚懷王讓劉邦西進做關中王,並借項梁之死削弱項羽勢力,把西路軍主將項羽降為北路軍副將,而劉邦從西路軍副將升為了主將,地位在項羽之上。項羽當然不服,從此與楚懷王有了矛盾。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率領楚軍北上,此人膽小,畏懼秦軍,不敢渡河,把軍隊屯駐在安陽,滯留四十六日不進。當時天寒雨大,士卒凍饑。項羽主張立即進軍河北,既解趙國之圍,又求食於河北,宋義不聽,項羽誅殺了宋義,奪了兵權。項羽有了軍權,聲威大震。他大義凜然地向全軍宣稱:宋義與齊國密謀造反,不北上救趙,我奉楚懷王的手令誅殺了他。現在立即渡河救趙,到那裏去吃飽飯。全軍歡呼,眾將軍說:“項家將軍原本就是我們的首領,楚懷王也是項家將軍擁立的。現在項家將軍殺了叛將,完全應該。”於是眾將擁舉項羽為主帥,大軍立即前進救趙。

項羽揮師渡河,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十幾萬楚軍,同仇敵愾,要殺出一條求生的血路,隻有打敗秦軍,才能死中求活。因此,楚軍鬥誌高昂,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喊殺聲震天動地。項羽在渡河的當天就發起了九次攻擊,九戰九勝。項羽直接攻打的是攻城的秦長城軍,集中全力擊破秦長城軍,獨留下章邯不打。結果楚軍大勝,精銳的秦朝長城軍急劇瓦解。項羽俘虜了秦軍主帥王離,殺死了秦軍副將蘇角,秦軍另一副將涉間自殺。最後,隻有章邯軍實力尚存,他頑固地與項羽相持半年多。最後章邯見秦朝大勢已去,獨木難支,才率領殘兵二十餘萬,向項羽投降。

巨鹿之戰,項羽全殲秦軍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劉邦向關中進軍。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早於項羽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封藏了府庫,除秦苛法,與關中民約法三章,維護社會秩序,並展開政治宣傳,大肆宣揚懷王之約,誰先入關,誰做秦王。於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劉邦拒絕項羽入關,派兵將函穀關把守起來。

劉邦攻下秦都鹹陽,後來又建立了漢朝,按通常道理應是劉邦滅秦,西漢時人,無論皇室貴族、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眾,都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司馬遷不認為是劉邦滅秦,而把滅秦之功歸於項羽,因為是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其次,秦將章邯滅陳勝王,滅項梁,掃**了河南的起義軍主力,又集中了秦朝的邊防軍,認為楚地不足憂,如果攻破趙國,瓦解各支入援趙國的諸侯軍,毫無疑義要延緩秦朝的壽命。章邯不滅,回救關中,劉邦進不了武關,也就攻不下鹹陽。國家的核心力量是掌控軍隊,項羽滅了秦軍主力,在實質上推翻了秦王朝。司馬遷鮮明地提出項羽滅秦的觀點,也是其卓越的曆史觀的體現。司馬遷作為漢朝臣子,他能肯定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對手,不僅要有大勇,而且還要有大智,因為“項羽滅秦”,是一個違反官方認識的敏感話題。司馬遷運用互見法,巧妙而鮮明地表述了曆史的真實。“項羽滅秦”的論述,既有明寫,又有暗寫。《陳杞世家》:“伯翳之後,至周平王時封為秦,項羽滅之,有本紀言。”這是明寫。《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這裏所說“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指滅暴秦之業,項梁開其端,項羽接其力,滅秦的標誌是項羽殺慶救趙,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諸侯擁立項羽為盟主。這是暗寫項羽滅秦。《陳涉世家》記述了近二十支反秦義軍,隻字不提劉邦的沛公軍。這是司馬遷故作疏漏,目的就是不承認劉邦滅秦,而歸功於項氏。《陳涉世家》說,陳王死後,“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又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這也是暗寫項羽滅秦。司馬遷運用春秋筆法,指出滅秦大業是陳涉發難,項羽滅秦。這一論斷不僅打破了傳統思維,而且也是反潮流思維,不合時論。這是漢王朝的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司馬遷用暗寫。但是一味暗寫又恐讀者不明,所以又用互見法在《陳杞世家》中帶出一句“項羽滅秦”的明寫。司馬遷表達“項羽滅秦”的觀點真是煞費苦心。

三、劉邦誅暴

漢高祖劉邦(前247—前195),字季,秦泗水郡沛縣豐邑中陽裏(今屬江蘇豐縣)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

青年時期的劉邦,出身農家而不喜歡種地務農,他好交朋友,講義氣,弄槍使棒,直到三十多歲才做了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秦代實行郡縣製,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的基層組織叫裏,十裏一亭。亭長維護治安,逐捕盜賊,管理交通,接待過往官差。泗水亭是沛縣城東的一個縣郊亭,離縣城很近。因此劉邦與縣吏蕭何、曹參、夏侯嬰等有交往,與縣令也能拉上關係。這些社會活動,不僅增長了劉邦的見識,同時也得到了他在秦末亂世中起事的骨幹力量。漢初的布衣將相說的就是劉邦及其一班人馬。

劉邦作為亭長,曾押送徒役到鹹陽服徭役,修驪山陵,看到過秦始皇出行的威儀,禁不住發出感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說明了劉邦不是一個安心於現況的人,在社會動亂中逐漸增長了其野心。公元前209年,因是亭長,劉邦押送沛縣徒役到關中修始皇陵,還沒有走出沛縣,有許多徒役已經逃亡,劉邦估計到不了關中,徒役就會逃光,幹脆釋放了全部徒役,自己逃亡到芒碭山中以觀時變。劉邦愛說大話,凡事敢作敢為,這一性格促使他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反叛精神。

由於秦政暴虐,天下人民共苦患秦。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如同一根火柴點燃了一堆幹草,全國大起義風起雲湧。這時劉邦已經拉起了幾百人的隊伍,回到沛縣,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支持下,攻下縣城,殺了沛令,自己做了沛公(公,是楚人對令的尊稱。劉邦做了沛公,也就是做了沛縣縣令)。他招募沛縣子弟為兵,得兩千餘人,接著又攻下了豐邑,就讓與他同日生的同村雍齒駐守豐邑。這時陳勝已在陳郡稱王,國號張楚,劉邦也拉起了張楚的旗號,擁護陳勝王。

沒過多久,陳勝被秦將章邯攻殺,雍齒也反了沛公投奔魏王。沛公正在困危之時,項梁、項羽率軍從江東渡過長江,進入山東,成了抗擊秦軍的主力。沛公帶兵去投奔項梁,與項羽拜了把兄弟,此後就一同並肩作戰。沛公與項梁等人共同擁立了楚懷王。反秦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起義軍再次遭到挫折,項梁戰死,秦兵移師河北,河南防務空虛。楚懷王收縮兵力,分兵兩路擊秦。諸將認為劉邦是個寬大長者,讓他帶兵從河南西進入關破秦,讓宋義帶領主力北上救趙,牽製秦軍主力。楚懷王忌憚項羽,強令他為副將,聽從宋義節製。楚懷王又與諸將相約:誰先入關,誰就做關中王。

劉邦西進,一路招撫。他趁項羽在河北與秦軍主力決戰的時機,乘虛直入,從武關迂回進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就這樣滅亡了。劉邦幾乎沒有打什麽大仗。陳勝發難,項羽破秦主力,可以說都為劉邦的成功開辟了道路。劉邦入關後與秦民約法三章,即殺人償命,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秦民十分高興。劉邦派出使者四出告諭秦民說,楚懷王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當為關中王。這與項羽的暴虐形成了鮮明對比。

項羽入關,大封十八王,劉邦被封為漢中王。不久楚漢戰爭爆發,經過四年爭戰,漢勝楚敗,劉邦即帝位,建立漢朝。在位期間,繼承秦製,實行中央集權。先後消滅了韓信、彭越、黥布等異姓諸侯王,大封同姓諸侯王以為屏藩。遷東方六國貴族後裔及豪強以實關中京師,便於加強控製。推行重農抑商與黃老無為之政治,與民休息,參照秦律製定了《漢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政權鞏固和恢複遭受戰亂的殘破經濟,並使漢朝保有幾百年的基業。

項羽暴虐,劉邦誅殺項羽而得天下,司馬遷稱為“劉邦誅暴”。《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製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項羽滅秦以暴易暴,劉邦的功績就是誅滅項羽,平定暴亂,恢複了天下一統的秩序。秦漢之際的改朝換代,陳勝、項羽、劉邦,三人共建奇功。陳勝、項羽都成了悲劇英雄,劉邦是最後的勝利者,逐得秦鹿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