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柔 曆仕六主,見證曹魏政權興衰

高柔是曹魏政權的主要謀臣之一,他從三十歲起投靠曹操,曆仕魏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是一位五朝(不包括曹操)元老。他為官六十年,幾乎與曹魏王朝相終始,在三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柔字文惠,陳留郡(今河南開封)人。他生於戰亂頻仍的東漢末年,父親高靖當時任蜀郡都尉,而年幼的高柔留在家鄉。動亂的年代使人增長才幹,高柔的聰明才智很快便表現出來。一次,年方弱冠的高柔忽然把鄉親們召集起來,勸大家趕快離開。高柔說,陳留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現任兗州太守的曹操又是個胸懷大誌的人,他不會不來爭奪近在咫尺的陳留;陳留太守張邈雖然也小有名氣,但他絕不是曹操的對手;陳留不久就要出現戰禍,必須盡快離開。

他的話幾乎無人相信,除了因為高柔此時太年輕這一點,還因為曹操和張邈是盡人皆知的生死之交。曹操和張邈是在討董卓的戰鬥中,共舉義旗,並肩作戰時結識的。後來,張邈得罪了討董卓的盟主袁紹,袁紹便命曹操殺張邈,曹操堅決拒絕。“太祖(曹操)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字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三國誌·張邈傳》)這樣要好的朋友,怎麽會互相攻打呢?高柔見眾人均不以為然,隻得帶領自己的宗族去投奔在河北的從兄高幹。

興平元年(194),就在高柔離開不久後,陳留太守張邈在其弟張超與曹操部將陳宮等人的鼓動下,趁曹操出兵徐州之際,突然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曹操回軍廝殺,雙方鏖戰數年,陳留淪為戰場,“是歲旱,蟲蝗,少穀,百姓相食”(《三國誌·張邈傳》)。血的現實使人們清醒過來,在張邈的敗亡聲中,青年高柔初露頭角,人們對他的遠見卓識刮目相看。

不久,高柔之父高靖病死在四川任上,高柔不遠萬裏,不避艱險,赴蜀迎喪。由於沿途兵連禍結,加之道路險阻,高柔費盡辛苦,曆時三年才接回父親的靈柩。這一孝行很快便被傳為佳話,高柔的名聲不脛而走。

建安九年(204),曹操徹底戰勝了袁氏父子,袁紹的外甥、高柔的從兄高幹投降了曹操,高柔也於此時歸曹,曹操任高柔為菅縣長。建安十年(205),高幹又以並州叛曹,曹操便擊殺高幹。高柔未參與其從兄高幹的這一行動,躲過了一場大難,也顯示出他政治上的成熟。雖然高柔沒有參加叛亂,但仍然受到曹操的懷疑。一天夜裏,曹操微服私訪,發現高柔穿著單薄的衣衫、懷抱著一大堆文書坐在公案邊睡著了。這種忠於職守的精神使曹操很受感動,他親自脫下自己穿的皮衣,蓋在高柔身上。從此,高柔逐漸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成為曹魏的重要謀臣。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調守關右的侍中鍾繇去進攻漢中的張魯。高柔諫阻說,如果鍾繇入關,涼州的馬超、韓遂等必然會起兵,“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曹操不聽勸告,固執己見。鍾繇揮師入關後,馬超、韓遂等果據潼關而反,曹操費了很大力氣才平定了關中。

曹操晚年多疑,特意設置校事一職,以監視群臣的動靜,並委派趙達、盧洪等一班無賴小人充任校事。高柔這時擔任法曹掾,他認為群臣各司其職,不必再設校事這類職務;並且趙達等又都是些擅作威福的家夥,用這種人必定要壞事。但曹操卻自以為是,說:“我比你更了解趙達等人,過去叔孫通尚能利用群盜,難道我還駕馭不了趙達這班人嗎?”後來,趙達、盧洪等人果然利用手中的職權營私舞弊、胡作非為。事情暴露後,曹操才後悔沒有聽從高柔的勸告,並且下令立即處決了趙達等人。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任高柔為治書侍禦史,並賜爵關內侯。當時,民間經常出現一些政治流言,文帝接連殺戮散布流言的人,並且獎賞告密者。高柔認為這種做法會助長告密之風,弄得人人自危,應該立即廢止。文帝沒有采納高柔的建議,結果,社會上誣告盛行,告密之風愈演愈烈。黃初五年(224)春正月,文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於是,誣告之風才停止。由於這一建議,高柔深得文帝賞識,被任命為廷尉,執掌刑法。

文帝時,三公雖位居高官,但並不被重視,隻是徒有虛名。高柔又向文帝進言,說三公均國之棟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應該經常征詢他們的意見,使他們多參與朝政。文帝很讚成他的看法,立即下令照辦。此外,由於高柔執法剛正不阿,連身為皇帝的曹丕也懼怕他的犯顏直諫。一次,曹丕為了報複,要殺掉治書執法鮑勳,高柔作為廷尉,堅決抗命不從。曹丕無奈,隻好臨時將高柔支開,另派他人辦案,才處決了鮑勳。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後,高柔被封為延壽亭侯。太和四年(230),明帝聽從高柔的建議,重用博士,鼓勵學習經書。青龍三年(235),明帝又大修宮室,廣納民女,窮奢極欲,“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三國誌·明帝紀》)。高柔與高堂隆、楊阜等大臣接連上書,請明帝罷宮室之役,將後宮多數宮女遣散回家。曹叡表麵上說他們忠心可嘉,但實際上仍是我行我素,並不采納他們的意見。

景初元年(237)七月,鎮守遼東的大將公孫淵造反,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公孫淵反前,當時住在洛陽的其兄公孫晃曾多次向魏明帝告變,並希望因此不受株連。但公孫淵反後,明帝仍要誅殺公孫晃,隻不過改為暗地處死罷了。高柔就此事上疏說,執法必須公開,如果公孫晃事先檢舉過公孫淵,就應將其赦免;如果公孫晃事前知情未報,就應明正典刑,不應秘密處理。明帝不聽勸告,仍然密派使者逼公孫晃夫妻吞金而亡,隻是賜給衣冠,允許將其葬於宅中而已。

高柔長期擔任廷尉,斷案相當認真,執法也比較公正。一次,護軍營士竇禮外出多日未歸,被按脫逃罪處理,到處通緝,其妻子兒女均被賣為官奴。竇妻不服,四處上告,但無人受理。後來,告到高柔處,高柔細心推問。竇禮妻說丈夫自幼父母雙亡,但卻能長期將一老婦人當作母親供養,克盡孝道;加之竇禮平時又十分喜愛自己的兒女,所以是不會輕易離家逃走的。高柔又從竇妻口中得知竇禮並無仇人,隻有一個名叫焦子文的營士曾借過竇禮的錢,並且不肯歸還。高柔立刻捕拿了焦子文,經過審訊,正是焦子文殺害了竇禮並將屍體秘密掩埋。高柔處決了焦子文,平反了這樁冤案。

齊王曹芳即皇位後,也十分信任高柔。正始六年(245)八月,高柔由太常升任司空,正始九年(248)四月任司徒。高柔位至三公,可謂榮寵有加。

正始十年(249),魏國發生了一次重大事變,司馬懿策動兵變,將大將軍曹爽趕下了台,其他曹氏子弟也都受到牽連,這是司馬氏代曹的轉折點。在這次事件中,高柔曾起過重要作用。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齊王曹芳前往洛陽城外九十裏的明帝墓時,突然率兵奪取武庫,控製了洛水浮橋,阻斷了曹爽等人的歸路。曹爽放棄抵抗,被解除了兵權。又過了幾天,曹爽兄弟被殺,並被夷了三族。在事變中,高柔曾以假節行大將軍事的身份,占據了曹爽營,被司馬懿稱為“周勃”,可見高柔扮演了重要角色。曹爽等被殺後,高柔因功被封為萬歲鄉侯。這一次,高柔又以他的聰明預見投向了勝利者一邊,不但幸免於難,而且步步高升。

高貴鄉公即位,高柔被封為安國侯,任太尉。常道鄉公(元帝)即位,又給高柔增食邑至四千戶,並將其二子封為亭侯。景元四年(263),年已九十歲的高柔與世長辭,又過了兩年,曹魏政權就被司馬氏取代了。

高柔才高識遠,先後提出過不少有預見性的建議。他勤勤懇懇,剛正不阿,敢於直諫,是曹魏王朝著名的直臣。他長期擔任廷尉,掌刑公正,審案細致,是廉明的執法吏。當然,和許多封建社會中的臣子一樣,高柔也有追求利祿、趨炎附勢的一麵。也正是由於他總是審時度勢,善於權衡利弊,及時擇木而棲,他才能曆仕六主,而且不斷晉升。(周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