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 九品中正製的開創者

陳群,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曾受曹丕托孤之重,輔佐明帝。其間,數有進諫,竭忠盡職。他創立的九品官人法,是一種曾經在我國曆史上有相當影響的選舉製度。陳群為曹魏大臣,矚目當世。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人。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譚都名重於世。他少年時,就顯出異乎常人之處,祖父很驚訝,常對族中父老說:“此兒將興旺我陳氏家門。”孔融為當時高才,年齡在陳紀、陳群父子之間。他先與陳紀結識為友,後又與陳群交往,由於陳群的才識不比他差多少,他便改把陳紀當長輩。陳群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了。

劉備到豫州,辟陳群為州別駕從事,時逢陶謙病死,徐州吏民迎劉備去主持州事。劉備打算去,陳群勸阻說:“袁術勢力強大,你去後他必定領兵來爭徐州。那時,呂布若又從後麵襲擊,你即使得到徐州也不會有所作為。”劉備不聽,去徐州後果然遭袁術和呂布夾擊,一敗塗地。他悔恨沒有聽從陳群的勸告,便推薦陳群為秀才,授任柘縣(今河南柘城)令。陳群不願接受,隨父親避難徐州。

建安三年(198),呂布破敗,曹操入主徐州,辟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有人推薦王模、周逵二人,曹操下文授職。陳群知道二人品德敗壞,不可任用,就把曹操關於征辟二人的命令封好退回,陳述了自己的意見,曹操不聽。後來,王、周二人為非作歹,犯下罪行,曹操便向陳群賠禮致歉。當時,陳群也推薦了兩人,一個戴乾,後來為國盡忠而死;一個陳矯,成了一代名臣。於是,陳群獲得有知人之明的好評。此後,他先後任蕭(今安徽蕭縣)、讚(今河南永城)、長平(今河南西華)等縣縣令。次年六月,其父亡故,便辭官歸家守喪。喪事辦完,被授以司徒掾,後又升任治書侍禦史,又轉為參丞相軍事,做了曹操的高級幕僚。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公,陳群升任禦史中丞,成了執掌奏劾不法的大臣。

曹操打算恢複肉刑,他讓群臣討論,並問陳群:“過去,你父親認為死刑也可以體現仁慈和恩典,那意思是不是說,肉刑可以恢複呢?”肉刑是古代的刑罰,包括黥麵、割鼻、斬足、宮刑等。漢文帝十三年(前167),下令廢除,代以笞刑,即用杖策鞭打數百來代替。例如:當斬左腳的,鞭杖五百,當割鼻的,鞭杖三百。結果,犯人往往被打死。所以,陳群回答說:“漢代廢除肉刑而增加鞭杖,本是心懷仁慈、同情犯人而為,不料,這樣死的犯人更多。臣父認為這是名輕而實重的做法。名義上減輕了處罰,容易使人犯罪;而實際上處罰又加重,傷害的人更多。古代製定肉刑,是用來輔佐治國,協助施行教化的,為什麽不可恢複一部分?如今用笞死犯人之法來代替肉刑,是看重人的肢體而輕視人的性命,有什麽好處呢?”鍾繇也同意陳群的看法,而王朗等很多人則反對。曹操認為陳、鍾的主張很對,但是當時戰亂不息,他考慮到反對的人太多,就把恢複肉刑這事擱置起來了。

後來,陳群任侍中,在天子左右應對顧問,同時又兼領丞相府西曹掾,主管府吏的署用。他在朝中,不固執己見,老成穩重,不以歪門邪道待人。太子曹丕對他特別敬佩和器重,把他比作顏回,以朋友之禮和他相處。曹丕常常說:“自從我有了陳群這個朋友,門人們都日益親密。”不久,陳群被封為昌武亭侯,改任尚書,掌吏部。

陳群任吏部尚書後,認為漢代的察舉、征辟製度有缺陷,不能攬盡天下人才,乃創立九品官人法,作為選士授任的新製度。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法”。其法是每州郡設置中正官,由本州郡賢德有識人能力者或在中央為官者充任。他們按德行、家世把所管州郡士人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個品級,並且加上評語,上報朝廷。人物品級評定後並非永久不變,還可時常依其言行的好壞升降。這樣,吏部有了依據,按品第授官任職。九品官人法製定後,有才德的士人和出身世家的後裔,都可以得到品定,出仕為官,對曹魏團結廣大士人,鞏固自己的政權起到積極作用。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陳群升為尚書令,晉爵潁鄉侯。然而,他和華歆等人卻麵帶悲容。曹丕大為不快,就問陳群:“我應天命受禪代漢,滿朝文武,個個喜形於色,而獨有你和華歆不高興,這是為什麽?”陳群連忙起座下跪,回答道:“陛下受禪,我們內心高興,而我與華歆曾經是漢朝舊臣,因忠義之道又不應該露出喜色。”曹丕聽後,更加器重他。黃初六年(225),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職掌禁軍,並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曹丕臨終時,召陳群與曹真、司馬懿三人共同受遺詔輔政。

明帝曹叡即位,陳群進封潁陰侯,增加食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戶。並開建府署,自辟屬官,處理事務。而且錄尚書事,仍然總攬朝政。他看到戰亂以來,仁義道德被破壞殆盡,百姓已不知道什麽是禮義廉恥了。於是上疏明帝,請他崇尚德治,布施教化,撫恤黎民百姓,造福萬民,實現天下大治。他同時建言,應該采取措施,防止在群臣中出現兩種弊端。一是隨聲附和,是非不分;二是結黨鬧不團結,產生攻擊仇人、吹捧同黨的現象。他說,這是“國之大患”,必須“絕其源流”。

太和四年(230),曹真上表,請求從斜穀入漢中,攻打蜀漢。陳群認為,過去曹操到陽平關攻漢中,靠沿途豆麥以供軍食,而張魯未攻下,軍糧就沒有了。如今斜穀沿途既無軍糧可以憑借,而且道路險阻,難以進退。運送的軍糧在途中又容易被抄掠堵截,如多留兵士守要害之處,則太消耗兵力。他要求明帝對這一軍事行動深思熟慮後再下詔。明帝同意陳群的分析,而曹真又上表,請求從子午穀入漢中。陳群又上奏,陳述此行動有很多不便之處,並且談了自己關於出征在軍事上的一些想法。明帝就把陳群的奏文附在詔書後,交給曹真,叫他看著辦。曹真執意出征,軍隊出發,遇到大雨,一連下了三十天。陳群又上表,要求召回曹真,避免損失。明帝依從了。

青龍三年(235),明帝大征民工,營建宮室,致使農忙季節田間無人。陳群又上疏勸諫。他先舉出前代賢君大禹“卑宮室而惡衣服”的例子,指出魏國在戰亂之後,人口銳減,全國人丁總數不及漢代文、景時的一個郡;加之邊境上年年戰事不斷,將士勞苦,若發生天旱水災,國家的前景就令人憂慮了。況且,孫吳、蜀漢二國未滅,社稷尚未安定。然後建言:“現在應趁吳、蜀未興兵之際,講武勸農,做好準備,等待敵人。如今,卻舍此當務之急,先築宮室,農民傷財,做敵國願意我們做的事。臣擔心百姓因此疲憊,將何以對付敵人?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唯望陛下三思!”明帝不以為然,認為消滅吳、蜀和營建宮殿,可以同時進行,並且指責陳群,身為司空,執掌工程,辦事不力,要他像蕭何修未央宮那樣,管理好宮室的營建。陳群則回答道:“蕭何修宮殿是在劉邦已經打敗項羽,而且宮室被燒毀又不得不修之時。未央宮建成後,劉邦還責備他修得太華麗了。如今吳、蜀二敵國尚在,情況與那時完全不同。一個人想幹某件事,總會找到理由,何況是天子,誰敢違抗呢?開始,他想毀壞武庫,就說不能不毀;後來,他又想重建,就說不修不行。如果陛下一定要修,原本不是臣下的言語所能改變的。漢明帝曾因大臣鍾離意的勸阻而停止修德陽殿。其實,哪裏是大王懼怕一臣子呢?是為百姓著想啊!”明帝聽後,不得不減小建築宮室的規模。

青龍四年(236),陳群逝世,諡曰靖侯。死後,明帝追思他的功德,封其一子為列侯。(譚良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