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列傳

信陵君無忌是戰國四公子最賢能者,所養士人亦多傑出之人。附傳人物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都是不凡的人才。信陵君一生大節在救趙卻秦,而成其這一大功者,全賴乎客。故本篇以“客”作眼,通篇以客起,以客結,前後照應,連環無端,成一篇絕妙文章,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故篇中稱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並以魏公子名篇,表現了作者司馬遷對信陵君的無限欽佩。後世讀者習慣上以封爵稱魏公子傳為“信陵君列傳”。

【語譯】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魏昭王去世,安釐王即位為王,封無忌為信陵君。當時,範雎離魏到秦國為相,因為怨恨魏齊,率秦軍兵圍魏都城大梁,打敗了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魏將芒卯敗逃。魏王及信陵君都很憂慮。

公子為人,禮賢下士,不論對待才能高的還是才能低的士人,都能以禮相交,從來不因自己的富貴而看不起士人。因此,方圓數千裏的名士都爭相投奔到他的門下,他羅致的門客有三千人。當時,諸侯國因信陵君賢能,門客又多,有十多年不敢興兵侵犯魏國。

一次,公子與魏王下棋,這時北方邊境傳來烽火警報,說“趙軍犯邊,並且就要入境”。魏王放下棋子,準備召集大臣議事。公子對魏王說:“那是趙王在打獵,並不是趙軍興兵犯境。”說完又繼續和魏王下棋,就像什麽都沒有發生。可是魏王大驚,心思完全沒有放在下棋上。過了一會兒,又從北方傳來消息說:“是趙王在打獵罷了,不是侵犯邊境。”魏王很吃驚,說:“你怎麽知道的呢?”公子說:“我的門客中有能探聽到趙王隱秘消息的人。趙王幹什麽事,門客經常向我報告,所以我能知道。”此後魏王懼怕公子的賢能,便不敢把國家大事委托給公子主持。

魏國有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裏很貧窮,在都城大梁當守城門的小官。公子聽說後,親自去問候,並準備了豐厚的禮物。侯生不肯接受禮物,說:“我數十年修身養性,終究不能因守城門貧困的原因接受公子的財物。”於是公子下令大擺酒席,大宴賓客。大家坐好後,公子帶著車馬,空著車上左邊的位子,親自去迎接守城門的侯生。侯生整理一下破舊衣服,直接上車坐在公子左邊的尊位,毫不謙讓,想借此觀察公子的動靜。公子拿著趕車的韁繩,更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是市井中的屠戶,想借您的車馬順道去走訪。”公子趕著車進入市場。侯生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侯生故意站著與朱亥談話很久,一邊觀察著公子的表情。公子臉色顯得越來越謙恭。這時,魏國的王親國戚及將相大臣賓客已經坐滿廳堂,專等公子舉酒開席。市場上的人都在看公子趕車。公子的從人都在暗地裏罵侯生。侯生看公子的態度始終不變,才辭別客人登車。到了公子家,公子請侯生上座,並向所有的賓客介紹侯生,賓客都很吃驚。飲酒到熱鬧時,公子起立,為侯生敬酒祝壽。侯生這才對公子說:“今天我侯嬴難為公子真夠嗆。我本城門守門小吏,而公子親自駕車迎我於大庭廣眾之中,這太過分了,但公子卻還是這樣做了。而我想成就公子的賢名,故意讓公子的車騎久等,我在和朋友談話時暗暗觀察公子,公子表情越發恭敬。市場上的人便都認為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長者,真夠禮賢下士。”於是,酒宴到此結束,侯生從此被公子待為上賓。

侯生對公子說:“我在市場訪問的屠戶朱亥,是一位賢人,隻是世人不知道,所以隱居在屠戶中的。”公子數次去請朱亥,朱亥連謝都不謝,也不回拜,公子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大破趙軍於長平,又進而兵圍趙都邯鄲城。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平原君的夫人,她多次派人送書信給魏王和公子,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率軍十萬救趙。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我秦軍攻趙,不日可下,有敢去救趙國的諸侯,我軍在滅趙之後,便首先掉頭進攻。”魏王聽後害怕,派人讓晉鄙軍停止前進,將軍隊駐紮在鄴地,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持觀望態度,首鼠兩端。平原君的使者一個接一個地來到魏國,責備公子說:“我趙勝之所以與公子攀為姻親,是因為仰慕公子的高義,能急人所難。如今邯鄲早晚即將降秦而魏國救兵不到,這怎麽說公子能急人所難呢!並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趙勝,拋棄我,讓我降秦,難道公子也不可憐你的姐姐嗎?”公子很為難,數次去請求魏王,又讓賓客辯士百般勸說魏王救趙。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聽公子的話。公子思量最終也不會得到魏王的同意,也不願看到趙國滅亡而自己獨個活著,於是,他大請賓客,套了百餘輛車馬,準備和自己的門客一起去與秦軍作戰,與趙國共存亡。

經過城門,見到侯生,公子告訴他準備與門客一起去與秦軍決一死戰。公子辭別侯生,準備上路時,侯生說:“公子好好努力吧!我老了,不能跟您去了。”公子走了幾裏,心裏不痛快。說:“我對待侯生的禮數周備,天下誰不知道。如今我即將去死,侯生卻沒有一言半語送給我,難道我還有什麽過失嗎?”又坐車回去追問侯生。侯生笑著說:“我知道公子一定會回來的。”又說,“公子喜愛士人,名聞天下。如今公子有難,沒有別的辦法而隻好去向秦軍送死,這就好像將肉投給餓虎,有什麽用處呢?用得著門客嗎?但公子對我恩深義厚,公子出發,我不送行,是因為我知道公子會怨恨而複返。”公子又拜侯生,並請教。侯生於是遣開旁邊人,私下對公子說:“我聽說調動晉鄙軍的虎符經常在魏王的寢宮存放,而如姬最受魏王寵幸,經常出入魏王的寢宮,能夠盜取虎符。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仇人所殺,如姬懸賞三年,自魏王以下的群臣都想為如姬報殺父之仇,沒有人能辦到。如姬向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仇人之頭送給了如姬。如姬即便為公子死,也不會推辭,但她一直沒有機會報答公子。公子如真的開口向如姬請求,如姬必然答應,那麽您就可以得到虎符去奪取晉鄙的十萬人馬,北去救趙而西麵抵禦強秦,這是春秋五霸的功業啊!”公子聽從侯生之計,去求如姬,如姬果然盜來調動晉鄙軍的虎符交給公子。

公子即將出發,侯生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對國家百利為原則。公子即使與晉鄙合符,而晉鄙不將兵權交給公子卻要重新請示魏王,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屠戶朱亥可與你同去,此人是大力士。如果晉鄙聽命於您,那就太好了;如果不從,你要讓朱亥將其擊殺。”公子聽後哭了。侯生說:“公子是怕死嗎?為什麽哭呢?”公子說:“晉鄙是一位勇武的老將,我去他恐怕不會聽命,必將他殺掉,所以哭,我怎會害怕死呢?”於是公子去請朱亥。朱亥笑著說:“我本是市場上一個屠戶,而公子多次來看我。之所以我不答謝,不回拜,是因為小禮對公子沒有什麽用處。如今公子有急難,這是我報效公子的時候到了。”立刻與公子一同出發。公子去向侯生告別。侯生說:“我應該一起去,但我老了不能去。我在這裏數著公子的行程,公子一行到達晉鄙軍的日子,我即向北自盡,以死來報答公子。”公子拜別侯生後便出發了。

到了鄴城,魏公子假傳魏王之命取代晉鄙為將。晉鄙將兵符合驗以後,還有些懷疑,舉手對公子看了看說:“我現在率領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承擔國家重任,如今你自個兒駕車來取代我,這是怎麽回事呢?”晉鄙不想聽從。朱亥拿出藏在袖子中重四十斤的鐵錐將晉鄙擊殺,於是公子取得了晉鄙軍的軍權。然後進行隊伍的部署,傳令軍中說:“父子都在軍隊中的,父親可以回去;兄弟都在軍隊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沒有兄弟的,也可以回家奉養父母。”按照軍令挑選了八萬精兵,率軍向秦軍進攻。秦軍解除包圍而撤走,於是邯鄲得救,也保存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親自背著盛箭的袋子在前麵引路。趙王再次拜謝,說:“自古的賢人也比不上公子啊!”這時,平原君也不敢與公子相比。公子與侯生訣別後,趕到晉鄙軍中時,侯生果然向北自盡而死。

魏王對公子盜取兵符,假借王命殺了晉鄙十分生氣,公子自己也知道。已經擊退秦軍,保存了趙國,公子便派將領率軍隊回魏國,而自己和門客們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公子假借王命,奪取了晉鄙軍保存了趙國,於是和平原君商量,拿五座城封給公子。公子聽說後,不免露出了得意的神色。門客中有人勸公子說:“事情有不能忘記的,也有不能不忘記的。別人對公子有恩惠,公子不能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惠,希望公子把它忘記。而且假借魏王之命,奪取晉鄙的兵權去救趙國,對於趙國是有功的,但對於魏國來說,就不能說是忠臣做的事了。如今公子自以為有功而自傲,在下以為這對於公子來說,是不可取的。”公子立時便覺得自己不對,感到無地自容。趙王親自打掃台階,按照主人的禮節,引導公子從西階登堂。公子謙讓,側身而行,從東階登堂。自稱有罪,因為既對不起魏國,對趙國來說也算不上功勞。趙王陪著公子飲酒一直到晚上,也不好意思開口說封給公子五座城,因為公子太謙虛了。公子最終留在趙國。趙王將鄗城封給公子做湯沐邑,魏王也重新將信陵封給公子。公子留在了趙國。

魏公子聽說趙國有兩個隱士,一位毛公隱藏在賭徒之中,一位薛公隱藏在賣酒的人家,公子想結交這兩人,這兩人卻躲起來不肯見公子。公子打聽到兩人的住處,便悄悄地找到兩人,一見如故。平原君聽說這件事後,對他的夫人說:“起初我聽說你的弟弟是天下無雙,如今我聽說他整天和賭徒、賣酒的在一塊兒混,你弟弟真是個荒唐的人啊!”平原君夫人將這些話轉告了公子。公子便準備辭別平原君夫人離去,說:“當初我聽說平原君賢能,所以辜負了魏王前來救趙國,以幫助平原君。平原君與人交往,隻不過是擺闊氣罷了,卻不去尋找賢士。我在魏大梁時,就聽說這兩人的賢能,到趙國後,恐怕不能相見。以我的身份和兩人交往,還害怕他們嫌棄我,如今平原君卻認為和這兩人交往是恥辱,說明平原君本人才是不值得相交的。”於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平原君夫人將這番話告訴平原君後,平原君摘下帽子向公子賠罪,並堅決挽留公子。平原君的門客聽說這件事後,有半數離開平原君而投靠公子,各國賢士也紛紛投奔公子,公子的門客超過了平原君。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便不斷出兵向東進攻魏國。魏王因害怕秦軍攻擊,便派使者去趙國請公子回國。公子害怕魏王一直懷恨在心,就告誡門客說:“誰敢為魏王使者通報,就是死罪。”門客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沒有一個敢勸公子回去。趙國的毛公、薛公二人去見公子,說:“你之所以被趙國重視,在諸侯中名聲很大,是有魏國的緣故。如今秦軍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您卻無動於衷,如果秦軍攻破魏都城大梁,鏟平魏祖先的宗廟,您還有什麽臉麵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的臉色就變了,吩咐管車的人立刻套車回去救魏國。

魏王見到公子,相對而哭,魏王將上將軍印給公子,於是公子統率魏國的軍隊。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派使者通知各國諸侯。各國諸侯聽說公子領兵,便分別派將領率兵救魏。公子率領五國的軍隊在河外擊敗了秦軍,秦將蒙驁逃走。於是公子乘勝追逐秦軍至函穀關,堵住秦軍,秦軍不敢出關作戰。當時公子的名聲天下大震,各國諸侯的門客紛紛將兵法獻給公子,公子將其一一命名,所以世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害怕魏公子,於是運送一萬斤黃金到魏國,找到晉鄙原來的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麵前詆毀公子,說:“公子在外流亡了十年,如今為將,各國的將領都歸服他,諸侯們隻知道有魏公子,不知道有魏王。公子也想在這個時候南麵自立為王,諸侯害怕公子的威勢準備擁立公子為君。”秦國數次用反間計,假裝不知情祝賀公子當了魏王。魏王天天聽到對公子的諂毀,不由他不信,後來魏王果然讓人接替公子為上將軍。公子知道自己因遭誹謗再度被解職,便稱病不上朝,和門下賓客常常飲酒直到夜深,喝烈酒,又多近女色。如此日夜**樂長達四年,最後終因過多飲酒而死。公子死的那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國聽說信陵君去世,便派大將蒙驁攻魏,奪取了二十座城,首次設置了東郡。此後秦國不斷地蠶食魏國,又過了十八年俘虜了魏王,屠滅了大梁城。

漢高祖劉邦未發跡時,多次聽說魏公子賢能。當了皇帝後,每次過大梁,都祭祀公子。漢高祖十二年,劉邦打敗黥布軍後又路過大梁,專門下詔令派五戶人守護魏公子的墳墓,讓世世代代、年年四季都有人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的廢墟,察訪哪裏是夷門。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天下各諸侯國也有幾個好客的公子,但隻有信陵君特別禮待山野間的隱士,能夠放下架子和地位低下的人交往。的確是這樣的啊,信陵君名聲超過各國諸侯,不是虛誇。漢高祖每次經過大梁都要祭奠,還下令置守塚民五家,讓香火不要斷絕。

【講析】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之弟,封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中的最賢者。戰國四公子為齊國孟嚐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以及魏公子無忌。戰國四公子分別為齊、趙、楚、魏四國之相,各養士三千人,又是同時代的賢公子,所以並稱“戰國四公子”。《史記》各有專傳,而唯獨信陵君以“魏公子”名篇,篇中稱魏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處,表現了司馬遷對信陵君的無限敬仰之情,親切而特稱公子。後世讀者習慣上以封爵統稱“四公子”,故《魏公子列傳》也稱《信陵君列傳》。

魏公子禮賢下士,所養門客多傑出之士。附傳人物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一生大節在救趙卻秦,史稱“竊符救趙”,而成其這一大功者,全賴乎客。故本篇以“客”作眼,通篇以客起,以客結,前後照應,連環無端,成一篇絕妙文章。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故本篇充滿愛國主義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表麵違抗王命,實質救援盟國,亦實自救,歸根到底還是落在“愛國主義”四個字上。

“四公子”禮賢養士,而真正能禮賢下士的隻有魏公子。孟嚐君有雞鳴狗盜之徒。平原君幾失毛遂之才,但能接受毛遂自薦,亦是佳公子也。春申君晚年昏聵,失朱英之謀而斷頭。孟嚐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個公子廣收賓客,很大成分出於講排場,擺闊氣,故有平原君客與春申君客爭豔鬥富的故事。因此,當時許多有才能的士人,近在三個公子咫尺卻往往失之交臂。像埋名於博徒和賣漿家的毛公、薛公就聞名在外而平原君不知。唯有魏公子禮請侯生,親為之執轡,信用屠夫朱亥,微服訪毛公、薛公,關鍵時候得諸人之力,生動地表現了魏公子的真誠待士,以及主客關係。《魏公子列傳》重點筆墨也就自然地落在魏公子與諸人的交往上。

侯嬴隱身在看門人隊伍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無人知其賢者。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一個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一個禮請侯嬴的場麵。魏公子特別舉行盛大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就在此時,公子本人率領了眾多的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嬴赴會。這給了侯嬴以很大的麵子。而侯嬴的表現似乎要比當年的田子方更過頭些。他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與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是公子的態度卻是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的慍色。在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讚譽侯生,又親自向侯生敬酒。末了,侯生卻大言不慚地對公子說:“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因為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倨傲**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這實實在在是一種不同尋常的舉動。後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於侯生的策劃。到這時,我們才完全領悟到“嬴之為公子亦足矣”這句話含有多大的分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為以身許公子了。侯生後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毛公、薛公,一個沉淪賭博,一個靠賣酒漿為生。在平原君眼裏,這種操業卑下的人,不值得與之交往。但信陵君卻不然,他看人不在於其人的操業,而是品格和才能。所以當他探得毛公、薛公是賢者,就裝扮成平民,放下架子主動去拜訪,吃了閉門羹也不計較。魏公子的赤誠相待,終於使得毛公、薛公成了他的座上賓。從平原君與信陵君對待毛公、薛公的態度上,清楚地顯現了二人在見識上的高低。平原君好客,隻是一種豪舉,並不注重實際,所以盡管收羅了很多門客,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寥若晨星,而賢能的人往往還不肯屈就。信陵君就高明得多,他好客,特別注重才學德行,為了籠絡門下,不惜放下架子,折節禮待。由於這個緣故,有才學的人也就樂於為其所用了。有一次,公子和魏王下棋,魏王得到報告說趙國的軍隊將要入侵邊界,公子說這是趙王在打獵。後來證明確實是趙王在打獵。公子的情報之確切,以致連趙王的一舉一動都能了如指掌。我們由此也可以判斷,信陵君不僅在趙國布滿了耳目,其他諸侯國基本上也是如此,可見信陵君的本領之大。而這正得力於他禮賢下士的優秀品質和作風。

信陵君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是個理想化了的曆史人物。這篇列傳除了敘述他能禮賢下士,還敘述了他在其他幾個方麵的品德和優點。信陵君突出的優點是善於聽取別人的批評,采納正確的意見,及時改正錯誤。這在封建時代的貴族身上是難能可貴的。信陵君因竊符救趙及錐殺晉鄙兩件事,得罪了魏王,故長期居留在趙國。秦國伺機不斷侵犯魏國,魏王派遣使臣迎請公子歸國,以解救魏國的危急。公子因舊憾未釋而不願回去,並不許賓客們勸諫。這時,毛公和薛公出來,正色批評他昧於大義,言辭很激烈。公子幡然醒悟,立即整頓行裝返國,擔負起抗秦的重任。在對待自己國家的態度上,若以孟嚐君與信陵君比較,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孟嚐君有功於齊國,但被齊王廢黜後卻懷恨在心,背棄祖國。當他做了魏相國後,竟聯合燕、秦、趙一起出兵進攻齊國。孟嚐君的這一舉動,實在是不足取的,這分明已是把個人的利益和恩怨放在祖國之上了。

信陵君能奮不顧身急人之難。當秦攻趙時,邯鄲危在旦夕,而魏王救趙卻又舉棋不定。信陵君和門客們想盡一切辦法企圖說服魏王立即催促晉鄙進軍救援,但是勸說無效。信陵君竟不顧一切,準備帶領親信赴前線與秦軍拚命。信陵君也明知這是一條下策,等於自投虎口。但他這樣做,的確是表現出了不怕犧牲的俠義精神和大無畏的勇氣。當然,這種舉動對解救邯鄲的危亡毫無作用,可以說是不明智的。然而,這卻是信陵君高人一等的可貴品德,即能急人之難。憑借這一精神品德,信陵君贏得了各種人士的幫助,竊符救趙贏得了全軍的上下一心,也贏得了勝利。

在《史記》中,《魏公子列傳》是作者對傳主感情最深厚最真摯的篇章之一。信陵君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是一個理想化了的人物,這使作者在行文中既洋溢著對他的崇敬之情,又充滿了同情和惋惜之心。

信陵君忠於兄長魏王,卻不諳世故。魏王與信陵君雖是同胞,但連枝而不同氣。出於利害關係,魏王一直就對信陵君懷有猜忌,不敢任以國政。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後,長期住在趙國,魏王既無骨肉之情,也無存魏安魏的遠大打算,一任親弟久羈異鄉。隻是由於秦國不斷地侵犯,國勢日危,才不得已把公子請回來。兄弟相抱哭了一場,魏王似乎有所悔悟,其實不然。因為這時再不請公子返國,領兵抗秦,恐怕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了。公子在軍事上有出色的才幹,他率領五國軍隊聯合抗擊秦兵,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猛將蒙驁。這在戰國合縱史上,是東方各國卓有成效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使整個政治局勢一度出現了有利於東方各國的轉機。魏國得以暫時擺脫了困境,而公子施展才能的機會也隨之告終了。公子被廢黜,反間計固然是厲害的一招,但如果內部團結牢不可破,秦有何機可乘?魏王害怕公子的聲望太大,有了兵權,會動搖自己的王位,便奪了他的兵權。公子一再遭受猜忌,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負,最終陷進了自暴自棄的泥潭,其結局是可悲的。公子死後不久,魏國終於為秦所滅。

當然,曆史總歸是前進的。信陵君生當秦國正在猛烈向東方挺進的時期,統一的趨勢在秦軍節節勝利的步伐聲中已經明朗化了。信陵君縱使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也隻能挽回一時的局麵,所謂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魏國和東方各國的覆滅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信陵君生當那個時代,身處那種地位,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司馬遷也看得很清楚,他在《魏世家》末尾的論讚中曾說:“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這裏的“天”字是對客觀曆史必然事勢的簡練概括,是任何個人的力量無法挽回的。但是,司馬遷認為,曆史時勢包含著人為努力的積極因素。信陵君在那個時代,本來還可以發揮出更大的曆史作用,隻是由於人為的原因,使他失去了機會。司馬遷在另一名篇《屈原賈生列傳》中就曾無限感慨地引《易經》說:“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即“井挖好了,但泉水仍未被人們取用,使我感到傷心”,比喻人才被埋沒,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死後數十年(實為五十五年)楚國便滅亡了;《魏公子列傳》中也說,信陵君死後十八年,魏國就滅亡了,用的手法是一樣的。旨在說明屈原、信陵君身係著國家的存亡安危。這就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人才的使用問題,直接關係到了國家的興亡。人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有的,但機緣對每個人卻不一樣。司馬遷筆下的屈原和魏公子,在他們生活的時代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這是值得人們深思和同情的。

《魏公子列傳》始終以信陵君與賓客之間的活動為主線,把當時的曆史畫卷有機地貫穿起來,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信陵君禮賢下士,士也樂於為之奔走,而信陵君聲名的遠揚和事業的成功,又全賴於賓客們的幫襯。作者通過具體事例,把信陵君的才能、品質等方麵的優點用飽含**的史筆揭示了出來。篇末讚語,寥寥數語也充分表現了這一特色。司馬遷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對信陵君大加歌頌,而隻是淡淡地說,自己曾訪求過大梁遺址,又尋訪了當年的夷門。接著又說,漢朝建立後,高祖每次巡行經過大梁,常常親自去祭祀公子,又特地叫人看守公子的墳墓,待以諸侯之禮。這些具體事由如敘家常般地娓娓道來,作者對信陵君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

【原文】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範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複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讚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複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裏,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複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複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乃裝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麵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穀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麵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塚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