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

老人去世了,火葬還是土葬

入冬後,汴京城開始下雪了。孫姑娘和李小娘子來探望李郎,並邀請他明日一同去大相國寺燒香祈福。李郎也很想看雪天的寺廟,但他要陪他爸一起去吊唁過世的長者,隻能委婉拒絕。

“去世的是朝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員宋大人,大家都叫他宋公。他是我爸曾經的老師,我作為晚輩,肯定要和我爸一起去吊唁一番的,送他老人家最後一程。”

孫姑娘這才反應過來,怪不得她爸今天讓她媽準備一身素一點的衣服,說是明天要去吊唁同事。原來如此。

氣氛一下子安靜下來。李小娘子歎了口氣說:“每年一到冬天,汴京城就有很多老人過世。真是太讓人難過了。”

“是啊,冬天天冷,容易著涼生病,老人們身體本來就不好,身子骨不夠硬朗的就會熬不過去。”李郎說,“城裏那幾所救助老人的福田院,也總在冬天辦喪事。”

李小娘子問:“你爸是不是很難過?他在哪兒呢,我們去安慰安慰他吧。”

“在書房呢。”

(北宋)高克明《溪山雪意圖卷》(局部)

李郎帶著李小娘子和孫姑娘走出客廳,一起到書房安慰他爸去了。

和李郎猜測得差不多,他爸眼睛都哭紅了,看見幾位小輩來,趕緊收拾了一下心情。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寬慰了李大人的心,讓他節哀順變。

李大人說:“謝謝孩子們啊,生老病死逃不過的,我都明白。隻是這事發生得太突然了,我還沒做好心理準備,過兩天就好。”

李郎問:“爸,宋公的喪葬事宜怎麽辦啊?他為官清廉,我們要不要賻贈一些財物?”

“賻贈禮肯定要帶的,你讓人準備吧。”李大人說,“至於喪葬儀式,有一些分歧。宋公的大兒子說,等喪儀結束了,挑個日子讓他入土為安。宋公的夫人信佛,她希望將宋公的遺體火化,送回老家安葬。”

宋大人是儒家學者,儒家倡導入土為安,不破壞逝者遺體,並主張“厚葬”。可是宋大人清廉,又經常捐錢給各個福利機構,家中沒有豐厚的積蓄以支持隆重的喪葬禮。宋大人的夫人吃齋念佛幾十年了,她認為佛法說得對,重生不重死,死後回歸自然,那麽多得道高僧死後都是火葬的,這才是結束一生的最好方式,而且不需要消耗太多錢財。宋夫人之所以堅持火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宋大人生前就很想回到故鄉,死後落葉歸根。

聽到這裏,李郎猜到宋家人肯定要為這事吵起來了。他說:“朝中官員大多信奉儒家文化,肯定是主張土葬的。我朝百姓選擇火葬的倒是比較多,還有少數信佛的富貴人家也是。”

孫姑娘問:“百姓為什麽傾向於火葬逝者?”

“人多地少啊,大多數百姓是佃農,土地不是自己家的,想土葬也沒地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百姓經濟條件有限,沒有能力厚葬逝者。買喪葬用品和雇傭送葬隊,都得花錢。”

“這樣啊……”孫姑娘沉默了一會兒,說:“我覺得吧,宋公是儒學大師,又是朝臣。朝中那幫老頭可固執了,動不動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他們肯定會阻止宋夫人火葬宋公的,到頭來還是得選擇土葬。我一會兒回家跟我爸也說說情況,讓他明天多送些賻贈金去。”

李郎覺得孫姑娘說得很有道理,他也準備多送點賻贈金,聊表心意。

商量完正事,李大人心情依然沉重。三個小輩繼續陪他聊天,安慰了他許久。

小知識:

1、親友們去逝者的喪禮上吊唁,一般都會贈送財物,稱作“賻贈”,這一習俗源自周朝。《儀禮·既夕禮》曰:“知死者贈,知生者賻。”

2、北宋初期,因戰亂和人口流動大等問題,很多百姓會選擇火葬逝去的親人,如司馬光在《司馬氏書儀》記載,“世人聞有遊宦沒於遠方,子孫必火焚其柩,收燼歸葬者。”大致意思是,那些出門在外而過世的人,子孫會火化他的遺體,將骨灰帶回家鄉。

3、火葬與儒學所提倡的“入土為安”相悖,因此,統治階層是反對火葬的,並頒布了一係列詔令。如宋太祖頒布的“京城外及諸處,近日多有焚燒屍柩者,宜令今後止絕”,但由於種種原因,收效不大。

4、人多地少,經濟條件有限,這是百姓選擇對過世的親人進行火葬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宋史》記載:“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

5、佛教的盛行也令宋朝人逐漸傾向火葬。火葬在佛教的術語是“荼毗”,很多高僧圓寂後都會舉行火葬儀式。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民俗火葬,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