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蕭思溫與耶律呂不古

蕭皇後蕭燕燕的父親蕭思溫出身於遼代著名的國舅別部,其母耶律呂不古為遼太宗的長女,故而其身世甚是顯赫與尊貴。

關於蕭思溫的出身,有人認為他是遼朝開國功臣、北府宰相蕭敵魯(述律皇後之弟)之侄。此說實不然。《遼史·蕭思溫傳》稱其為北府宰相蕭敵魯之族弟忽沒裏之子。據《遼史·景宗紀》稱遼景宗曾追封蕭皇後之祖父胡母裏為韓王,而“胡母裏”與“忽沒裏”音近字異,正是同一人。可見蕭思溫雖出身於述律皇後之族,但僅為蕭敵魯的族侄,關係並不太親近。但由於述律後的身份及蕭敵魯兄弟的功勳,使得後族權位甚隆,從而為蕭思溫入仕提供了極好的便利。

蕭敵魯字敵輦(亦寫作迪裏古、迪輦),其母為耶律阿保機的姑母。蕭敵魯性情寬厚,有膽略,膂力絕人,熟習軍旅之事,早年侍從阿保機左右,凡有征討,必與阿保機同行。阿保機即位後,蕭敵魯與其弟阿古隻等人總領腹心部,曾在阿保機平定“諸弟之亂”中立下殊勳,故其在開國功臣中,被阿保機稱喻為“手”。蕭敵魯官拜北府宰相,為遼代後族出任北府宰相之始,此後其家族世預北府宰相之選。蕭敵魯卒於神冊三年(918年)十二月。其弟阿古隻(亦寫作阿骨隻、遏古隻)字撒本,少年狂放不羈,成年後驍勇善射,臨敵敢戰,被阿保機選充侍衛,敵人憚其勇略,往往聞風而走。神冊三年,阿古隻繼其兄蕭敵魯官北府宰相。此後他屢統軍征戰山西、河北等地區。天顯元年(927年),從遼太祖東征渤海,攻破扶餘城,所向披靡,不久病卒。阿古隻在開國功臣中,被遼太祖稱喻為“耳”。阿古隻之子安團,官至右皮室詳穩;其女撒葛隻,即遼世宗耶律阮的皇後,也即遼景宗之母。

蕭思溫之父忽沒裏,曾在蕭燕燕為皇後以後被追封為魏王;蕭思溫有兩位兄長,名胡魯古和尼古隻,也都在遼景宗時被分別追贈兼政事令與兼侍中:因均為“追贈”,說明當時蕭思溫的父兄三人皆已亡故,其言行史無記載。

蕭思溫的生年不詳,契丹名寅古,但宋人史書中都稱蕭燕燕之父名蕭守興,或稱挾力宰相,故而有人推測“守興”乃漢名,“思溫”為漢名之字,而“挾力”同“寅古”,亦是契丹名。本書為求一致,故一概用《遼史》所記之名“思溫”。蕭思溫在遼太宗時官拜奚禿裏太尉,娶遼太宗長女、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後升任群牧都林牙。根據遼代製度,契丹官職一般皆需擔負戎馬之責,但蕭思溫雖出身於軍家,卻頗喜好文學,通曉書史,為人在意容貌修飾,故而其僚佐都認為他缺少兵略,非將帥之才。然而作為天子快婿,自然仕途亨通。遼穆宗繼位以後,便封其姐妹呂不古為汧國長公主,蕭思溫也出任權位甚為重要的南京留守。

遼穆宗在位期間,中原王朝正是五代時最有實力的後周政權,而繼周太祖郭威為帝的周世宗柴榮,更是五代時期帝王第一,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之誌,並通過改革弊政使得後周國力大增。應曆四年(954年,後周顯德元年)二月,依附於遼朝的北漢皇帝劉崇想趁周世宗剛剛即位、統治還未穩固之機,親率大軍自太原南下進攻後周州縣,並要求遼朝派兵相助。遼穆宗派將領耶律敵魯去太原助劉崇,又派大將楊袞率領一萬鐵騎兵,會合北漢兵馬一起攻打後周。守孝期間的周世宗不顧眾大臣的竭力阻攔,決意親征抗敵。三月,兩軍在高平(今屬山西)一帶展開激戰。楊袞見後周軍隊軍紀嚴明,實是勁敵,便及時提醒劉崇不要輕敵,但劉崇根本不聽,反而出言不遜,讓遼軍待在一邊看他破敵,楊袞大為憤怒,便勒馬一旁觀戰。兩軍初合,軍心浮動的後周軍隊右翼潰敗,但周世宗麵對危局,勉力督戰,其侍衛大將趙匡胤親率麾下將士逆勢出擊,呼聲雷動,北漢軍無力支撐,紛紛潰逃,於是一旁觀戰的楊袞引兵先退回遼國,反敗為勝的後周軍乘勝緊追,直赴太原城下,幾乎將北漢軍全殲。敗歸太原的劉崇不堪羞怒,一病不起。而暫解北顧之憂的周世宗隨即掉頭南下,全力進攻富庶的南唐淮南地區,打算憑借淮南財力,進行統一天下戰爭,以結束自晚唐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麵。應曆八年(958年,後周顯德五年)初,周世宗在占領了淮南大部分州縣以後,親率大軍圍攻南唐長江北岸重鎮揚州(今屬江蘇)城。四月,遼穆宗讓蕭思溫出兵攻擊北周河北地區,欲使後周南北不能兼顧,從而獲利。但蕭思溫頗為膽怯,不敢進兵深入,而借口天氣暑熱,不利行軍,僅攻破北周沿邊數城,對北周沿邊州縣騷擾一下就退兵了。六月,揚州戰事結束,北周出兵北上報複,圍攻馮母鎮,聲勢大張。蕭思溫大為緊張,趕忙上報遼廷請求增兵,並乞求天子禦駕親征燕京,指揮抗周作戰。酗酒怠政的遼穆宗對蕭思溫的張皇失措頗不以為然,說:“敵若來,則卿與統軍司合兵拒之;敵若去,則務為農事,勿需勞動士馬。”正好後周兵馬進入束城(今屬河北),蕭思溫連忙退軍北渡滹沱河,屯兵河北岸。遼軍後撤時,進占束城的周軍因兵少將寡,便數日守城不動。蕭思溫對諸將說:“敵軍兵眾而精銳,我軍與其作戰,若不利則必有後患。不如頓兵以使敵軍疲憊,待其退兵時,引軍追擊,可以必勝。”諸將深知主帥的心思,所以紛紛讚同蕭思溫的想法。於是蕭思溫與統軍司兵馬會合,製造借口請求朝廷同意其班師。由於後周還未完成大規模北上作戰的準備,亦不想於此時與遼軍大戰,所以主動從束城退師,怯戰的蕭思溫也就勢領兵北返南京城。

周世宗因奪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以後,國力驟增,而元氣大損的南唐再也無力給後周以實質威脅。於是已不再擔憂南北夾擊的周世宗,趁遼穆宗酗酒、怠於政事以及契丹貴族反叛不斷,遼朝內政不穩,國力下降的有利時機,於應曆九年(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四月,親自領兵大舉北伐,直指被遼占據的戰略要地三關之地。三關即益津關(今河北霸州境內)、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和淤口關(今河北霸州東)。遼廷得悉後周來攻,即以南京留守蕭思溫為兵馬都總管,全權統率南線兵馬抵禦後周軍隊。然而後周軍隊進擊甚為神速:周世宗命大將韓通從滄州(今屬河北)經水道進入遼境內,趙匡胤等將領隨後跟進,結果駐守當地的遼將紛紛迎降,周世宗幾乎兵不血刃拿下了三關和莫州、瀛州。瀛、莫等州失陷的消息傳至遼廷,眾臣皆請求遼穆宗發兵迎擊,不料正沉溺於遊獵、酗酒的天子卻認為“此三關之地本屬漢人之地,今日還給漢人,有何惜耶”,並認為後周軍得到三關以後即會退兵,不必多加理會。此時,不知如何對策的蕭思溫,隻好用皇帝即將禦駕親征的話語來勉強應付將士的質疑,但對麾下將士的踴躍請戰,卻又疑慮重重,一概不允。周世宗在占領三關後,不顧眾將的反對,隨即遣軍進迫固安(今屬河北),兵鋒直指燕京,欲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燕京城內居民大為驚恐,紛紛逃到城西的西山中躲避戰禍,逗留在燕京一帶的契丹貴族亦連夜北遁,形勢危急。蕭思溫束手無策,缺乏防守措施和抵抗的決心,又怕承擔丟失燕京的責任,就連連上請遼穆宗趕緊親征,指揮對敵作戰。遼穆宗雖然對三關失陷無動於衷,但燕京的得失於遼國關係極大,隻得起身南下,來燕京之北督戰。但在後周軍隊形勢頗為有利之時,周世宗卻由於多年積勞成疾,病倒於軍營,後周隻得黯然退兵。六月,周世宗病逝於開封,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十二月,遼穆宗也返回上京,雙方罷兵。

應曆十年(960年)正月,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自立,創建宋朝,是為宋太祖。是年中,宋朝潞州節度使李筠叛宋附北漢,北漢出兵助李筠,宋太祖親征平叛,並遣軍攻向太原,以斷絕李筠的外援。六月,北漢以宋兵圍攻石州,遣使遼國求援。遼穆宗派大同軍節度使阿剌率部往援,並詔蕭思溫出兵接應。但宋軍進兵神速,李筠一戰即敗,自殺;北漢軍作戰失利,龜守太原,遼軍也退回了本國。此後,因宋朝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對遼取和好姿態,而遼也無意南下,於是終遼穆宗之世,遼、宋之間再沒有發生大的衝突。

不過,蕭思溫在處理邊防事務上的不佳表現,使他頗受議論,於是遼穆宗將他調離南京留守之職,到朝中任侍中要職。遼穆宗酗酒嗜殺,而蕭思溫作為天子近戚參與朝政,卻無所匡輔,碌碌無為,士論對此批評頗多。蕭思溫可能也因此原因,便與耶律賢等人聯係日漸密切。

應曆十九年(969年)二月的一天,遼穆宗出宮遊獵,射殺一頭大熊,蕭思溫等人進酒慶賀,遼穆宗大醉還宮,當夜為庖人所殺。蕭思溫得知消息,即刻麵見耶律賢商量對策,於是耶律賢連夜率蕭思溫和飛龍使女裏、南院樞密使高勳及甲騎千人馳赴天子大帳。黎明時分,耶律賢在蕭思溫等人的擁戴下,在遼穆宗柩前即皇帝位。蕭思溫作為“龍飛”功臣,極受新皇帝的寵信:三月,遼景宗一歸上京,即擢蕭思溫為權重位貴的北院樞密使,隨即讓他兼北府宰相,並命蕭思溫的子弟可享受世預北府宰相之選;不久,選蕭思溫之女蕭燕燕為貴妃,隨後冊立為皇後,並加蕭思溫尚書令之官;十一月,蕭思溫晉封魏王。

蕭思溫如此受寵,身居顯要,權傾一時,引起同為“龍飛”勳臣的女裏、高勳的不滿,其矛盾日趨激化。保寧二年(970年)五月,蕭思溫隨從遼景宗去閭山遊獵,至盤道嶺宿營,被盜賊所殺。九月,刺殺蕭思溫的國舅蕭海隻、蕭海裏被抓獲,同時被誅,其弟蕭神睹被流放於黃龍府;數月後,蕭神睹被追誅。蕭思溫被葬於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遼朝皇陵附近。保寧四年(972年)四月,蕭思溫被追封為楚國王。

蕭思溫之妻耶律呂不古作為遼太宗的長女、遼穆宗之姐和遼景宗之堂姑母,於保寧年間被封為燕國大長公主,病死於蕭思溫之後,餘事不詳。近人趙萬裏所輯《元一統誌》卷一《大都路·古跡·傳法院》載有遼景宗保寧四年圓慧大師建傳法院大禪師讓公實行碑,上載作為“施院功德主”的蕭思溫夫婦之銜為“推誠啟運翊聖同德致理功臣、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令、駙馬都尉、魏王蕭守興,魏國長公主耶律氏”。由於其中:一、蕭思溫於保寧二年遭暗殺,故不可能於保寧四年作為“功德主”給傳法院以施舍;如是蕭思溫之家屬以蕭思溫的名義進行施舍,則按習慣當在蕭思溫的官銜之前加一“故”字,且保寧四年四月蕭思溫已被追封為楚國王,不當仍稱魏王。二、蕭思溫封魏王於保寧元年十一月,而早在是年三月蕭思溫已兼北府宰相,北府宰相屬遼朝一重要官職,不當遺漏。三、按輩分,耶律呂不古為遼景宗之堂姑母,以禮製當封大長公主,而長公主為天子姐妹之封號。因此,此所輯碑文可能有誤訛之處,或徑出於後人之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