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蕭燕燕入嫁新天子

當遼穆宗“酗酒怠政”、失去人心之時,遼世宗之次子耶律賢卻在暗中悄悄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為日後奪權作著準備。

耶律賢生於天祿二年(948年),《遼史·景宗紀》稱其名賢,字賢寧,小字明扆,但《契丹國誌》《東都事略》等文獻稱其契丹名為明記,後改漢名作賢。當耶律賢四歲時,正遇到察割之亂,目睹父母親遼世宗、蕭皇後以及祖母皇太後被殺。當時察割還打算殺死耶律賢以斬草除根,但耶律賢得到了禦廚、尚食劉解裏的保護,劉解裏用氈毯將耶律賢裹起,藏在柴薪之中,僥幸得免。遼穆宗繼位後,為籠絡人心,便將孤兒耶律賢撫養在永興宮內。耶律賢漸漸長大,看到天子酗酒、遊獵無度,吏治敗壞,心中甚有想法。當時耶律賢常與自己交往密切的“宮分人”韓匡嗣、女裏等人交遊,言論或有譏諷時政、政要的。擔任護衛的右皮室詳穩耶律賢適為保護耶律賢,常常勸說耶律賢適宜早點疏遠這些人,並斷絕往來,以免遭不測。有一天,耶律賢又與韓匡嗣談及時事,當即被耶律賢適所製止,耶律賢悟,不複言論。因此,不少宗王因各種理由遭到遼穆宗的誅殺、囚禁或流放,但耶律賢終於未被天子所疑忌,耶律賢適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謂“宮分人”,是指在宮帳中服務皇帝、皇後的侍應之人。宮帳亦稱斡魯朵,又寫作斡裏朵、斡耳朵、兀裏朵、窩裏朵等,皆為契丹語中宮殿、宮營等詞的對音。《遼史·營衛誌》說天子“居有宮衛,謂之斡魯朵”,《遼史·兵衛誌》曰天子“入則居守,出則扈從”是斡魯朵法的最基本內容。可見遼朝斡魯朵作為天子的親衛侍從,要扈從天子四時遊徙,故其亦被稱作行宮。契丹慣例,新皇帝即位後,都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斡魯朵,即劃分部分州縣土地與部族作為皇帝的私屬,以提供皇帝生活所需的物品及仆役等。同時,皇帝在世時,從所屬的部族中選拔丁壯充任扈從宿衛;而皇帝死去以後,其宮帳之屬民則擔當起守護皇陵之責。這些屬於宮帳之人,即稱之為宮分人。整個遼朝共有斡魯朵十三座,其中九位皇帝各設一宮,兩個攝政日久的皇太後述律太後、承天太後(即蕭燕燕)各設一宮,在遼聖宗時權勢盛極的皇太弟耶律隆慶設一宮,加上在遼聖宗朝聲勢煊赫、地位直逼人主、被賜國姓的漢人大宰相韓德讓“擬諸宮例”所設的一府,計有十二宮一府:遼太祖的弘義宮、遼太宗的永興宮、述律太後的長寧宮、遼世宗的積慶宮、遼穆宗的延昌宮、遼景宗的彰湣宮、承天太後的崇德宮、遼聖宗的興聖宮、孝文皇太弟耶律隆慶的敦睦宮、遼興宗的延慶宮、遼道宗的太和宮、遼天祚皇帝的永昌宮,以及韓德讓的文忠王府。由於諸宮帳隨從天子遊徙、居止,耶律賢幼年被養於遼太宗的永興宮中,也就等同於生活在遼穆宗的身邊。因此,遼穆宗讓永興宮養育這位前皇帝之子,亦不無就近監視之意,這也當是耶律賢適勸說耶律賢疏遠女裏、韓匡嗣的原因所在。

應曆十九年(969年)二月,遼穆宗被弑前一日,耶律賢入內覲見,遼穆宗高興道:“吾兒已成人,可付以政。”這顯然是耶律賢成為皇帝以後,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而製造的輿論。因為以常製而論,遼穆宗死,當由遼穆宗諸弟罨撒葛等繼位,而耶律賢僅僅是遼穆宗的堂侄而已,其間親疏關係甚明。

是日深夜,遼穆宗遇弑。消息傳出,皇族內部有繼位資格者紛紛聞風而動。已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股較大政治勢力的耶律賢,與侍從遼穆宗的大臣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勳關係密切。尤其是蕭思溫作為遼穆宗的姐夫,尤見親信,這就使得耶律賢在這場帝位之爭中占得先機。當時耶律賢趁著宮中一片混亂之機,立即親率飛龍使女裏與蕭思溫、高勳統領甲騎千人馳赴,在次日黎明時分趕到行宮,隨即控製了大局。此後的進程,就十分程式化了:耶律賢在遼穆宗的靈柩前為不幸的天子慟哭了一場,然後群臣依例再三勸進,遂即皇帝位於前皇帝的靈柩前,是為遼景宗;百官上尊號“天讚皇帝”,大赦天下,改年號曰保寧。

但實際的進行,恐怕並不如此平穩:在遼景宗即位的當日,即以“宿衛不嚴”的罪名處死了遼穆宗的心腹禁衛將領殿前都點檢耶律夷臘葛、右皮室詳穩蕭烏裏隻。當然天子橫死,終得有人承擔罪責,但執掌禁軍的耶律夷臘葛、蕭烏裏隻被殺,恐怕亦與他倆給搶位的遼景宗帶來相當的麻煩有關。

遼景宗即位後,任命擁立功臣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隨即又兼北府宰相;封南院樞密使高勳為秦王。進封太平王罨撒葛為齊王,趙王喜隱(耶律李胡長子)為宋王,隆先(耶律倍四子)為平王,稍(耶律倍三子)為吳王,道隱(耶律倍五子)為蜀王,必攝(遼太宗庶子)為越王,敵烈(遼太宗庶子)為冀王,宛(耶律李胡次子)為衛王,以安撫皇室成員。不久又封蕭思溫為魏王,北院大王耶律屋質加於越。遼景宗進封遼世宗諸弟為王,對穩固其權位影響頗大:隆先,其母大氏。大氏為渤海大姓,故大氏當為耶律倍為東丹王時所娶。遼景宗始封隆先為平王,不久兼政事令,留守東京,鎮服遼東。隆先為政,薄賦稅,省刑獄,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遼聖宗時率軍征討高麗有功,死於歸途,葬醫巫閭山之道隱穀。隆先為人聰明,博學能詩,著有《閬苑集》。道隱,其母高氏,即隨耶律倍自東丹國南投後唐的高美人。道隱生於中原,耶律倍死時,道隱被僧人所藏匿而免於禍,因名道隱,後還契丹居住。道隱性沉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遼景宗初封他為蜀王,為上京留守;不久遷守南京,所在號令嚴肅,民獲安業。數年後,徙封荊王,統和元年(983年)病卒,追封晉王。

為強化自己的權位,遼景宗當上天子不久,就使出了曆代帝王屢試不爽的招數,政治聯姻:與“翼戴”功臣蕭思溫聯姻,娶蕭家三女兒蕭燕燕為妻。

蕭燕燕出生於遼應曆三年(953年)。據《遼史·聖宗紀》載,986年五月,遼、宋兩軍在河北岐溝關大戰,宋軍大敗,其“挽漕數萬人匿岐溝空城中”,遼軍“圍之”。壬申日,遼軍“以皇太後生辰,縱還”。因此,推知蕭燕燕的生日當在五月壬申日,是日正五月五日端陽節。蕭燕燕取漢名“綽”,有人認為是取意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之詩:“曾經綽立侍丹墀,綻藥宮花拂麵枝”,說“綽立侍丹墀”是欲其長大以後要侍奉天子為皇後,這恐怕出於她日後成為皇後之後所加的附會而已。其實“綽”字本形容女子體態柔美,正是女子取名之常用字,實不必求之過深。有關蕭燕燕早年事跡的記載甚少,《遼史·後妃傳》僅稱她“早慧”,有一日蕭思溫觀察三個女兒掃庭院,隻有蕭燕燕掃除潔淨,便欣喜道:“此女日後必能成家!”又有傳說稱蕭燕燕曾與韓匡嗣的次子韓德讓締有婚約,就在議婚論嫁的前夕,正遇遼景宗登基,出自進一步鞏固皇家與蕭家的關係,蕭燕燕被選入宮,成為天子的新婦。雖然遼製規定皇族、後族互為姻族,但隨著燕雲地區入契丹,在遼朝政壇上漢人勢力日增,契丹貴族與漢人上層的聯姻也日趨增多,故有出身後族的蕭燕燕欲與宮分人出身的漢人韓德讓論婚嫁之事,但因蕭燕燕被天子選中而不果。蕭燕燕入宮即被封為貴妃,五月中被冊為皇後。據宋代著名史家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雲,蕭燕燕“色技過人,且通韜略”,故被新登基的遼景宗“立為後”。是年,蕭燕燕17歲,而遼景宗22歲。按契丹風俗,早已成年的遼景宗當時已有婚娶,隻是史無記載,不知其詳。但遼景宗有一渤海人的妃子,其所生女兒於乾亨二年(980年)出嫁,推知其出生年月當在保寧元年遼景宗登基之前,故此渤海妃嫁於遼景宗應在蕭燕燕之前。

遼朝諸帝,在遼景宗以前的遼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皆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娶妻,至遼景宗始於即位以後再娶皇後。皇家娶妻自然不同凡響,大異民間。契丹婚俗保留有遊牧民族的許多傳統禮俗,而與中原漢人有異。如漢族古代婚儀,曆來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亦稱納幣)、請期、親迎;此外還有新婦見舅姑等儀。但隨著遼朝建立,契丹人與漢人交往日趨頻繁,故其漢化亦隨之日深,所以中原不少婚儀也影響到契丹婚俗。因有關遼景宗納蕭燕燕之婚儀情況,遼代文獻中並無記錄,已難知其詳,但《遼史·禮誌》中載“皇帝納後儀”,今人也可於此中窺見一斑,故此處簡單介紹如下。

男女兩家先選定吉日(即請期),至婚禮那日清晨,女方坐家中正堂等候。皇帝遣使者及媒人攜帶酒食來到皇後之家,分別向皇後及其父母、兄弟、宗族敬酒;然後送上聘禮(相當於納征、納幣),致詞,再拜。執掌契丹皇族事務的惕隱之夫人四拜,皇後辭別父母、家人,升車,父母飲下女兒所敬之酒,致“戒詞”。然後車輦啟動,教坊(宮廷娛樂機構)藝人遮道祝賀,皇後族人追拜,進酒,親迎車輦啟動。車輦行至皇宮大門附近,宰相傳下天子聖旨,賜皇後及送親者酒。至宮門,惕隱親率皇族奉迎。惕隱之夫人宣布皇後下車,即有一婦人“捧鏡卻行(倒走)”,並“置鞍於道,皇後跨過其上”。(此類婚禮中“捧鏡倒行”“跨鞍”之風俗,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等知,唐、宋民間婚禮中也有,其源出於南北朝時的鮮卑人,而契丹人與鮮卑人同屬東胡,故流行此婚俗。)皇後進入宮中,至安置天子曆代祖先之神主室,分別禮拜舅姑禦容(新婦拜見舅故之意),再禮拜皇族諸婦已育多子多孫者,期望早生、多生貴子;再禮拜曆代遼帝的禦容。然後皇後更衣,穿戴上皇後的服飾。皇帝賞賜皇族迎親者與後族送親者酒食。皇後端坐於別殿。迎親儀式至此結束,之後再行契丹人的傳統禮儀:拜奧姑。奧,據《說文解字》雲為室內西南隅,是古代家族神主或尊者居坐之處。所謂奧姑,《遼史·公主表》稱,“契丹舊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於奧,謂之奧姑。”而《遼史·國語解》亦載:契丹族“凡納皇後,即皇族中選尊者一人當奧而坐,以主其禮,謂之奧姑。送皇後者拜而致敬,故稱拜奧禮”。其具體過程即皇帝就禦座後,由奧姑主持婚禮:首日是送皇後者致詞,拜奧姑,奧姑與媒人行酒,宴飲。次日,皇帝拜先帝禦容,敬酒,設宴大會後族與群臣,並有百戲、角抵、馬戲等表演助興。第三日,皇帝賞賜後族及送皇後者禮物,後族以禮物謝奧姑。納皇後之儀禮結束。

蕭燕燕嫁天子之次年,即生一女;於兩年後的保寧三年(971年)底,又生下長子隆緒,使她在皇室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蕭燕燕貴為皇後,給蕭家帶來了殊榮,聲勢煊赫:蕭思溫“父憑女貴”而進封魏王,死後被追封為楚國王;追封蕭燕燕的祖父胡母裏為韓王,追贈其伯父胡魯古兼政事令、尼古隻兼侍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