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東征高麗

蕭太後、遼聖宗時期,遼朝與朝鮮半島上的古國高麗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戰和不定。

高麗國之重建者王建於918年(遼神冊三年)建國,此後先後滅掉了朝鮮半島上的另外兩個古國新羅和百濟,統一了半島大部分。王建創立高麗國的當年,即遣使臣來契丹進獻寶劍。此後,遼與高麗之間關係尚可,雙方互相遣使往來,互有饋贈。會同二年(939年)正月,遼太宗因接受後晉“上尊號冊”,而遣使往報高麗。但直至遼聖宗初年,史書中不再有遼與高麗遣使往來的記載,但高麗與中原王朝的交往卻時有記錄,尤其是宋朝建立後,宋與高麗間的聯係甚為頻繁。宋太宗為收複燕雲失地,還曾多次派遣使臣渡海至高麗,要高麗在宋軍北征時出兵攻擊契丹側後之東京地區,以牽製正麵戰場上的遼軍主力。雖然高麗畏懼契丹實力強盛,不敢輕易出軍,但遼廷深感蘊涵其中之危機,而且那些反遼之女真部眾背後,往往有著高麗之影子,所以蕭太後一旦在與宋軍的戰事稍有平緩時,即調集精兵強將東征高麗,以保障其側翼的安全,避免陷入與宋、高麗兩麵作戰的窘境。

統和元年(983年)十月,蕭太後以吳王耶律稍為上京留守,而欲親率兵馬東征高麗,並親閱東京留守耶律末隻所部兵馬,賜旗鼓及銀符給宣徽使兼侍中耶律蒲鄰、林牙蕭勤德等,命其將兵東討;但此時恰好傳來宋軍欲自五台山北上侵入靈丘境內的消息,故蕭太後將注意力轉至南麵,而耶律蒲鄰等隻是討伐女真以立威。統和三年(985年)七月初,遼廷詔令諸道準備甲兵,整頓兵馬,以備再次東征高麗;蕭太後並遣使檢閱東京諸軍兵器及東征道路情況。八月,東征將帥上奏遼東地區**雨不絕,道路泥濘難行,於是蕭太後下令罷征高麗,但仍命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駙馬都尉蕭勤德為監軍,統兵東討女真,以向高麗示威。至擊敗三路宋軍大舉北攻燕雲之後,遼軍數次南侵報複,但亦未占到太大便宜,雙方戰事稍趨緩和,於是蕭太後又將目光轉向東麵邊境,於統和十年(992年)底命令東京留守蕭勤德率軍征討高麗,在邊境上擊潰高麗戍兵,攻拔其邊城,迫使高麗國王王治於次年正月遣使奉表稱臣請罪。遼軍屢欲東征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鎮住高麗,穩定東部邊境,現見目的已達到,蕭太後便又施懷柔政策,下詔將高麗屢次乞求的女真鴨綠江以東數百裏地賜給高麗。既懼於契丹武力、又得遼廷所賜好處的高麗國王,於是連年入貢遼廷。

統和十二年二月,高麗入貢;高麗王王治遣使請遼軍所俘高麗人畜,遼廷詔令其贖還之,並遣使加以撫諭;十二月,王治又遣使進奉妓樂,被蕭太後所拒還。

統和十三年二月,高麗遣使李周楨來朝貢;五月,遣使進獻獵鷹;十月,遣使臣李知白來朝貢;十一月,遼廷遣使臣入高麗冊封王治為高麗國王;是月,王治派遣童子十人來遼朝學習契丹語。

統和十四年三月,王治上表遼廷“乞為婚姻”,蕭太後以東京留守、駙馬蕭勤德之女嫁給王治;是月,高麗又派遣童子十人入遼學習契丹語;六月,王治遣使來遼問候蕭太後、遼聖宗“起居”,此後使臣往來頻繁。

統和十五年七月,高麗使臣韓彥敬來遼“納聘幣”,並吊唁駙馬蕭勤德之妻越國公主之喪;十一月,高麗王王治死,其侄王誦遣使入遼來告;十二月,遼廷遣使至高麗致祭,並詔令王誦權知高麗國事。

統和十六年,遼廷遣使冊封王誦為高麗國王。

統和二十年二月,高麗王王誦遣使來賀遼軍伐宋之捷;七月,又遣使來遼進貢高麗本國地圖。

統和二十二年,遼廷以南伐宋朝之事遣使告知高麗;高麗得知遼與宋簽訂和盟,特遣使來賀。

統和二十六年五月,為祝賀遼建成中京城,高麗特遣使進貢龍須草席。

統和二十七年十二月,蕭太後病死,遼聖宗遣使高麗“報以國哀”;次年二月,高麗國王遣使臣來祭,三月又遣使來“會葬”。

但遼、高麗的友好往來在蕭太後死後不久便告斷絕,雙方兵戎相見,均損失慘重,不得不再議和稱臣如故。

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五月,高麗西京留守康肇發動政變,殺死其國王王誦,擁立王誦從兄王詢為國王。此時親政未久的遼聖宗,為建立超越其母後的戰功殊勳,便決意改變其母對高麗引而不發、保持持續威懾的做法,欲通過武力征服高麗,故在獲知高麗國內政變之事後,即刻詔令諸道調集甲兵,以備東征之用。當時遼聖宗對群臣說道:“高麗康肇弒其國君王誦,立王誦族兄王詢而自為宰相,實大逆不道也。宜發兵問其罪逆。”群臣皆以為可,獨大臣蕭敵烈勸諫說:國家連年征討,士卒疲憊。況且陛下正在諒陰(守喪)中;而今年穀物未收,百姓創痍未複。高麗雖為島夷小國,但其城壘完固。勝不為武,萬一失利,恐貽後悔。不如朝廷遣一介之使,往問其故。彼若伏罪則已,不然,待喪服除而歲豐之時,再舉兵未晚矣。蕭敵烈的擔憂頗有道理,因為雖然當時遼廷已與宋議和,使得遼軍可以全力以赴,但實際上與宋息戰畢竟僅過幾年,卻又時時出兵征討阻卜、女真等部族,士馬疲憊,加上年歲不豐,遼朝與高麗大戰的準備並不充分,故當前對遼而言,應持重養威,而不當輕舉出征。但一心欲建立不世殊勳的遼聖宗聽不進去,於八月宣布親征高麗,以皇弟楚國王耶律隆祐留守京師,以北府宰相、駙馬都尉蕭排押為都統,北麵林牙僧奴為都監,統領諸軍出征;並遣使去高麗責問王詢,王詢即奉表“乞罷師”,遼聖宗不許。十月,女真進獻良馬萬匹,請從征高麗,遼聖宗大喜許之。

是年十一月,遼聖宗指揮三軍渡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先鋒耶律盆奴、耶律弘古擊敗敵軍,兵鋒直指銅州。康肇分高麗兵為三軍以抵抗遼軍:一軍營於銅州西,據三水之會,康肇據守其中;一軍紮營於州城附近山嶺;一軍守城。耶律盆奴、耶律弘古等擊破三水營,右皮室詳穩耶律敵魯(亦寫作“耶律的琭”)率本部兵馬單軍直入,擒高麗主將康肇。康肇副將李玄蘊等望風而潰,耶律盆奴、耶律敵魯等率軍急追數十裏,正好遼軍主力趕至,大敗高麗兵,斬殺三萬餘級,李玄蘊等被擒,並獲敵軍所棄糧餉、鎧仗無數;於是高麗銅、霍、貴、寧等州皆開門迎降。都統蕭排押率軍至奴古達嶺,遇高麗兵來逆戰,擊敗之。高麗王王詢上表乞降,表示願親自入遼朝貢。遼聖宗征求眾臣看法,遼將耶律瑤質認為“王詢始一戰而敗,遽求納款,此詐耳;納之,恐墮其奸計。不如待其勢窮力屈,納之未晚”,但眾臣皆認為宜接受王詢的請求。於是遼聖宗下令禁止軍士俘掠,遣右仆射高正率騎兵千人迎接王詢“入覲”,並以政事舍人馬保祐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王八為副留守,遣太子太師乙凜將騎兵一千護送馬保祐等赴開京蒞任。果然王詢“請朝”隻是緩兵之計,遼軍攻擊稍緩,王詢即命高麗軍堅壁清野,並遣將軍卓思正圍攻來迎接王詢的高正一行,高正因眾寡不敵,便與麾下壯士突圍而出,士卒死傷者眾;於是欲去開京上任的馬保祐等人,聞訊而還。遼聖宗怒遣乙凜領兵擊之,卓思正戰敗,遂逃奔西京(今朝鮮平壤)。遼聖宗指揮遼軍圍攻五日,高麗人阻險設壘,固守不下,遼聖宗遂駐蹕於城西佛寺,將軍耶律瑤質“以計降之”。同時,大將蕭排押、耶律盆奴等軍受遼聖宗之命由北道轉進攻擊開京(今朝鮮開城),在開京西嶺擊破高麗兵阻擊,斬首數千級,進逼開京城。高麗王王詢聞之大懼,出奔平州。遼軍遂整軍進入開京,蕭排押並遣兵追擊王詢至清江,不及而還。

大勝且占領敵國都城的遼軍,此時卻漸漸陷入困境。其一,遼軍遠征作戰,一向不甚重視後勤供給,而是依靠“打草穀”來籌集糧草,雖然此時這一情況已較前有所改觀,但糧草準備還是不太充分,至此遼軍出征已經數月,後勤供給頓成難題,而高麗采取的堅壁清野之策,又使遼軍野無所獲。其二,高麗軍隊雖被遼軍殲滅不少,高麗國王亦已逃出開京,但各地高麗兵馬依然不斷攻擾遼軍。於是遼聖宗決意退兵,於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正月初一焚毀開京城,大掠一番後班師。隨著遼軍北撤,已投降遼朝的高麗諸城複叛歸高麗。遼軍北歸至貴州南峻嶺穀,正遇連日大雨,雨霽乃得渡,軍士與馬駝皆疲乏不堪,兵器甲仗亦多遭遺棄,損失頗多。遼軍行至鴨綠江,遼聖宗皇後及皇弟楚國王耶律隆祐親至來遠城迎接,然後一起西歸東京城。

此戰遼軍雖頗有損失,但高麗之損失更慘重。故開泰元年(1012年)四月,不堪重負的高麗王王詢遣使臣來遼“乞稱臣如舊”,但遼聖宗卻不肯就此作罷,便下詔要求王詢親自來朝貢。王詢怎敢如命,便於八月遣使奉表,“稱病不能朝”。於是遼聖宗要求高麗歸還遼於鴨綠江東所築六城、時為高麗所占的“六州之地”,並於次年六月遣使臣耶律資忠去高麗交涉取六州之地事宜,但高麗無歸地之意。開泰三年(1014年)二月,遼廷複遣耶律資忠使高麗“索地”,高麗索性扣留了耶律資忠。於是遼聖宗下令國舅詳穩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石等在鴨綠江上造浮橋,於保州、宣義、定遠等州修築城堡,為再次東征高麗作準備。次年正月,遼軍分道而進,但並未深入,至四月即還師,似乎此次進攻帶著試探性質。五月,遼聖宗命北府宰相劉晟(字慎行)為都統、樞密使耶律世良為副都統、殿前都點檢蕭屈烈為都監以征討高麗;因劉晟攜帶家眷同行,致使出軍時間一再拖延,於是即以耶律世良、耶律屈烈總兵進討。十一月,遼聖宗又命上京、中京及諸行宮選精兵五萬五千人以備東征。開泰五年(1016年)正月,東征遼軍與高麗戰於郭州(六州之一)西,破之,斬首甚多,盡獲其輜重;但因主將耶律世良暴病而亡,故而退兵。開泰六年(1017年)二月,遼聖宗詔國舅帳詳穩蕭隗窪將本部兵東征高麗。五月,遼聖宗又命樞密使蕭合卓為都統、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忠為副都統、殿前都點檢蕭屈烈為都監,統軍東征,並賜蕭合卓尚方寶劍,“俾得專殺”;蕭合卓雖甚得天子的寵信,但卻非將才,故率軍猛攻興化軍(六州之一),月餘不克,便還師。開泰七年(1018年)九月,遼聖宗搜刮民間戰馬供給東征軍;十月,詔以東平郡王蕭排押為都統、蕭屈烈為副都統、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為都監,再次大舉東征,並下詔告諭高麗州軍守臣“能率眾自歸者,厚賞;堅壁相拒者,追悔無及”。但高麗人似乎很不給契丹天子麵子,守城不下。十二月,蕭排押率軍直指開京城郊,大掠而還。高麗兵馬追至茶、陀二河之間,與遼軍激戰。忽然暴風雨自南襲至,遼軍迎著風雨作戰,兩眼難開,由此潰退,高麗軍趁機追殺至涉石川,蕭排押丟兵棄甲而走,天雲、右皮室二軍溺死者甚眾,天雲軍詳穩海裏、遙輦帳詳穩阿果達、客省使酌古、渤海軍詳穩高清明等將校皆陣亡,遭到慘敗。次年八月,遼聖宗再遣郎君曷不呂等率諸部兵,會合遼軍主力同討高麗。雖然高麗軍在與遼軍作戰中並未落入下風,但連年惡戰,使地狹民寡的高麗不堪重負,高麗王王詢隻得於年底遣使入遼求和,“乞貢方物”;遼聖宗此時雖不斷調兵遣將,大舉東征高麗,但連番損兵折將,亦使遼帝深感難以為繼,當然出於臉麵考慮,不得不硬撐著,至此見高麗主動卑辭求和,亦就順水推舟,接受了高麗人的求和。

開泰九年(1020年)五月,高麗為表誠意,將扣留已達六年的遼使耶律資忠放還,王詢並上表表示歸附,於是遼聖宗便下詔釋王詢“違命”之罪,為兩國間連年血戰畫上一個不算完美的句號。此後,遼、高麗之間又恢複至蕭太後時期之友好往來狀態,高麗向遼稱臣納貢,但遼亦不再多幹涉高麗內政,雙方使臣頻繁出入,互相饋贈禮物,慶吊相聞,如此一直保持至遼朝末年而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