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 結盟李繼遷

約遼景宗、遼聖宗時期,活動於今寧夏和陝西、甘肅、青海一部的黨項部族勢力迅速壯大,成為宋、遼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為能全力應對宋朝欲收複燕雲地區的企圖,當國的蕭太後十分注意籠絡黨項貴族,以側擊宋朝的陝西地區。

唐朝初年,黨項拓拔部首領被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至唐末,拓拔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權知定難軍節度使,治所在夏州(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南白城子)。五代時期,黨項部族趁中原動**之機,迅速發展其勢力,但同時仍然向中原王朝朝貢,以求中原政權對其割據現狀給予認可。至宋太宗初,宋朝已剿滅南方諸割據政權及北方的北漢政權,且宋太宗親征燕京慘敗,從而對黨項貴族多方籠絡,故黨項首領李繼捧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乾亨四年)率族人入朝宋帝。宋太宗大喜,特賜李繼捧姓趙,官封節度使。但李繼捧之族弟李繼遷不願歸附宋朝,聚眾起兵反宋,於二月遣使歸附遼朝。蕭太後此時正為抵禦宋軍三路大舉北攻燕雲地區而憂心,故得李繼遷叛宋來歸,自然大喜過望,即刻授任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不久,北攻燕雲的三路宋軍先後慘敗,但李繼遷卻在與宋軍的戰鬥中大敗。於是李繼遷連連向契丹遣使納貢,以求得遼人的支持;並於年底親率五百騎兵來到遼境,向遼廷上表“願婚大國,永作藩輔”。這種出自政治目的的和親,是古代各政權或部族間用於政治結盟的常用手段。為能牽製宋人,蕭太後即刻同意了李繼遷的請求,詔令封宗室、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為義成公主,嫁給李繼遷,並特賜良馬三千匹。

得到遼朝支持的李繼遷,其勢力迅速恢複,經常發動對四周諸部族以及宋朝邊境地區的攻掠,並不斷將擊敗宋軍的捷報和擄獲的宋俘等獻告遼廷,以求得遼朝更大的支持。蕭太後亦投桃報李,於統和八年(990年)十二月賜封李繼遷為夏國王。由於夏政權統治區域位於中原地區之西北,故通常被稱之為西夏。

但西夏處於宋、遼兩大敵國之間,處境頗為艱難,故不得不依違於兩者之間,同時接受宋、遼兩朝的封號,但又利用宋、遼之間戰爭不絕,進而擴展自己的勢力。統和九年(991年,宋淳化二年)七月,李繼遷與李繼捧勾結密謀,李繼捧向宋廷報告說李繼遷願“悔過歸誠”,宋太宗頗喜,便授予李繼遷銀州刺史之職。但李繼遷並不是真心歸附,隨即將宋廷所賜封的官爵誥命上送給遼廷以明心跡,並說服李繼捧叛宋歸遼。見到李繼捧上表來歸,蕭太後於十月拜李繼捧為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此時李繼遷在襲擊宋軍的戰鬥時身中流矢,遁去;傷愈後又統兵圍攻夏州。宋軍來援,李繼遷迫於形勢不利,又不滿李繼捧的官爵高過自己,不樂,就趕緊上表宋廷“謝罪”,半信半疑的宋廷因無殲滅李繼遷的良策,故於十二月又任命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曰趙保吉,其弟李繼衝亦賜姓名曰趙保寧,官拜綏州團練使,其母罔氏封西河郡太夫人。蕭太後獲知此消息,即遣西南路招討使韓德威率兵馬攜詔前往責問李繼遷,李繼遷托故不見,韓德威亦不敢過於深入,便大肆劫掠西夏邊境地區而歸。李繼遷隨即遣使向蕭太後述告此事。由於遼朝正全力對付宋人,故對叛服無常的西夏政權實亦無力壓服,隻得采用羈縻政策加以籠絡,以共同對抗宋人,而防止李繼遷倒向宋人,成為宋軍對付自己的幫手。因此,蕭太後隻得下詔撫慰李繼遷一番,使此事不了了之。有鑒於此,李繼捧亦悄悄地歸附了宋朝。此後,李繼遷又連年遣使朝貢遼朝如故。

蕭太後的羈縻之策雖未能徹底降服李繼遷,但李繼遷的叛服不常,給宋軍帶來很大的壓力,從而有力地牽製了河北、河東戰場上的宋軍兵力。充滿野心的李繼遷便又不斷攻擊、劫掠宋朝邊境州縣。統和十二年(994年,宋淳化五年)初,宋太宗以大將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率軍征討李繼遷。此時李繼捧暗中又與李繼遷相勾結,欲共禦宋軍。但不甘人下的李繼遷為增強自己力量,打算吞並李繼捧的兵馬,便出兵偷襲李繼捧的兵營。猝不及防的李繼捧單騎逃出,走歸夏州,被宋守將所擒獲,押送京城。宋太宗為招降李繼遷,故特封李繼捧為宥罪侯。李繼遷見形勢不利,又逃入沙漠深處,然後遣使宋朝貢馬謝罪,同時亦遣使遼廷朝貢。宋廷得到李繼遷的上表,於統和十三年(995年,宋至道元年)六月遣使拜李繼遷為鄜州節度使。已被遼朝封為夏國王的李繼遷對此官爵不感興趣,堅拒不受,並隨即率軍進攻宋清遠軍(今甘肅環縣西北)、靈州(今寧夏靈武)。進攻清遠軍的西夏兵馬被宋軍所擊敗,但靈州卻因援軍不至,被李繼遷圍攻長達一年有餘,期間宋軍曾五路來援,卻是或大敗而潰,或望敵而撤,終究未能解靈州之圍。

統和十五年(997年,宋至道三年)三月,鑒於李繼遷給宋邊境的嚴重威脅,並且李繼捧已被宋廷所擒獲,故蕭太後進封李繼遷為西平王。不過,遼朝雖然在政治上給西夏以很高的待遇,但在經濟方麵,西夏黨項人更為依賴宋人的物資供給。故李繼遷雖然與宋朝連年發生戰爭,卻始終與宋廷保持一定的朝貢關係,其根本原因即在於此。是時,正逢宋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李繼遷便乘機又奉表請歸附,並要求宋廷同意授任其祖先曾官拜的定難軍節度使。新即位的宋真宗疲於應對,便同意了李繼遷的請求,並割夏、綏(今陝西綏德)、銀(今陝西榆林南)、宥(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靜(今陝西米脂西)五州之地給李繼遷。

獲得五州之地的李繼遷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見遼、宋雙方在兩河戰場上鏖戰正急,無法脫身之機,不斷向遼、宋雙方施加更大的壓力,以獲取更多利益。對此,在河北戰場上握有主動權的蕭太後便依照既定策略行事,仍以虛的官爵籠絡李繼遷,賜李繼遷之子德明為朔方軍節度使。但正竭力抵禦遼軍南侵的宋朝,卻苦無良策對付連年來貢且又不斷率兵侵擾邊境州縣的李繼遷。統和十七年(999年,宋鹹平二年)秋,李繼遷會合河西羌人進攻麟州萬戶穀,宋軍迎戰小敗,數員武將陣亡;不久,李繼遷在埋井峰遭到宋軍的伏擊,失利而回。次年九月,宋將王榮、徐興等護送糧草輜重去靈州,但在經過瀚海時遭到李繼遷的繳擊,宋軍大敗,輜重全失,知靈州李守恩、轉運使陳緯等戰死。統和十九年(1001年,宋鹹平四年)夏,李繼遷率軍抄掠宋陝西恒、環、慶諸州邊地,然後回兵攻破宋清遠軍,並迫使宋河外砦主將李瓊降西夏。在肅清靈州外圍諸城寨後,李繼遷親率大軍猛攻宋河西重鎮靈州,於統和二十年(1002年,宋鹹平五年)三月城破,宋知靈州裴遠戰死。李繼遷以靈州為西平府,作為西夏都城居之,然後引兵東攻宋麟州,但被宋金明寨巡檢李繼周擊敗。李繼遷本想利用宋軍正在全力抗禦頻頻南下的遼軍而無暇他顧之機,襲擊宋之側後以得利,現見宋軍對西夏的防禦甚嚴,便引軍轉向西方,襲占了為吐蕃部人所據的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吐蕃首領潘羅支偽降,乘隙會兵襲擊李繼遷,西夏兵大敗,李繼遷中箭,逃歸靈州後傷重而死。其子李德明繼立,為穩固其權位,先後向遼、宋遣使朝貢。

當李繼遷與宋人大戰之時,蕭太後亦指揮遼軍頻頻南下河北,欲夾擊宋朝。故李繼遷傷重而死的消息傳來,蕭太後即命贈李繼遷官尚書令,遣使臣吊唁;次年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宋景德元年)七月,於統三軍大舉南下親征宋朝之前,又封李德明為西平王。是年末,遼、宋訂立“澶淵之盟”,罷兵約和。於是一直出兵侵擾宋朝邊地的李德明有見於此,便在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宋景德六年)九月遣使入宋,“奉表歸款”。於是宋真宗亦學契丹之法,即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賞賜甚厚;但要求李德明遣子弟入宋為人質,李德明借口此“非先世故事”,不遣,宋廷亦無可如何。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太後死,親政的遼聖宗繼續奉蕭太後結盟西夏的政策,冊立李德明為夏國王。此後,遼與西夏大體保持著較好的關係,西夏連年入遼朝貢,遼朝亦在宋、夏曆次交戰中保持著偏向西夏的中立立場,一方麵避免國力較弱的西夏在與宋朝作戰中吃虧,另一方麵亦壓製西夏勢力坐大,而威脅其統治。所以當宋、夏議和後,遼、夏之間一度因利益衝突而發生戰火,但總體而言雙方關係較好,繼遼聖宗為帝的遼興宗還以興平公主下嫁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因此,蕭太後審時度勢而訂立的結盟李繼遷之策,使遼在與宋朝的長期對峙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