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 伐阻卜

在契丹之西、之北、之東,生活有奚、突厥、黨項、回鶻、阻卜、敵烈、烏古、室韋、女真、渤海諸部族。其中奚族之地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已盡歸契丹,以渤海人為主體的渤海國亦被耶律阿保機所滅;黨項部族散處於今陝西西、北以及寧夏、甘肅等地,此後大多歸附於西夏;“北番之中,最為強盛”的突厥族,在唐末五代初已趨“微弱”;唐時居住於漠北的回鶻部族也因戰敗而遷移,一支遷至河西走廊,稱甘州回鶻,一支遷至今新疆東部,稱西州回鶻,另一支遠遷至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而其他活動於契丹邊境地區的諸部族,時反叛時歸附,從而對契丹政權形成相當威脅,內中又以阻卜、女真兩部實力最為強勁。

阻卜在《遼史》中又作術不姑、述不姑、直不姑、直不古等,是遼、金時期對韃靼的另一種泛稱,其狹義僅指塔塔兒部,廣義則包括漠北諸部。故遼代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和阻卜別部等分部,早在遼初即向遼廷朝貢,其降附遼朝者設有大王府、節度使司、都部署司、都詳穩等官署,據《遼史·百官誌》,有阻卜國大王府(包括西阻卜國大王府、北阻卜國大王府、西北阻卜國大王府)、阻卜諸部節度使司(包括阻卜紮剌部節度使司、阻卜別部節度使司)以及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等,由契丹人和本部酋長擔任其官。各部族需每歲向遼廷貢獻馬、駝等,戰時還需集兵出征,由此常引起阻卜各部的不滿而時有反抗。至遼景宗時期,“人多散居,無所統一,惟往來抄掠”的阻卜諸部已發展到氏族父權製末期,隨著其實力的增強,開始對外擄掠人畜財富,並逐漸形成強大的部落聯合體。由於此時遼景宗、蕭皇後主持國政,契丹已自遼穆宗時內政動**、國勢衰微中走出,即迎來“中興”,國力趨強,所以“反叛”的阻卜屢遭遼軍鎮壓。

乾亨四年(982年)底,阻卜諸部又趁遼聖宗新即位、蕭太後攝政,國內政局再次動**之際,發動了叛亂。十二月初,強勢的蕭太後命令將軍耶律速撒統兵征討;統和元年(983年)正月,耶律速撒擊潰阻卜,“獻俘”遼廷,得到蕭太後的手詔褒賞。次年底,耶律速撒和左皮室詳穩蕭排押等將領再討阻卜,擊殺其酋長撻剌幹等。此後,阻卜歸附遼朝,屢屢遣使來貢獻。

此後,阻卜等西北諸部族趁遼、宋鏖戰正急,無暇北顧之機屢屢起事。統和十五年(997年),阻卜部分部族再次叛亂,西北路招討使蕭撻凜率輕騎在討平叛殺遼廷所派官員的敵烈部人之後,順便征討了那些叛亂的阻卜部人,於是西北“諸蕃歲貢方物充於國,自後往來若一家焉”,得到蕭太後的稱揚,遼聖宗更是賜詩嘉獎,並命林牙耶律昭作賦,以述其功績。但久經邊疆的蕭撻凜並不如天子那樣樂觀,他鑒於西北諸部族對遼屢降屢叛,且其勢力不斷發展,而遼軍主力牽製於南麵對宋戰爭,故上表請遼廷在西北沿邊建置三座城堡,以絕邊患,獲得蕭太後的同意。

時隔不久,阻卜部酋長鶻碾果然又率部眾反遼,但在遼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鶻碾之弟鐵剌不於統和十八年(1000年)中率本部軍民歸附遼朝,鶻碾孤立無援,無奈之下,亦隻得隨之來降。蕭太後為懾服那些叛服無常的阻卜等部族,便詔令邊將誅殺鶻碾以示眾。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六月,西北邊重鎮可敦城修築完成,迫使叛遼的阻卜酋長鐵剌裏率諸部來降;八月,鐵剌裏來朝遼朝天子。次年中,阻卜酋長鐵剌裏遣使來朝貢,並求婚於遼廷,蕭太後正欲傾國南下以與宋決戰,故為籠絡西北諸部,避免遼軍之後顧之憂,而答應了鐵剌裏的求婚請求。

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六月,阻卜酋長鐵剌裏遣使來賀遼與宋訂立和約。“澶淵之盟”的簽訂,結束了遼、宋之間持續了數十年血戰,由此減輕了遼朝沉重的軍事負擔,從而使得遼朝能騰出力量對付西北、東北諸邊叛服不常的諸部族,拓展疆土,如《遼史·屬國表》所言,使諸部族屬國“人民皆入版籍,貢賦悉輸內帑”。但由於遼朝連年不斷拓地,從而與邊地諸部族的利益相衝突。當時西北路招討使蕭圖玉上請“阻卜諸部今已服教化,宜各分部而治,統之以節度使”,得到蕭太後的同意。但不願接受遼節度使管治的部分阻卜部眾,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起兵叛命,隨即被蕭圖玉統兵討服。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已親政的遼聖宗詔命西北路招討使、駙馬都尉蕭圖玉安撫西邊諸部族,並正式設置阻卜諸部節度使,強化了遼廷對阻卜諸部的控製。

由於此後治理阻卜的節度使往往“非材,部民怨而思叛”。開泰元年(1012年)底,石烈七部太師阿裏底借其部民之怨憤,殺本部節度使霸暗,並屠殺霸暗全家,然後西奔窩魯朵城而叛。不久,阻卜部執阿裏底來獻,但西北沿邊諸部皆叛。是年冬,西北路招討都監蕭孝穆率軍增援可敦城。此時,阻卜酋長暗結五群牧長查剌、阿剌等軍校,圖謀內外相應,攻破可敦城。但陰謀為蕭孝穆所覺察,謀亂者皆被誅殺,並戒嚴操兵以待,其潛伏的餘黨遂潰逃。反叛的阻卜部眾聞訊後,引兵將蕭圖玉等遼將圍困於西北招討使的治所可敦城,聲勢大張;蕭圖玉指揮士兵用弓弩齊射擊退叛軍,然後屯兵窩魯朵城內以待援。次年初,北院樞密使耶律化哥統率東北詳穩耶律鐸軫等部將引兵來救。七月,耶律化哥等大破阻卜酋長烏八之軍,餘眾便丟棄輜重逃走,被遼軍所俘獲者甚多。蕭圖玉乘勢遣人招誘阻卜諸部,於是潰逃的阻卜部眾紛紛來降。開泰三年(1014年)春,阻卜酋長烏八來朝貢,被遼廷封為阻卜大王。

烏八歸附遼朝,雖然不能製止別部阻卜叛亂,如開泰四年(1015年)遼將耶律世良等又擊破阻卜叛眾,俘獲甚多,但在遼軍的強勢鎮壓下,一時局勢大為緩和。次年,阻卜酋長來遼廷朝貢;開泰八年(1019年),遼聖宗詔阻卜部依舊歲貢馬一千七百匹、駝四百四十匹,貂鼠皮萬張、青鼠皮二萬五千張等,各相關官署不得於此數之外別有索取;太平元年(1021年),阻卜紮剌部遣使臣來朝貢。至太平六年(1026年),因遼朝大臣處置失當,阻卜又一次起兵與遼軍大戰。當時西北路招討使蕭惠奉命討伐回鶻阿薩蘭部,向西北邊諸部族征兵,唯獨阻卜酋長直剌來遲,蕭惠即斬直剌以立威,於五月率軍直逼甘州,圍攻三日,不克而還。直剌之子趁機聚兵來襲,阻卜酋長烏八密告此事,但蕭惠不信。八月,西阻卜諸部因直剌被誅而叛亂,出兵偷襲遼三剋軍,遼將都監耶律涅魯古(亦寫作“涅裏姑”)、突舉部節度使耶律諧理、國舅帳太保阿不呂(亦寫作“曷不呂”)等率兵三千來救援,猝遇叛軍於可敦城西南,未及列陣,諧理中流矢而卒,涅魯古、阿不呂兩將亦皆戰死,士卒潰散。蕭惠倉促列陣禦敵,不料阻卜叛軍出其不意圍攻遼營。眾將士請求乘時奮擊,但蕭惠認為遼軍剛自甘州前線撤回,奔波道路已久,大為疲憊,未可用於劇戰,故不聽此建議;烏八亦請求乘夜偷襲阻卜叛軍的營寨,蕭惠還是不許可,一味固守待援。遼聖宗獲知西北軍情危急,亟遣惕隱耶律洪古(亦寫作“弘古”)、林牙耶律化哥等將兵討之。阻卜叛軍不支,始退兵,蕭惠乘機設伏兵繳擊,阻卜人亦無鬥誌,兵鋒始交,便曳甲敗走。太平七年(1027年),遼聖宗再詔蕭惠討伐阻卜叛軍。次年九月,迫於多重壓力,阻卜別部酋長胡懶、阻卜酋長舂古等先後歸降。

阻卜諸部為遼代中期在遼疆域之內最不服從遼廷管轄且叛服不常、給遼朝統治歸來甚大威脅的力量。但因遼朝此時已與宋議和,使其得以能竭全力經營北方,經過多次征討,終於迫使阻卜諸部臣服於遼,此後數十年間不再與遼朝發生衝突。甚至在遼興宗與西夏作戰時,阻卜諸部還出兵襄助遼軍。直至遼道宗鹹雍五年(1069年)初,因阻卜部落已發展至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分散的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於是與遼朝統治又起衝突,但隨即被遼晉王、西北路招討使耶律仁先領禁軍所討平。此後阻卜諸部與遼政府摩擦不絕,至大安八年(1092年),阻卜諸部長磨古斯因不滿遼朝統治的腐敗和殘暴,殺死遼將起兵反遼,並屢敗遼軍。直至壽昌六年(1100年),遼軍擒殺磨古斯,曆時九年的戰爭才告平息。阻卜經此一戰,部落聯盟潰散,不能重建,但阻卜諸部並未“歸悅”,依然是遼朝統治的一大威脅。而且遼朝雖然取得了對阻卜戰爭的勝利,但連年苦戰,覆軍損將,遼軍精銳損耗甚多,財政虧空,元氣大傷,成為遼朝最終為女真所覆滅的一大原因。

與遼道宗時期的失策相比較,蕭太後當政時對阻卜諸部恩威並施、撫剿兼用的政策就甚為得體,從而使得叛服不常的阻卜諸部降服遼廷,如契丹學者蕭韓家奴所言:“統和間,拓土既遠,降附亦眾。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製,正得馭遠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