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遼太祖和述律後

契丹族內皇族耶律氏和後族蕭氏互為婚姻的特殊婚俗,自然使得蕭燕燕的出身十分顯赫。遼朝開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和遼代第一位曾主持朝政的皇太後述律後即其曾外祖父母,述律後同時還是蕭燕燕的祖姑奶奶。

耶律阿保機,其漢名億,小字啜裏隻,唐鹹通十三年(872年)出生於契丹迭剌部。當時契丹部落聯盟分為八部,即乙室、迭剌、突呂不、突舉、楮特、烏隗、涅剌和品部,其中以擁有六個氏族的迭剌部實力最強大。部落聯盟長由各部大人選舉產生,稱可汗,但遙輦氏享有世選權。在遙輦氏部落聯盟內執掌兵馬的軍事首領稱夷離堇,也由選舉產生,但自阿保機之八世祖涅裏以來,涅裏子孫實享有世選權。因涅裏所在的迭剌部實力最強,所以涅裏家族實際掌握著聯盟的軍權與行政實權,權重勢大,“終遙輦之世,強不可製”。不過當阿保機出生時,契丹內部發生了一次激烈內鬥,結果阿保機的祖父夷離堇勻德實被殺,勻德實的子孫為避禍,被迫藏匿於鄰部突呂不部貴族耶律台押的家裏。當時,阿保機的祖母蕭月裏朵認為阿保機的“骨相異常”,被寄予厚望,為免人暗害,所以經常將他藏在別帳,不令外人見。此後,曾兩任迭剌部夷離堇的蒲古隻設計幫勻德實的子孫奪回了夷離堇一職。數年後,勻德實之子撒剌任夷離堇期滿,勻德實的從侄罨古隻當選新的夷離堇。按契丹風俗,就任夷離堇,需舉行“再生禮”。當時罨古隻正在大帳裏換服裝,罨古隻的異母弟轄底趁機穿上夷離堇的紅袍、貂蟬冠,乘白馬出帳,令其黨徒大呼:“夷離堇出矣。”眾人皆拜,轄底由此自立為夷離堇。轄底的成功篡位,與撒剌之弟釋魯的支持大有關係。因此,作為交換,轄底便在部落聯盟內新設“於越”一職,支持釋魯當選此職,使兩人“同掌國政”。但實際上,轄底仍受釋魯的控製。

釋魯為防止反對者謀害自己,創設了一支聽命於自己的侍衛精兵“撻馬”,以侄子阿保機為“撻馬狘沙裏”,即侍衛軍首領。撻馬的設立,有力地鞏固了釋魯的權位,也使耶律氏家族勢力大增。故史稱“有遼王業之隆,其肇跡於此乎”!青年阿保機身長九尺,胸懷壯誌,武藝高強,多次帶兵出征,屢立戰功,所以深得伯父釋魯的信任,釋魯遇到疑難之事,常與他商量,從而在聯盟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天複元年(901年),曾為勻德實複仇的蒲古隻等三族,與掌兵官蕭台哂,糾合釋魯之子滑哥等謀殺了釋魯,夷離堇轄底害怕被連累,出逃渤海國。滑哥參與謀害其父,是出於對釋魯重用阿保機的不滿。但釋魯被害後,掌握撻馬精兵的阿保機奮起反擊,蕭台哂遭誅,蒲古隻等三族族人遭到貶為奴仆的處罰,滑哥因歸咎於蕭台哂而免罪。於是手握重兵的阿保機成為耶律氏家族的新首領,出任迭剌部夷離堇,兩年後成為“總知軍國事”的新於越,並兼任夷離堇一職。至此,阿保機的政治地位雖次於可汗,但實權和實力均已超過聯盟的痕德堇可汗,掌握了聯盟兵馬大權。他多次率軍擊破室韋、於厥和奚人部落,南下掠奪代北(今山西北部)等地,俘獲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強了耶律家族和迭剌部的實力。同時,阿保機還通過“明賞罰,繕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等措施,贏得了聯盟內的廣泛支持。

阿保機娶回鶻人述律平為妻。述律平生於唐乾符六年(879年),小字月理朵。其曾祖魏寧初為舍利(舍利為契丹貴族子弟無官職而勇武者的稱號),祖父慎思官梅裏(梅裏為突厥官號,意統兵官,或皇家總管,前後職掌有所不同),父月椀先後為梅裏和阿劄割隻。月椀娶阿保機的姑媽為妻,生下女兒月理朵。因契丹貴族之間盛行姑、舅表親婚姻,故月理朵便與舅父之子阿保機結婚。據說月理朵幼年時曾見地祇於潢水與土河的合流處,地祇竟然倉促避開,故當時有童謠稱“青牛嫗,曾避路”,月理朵於是成了地祇的化身,為其在契丹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增加了神秘色彩。這當然隻是述律平成為皇後以後所編造的神話。

由於唐末國勢衰微,一向壓製契丹的突厥勢力也一蹶不振,使得契丹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唐天祐二年(905年),割據河東的唐晉王李克用正與全力準備篡奪唐政權的梁王朱全忠在黃河上下激戰。為能爭奪天下,李克用遂與阿保機約盟,結為異姓兄弟。次年,朱全忠也遣使臣來契丹,與阿保機尋盟。與中原兩大強援結盟,阿保機由此聲望日高,並超越了遙輦氏的痕德堇可汗。於是阿保機取代遙輦氏自立的時機完全成熟了。

907年正月,阿保機正式取代遙輦氏,“燔柴告天”,自立為聯盟可汗。《遼史·太祖紀》稱:“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遺命請立太祖(阿保機),曷魯等勸進太祖三讓,從之。”這顯然又是出自遼朝史官的粉飾。據《五代會要》記載,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二月,阿保機遣使臣來後梁朝廷貢獻良馬,“前國王欽德(痕德堇)並其大臣皆有貢獻”,可證當時遙輦氏痕德堇可汗仍活著。

由於阿保機掌握軍政實權,所以來自遙輦家族以及其他小部落的不滿和反抗,對他並不構成實質威脅。阿保機需要認真對待的是來自迭剌部貴族的篡位陰謀,為此他於908年設立了掌管皇族政教事務的宗正官惕隱,以調整家族內部關係;並分別任命自渤海歸來的轄底與其子迭裏底為於越、夷離堇,但軍政大權仍集中於阿保機一身,於越、夷離堇的職權較前大為縮小。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稱,契丹本有可汗在位“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的傳統,但控製著軍政大權的阿保機置傳統的選汗製度於不顧,拒不受代。於是具有選舉權的耶律氏貴族,尤其是具有優先權的阿保機的諸弟,便聯合起來反對阿保機,覬覦寶位。為防止“變起肘腋”,阿保機組建了自己的侍衛親軍腹心部,先後以心腹摯友耶律曷魯和妻舅蕭敵魯、蕭阿古隻兄弟總領。910年,阿保機為加強個人勢力,提高在權力之爭中支持他的妻族述律氏的地位,又任命蕭敵魯為北府宰相,以強化其對部落的控製。

911年5月,即阿保機成為可汗後的第五年,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打起維護傳統的旗號,策劃改選可汗,但因人告密而未成。為此,阿保機采取了與諸弟登山立誓、祭告天地而“赦其罪”的妥協態度,以換取部族內其他貴族的支持。次年7月,諸弟在於越轄底、惕隱滑哥的支持下,再次向阿保機的權位宣戰,趁阿保機親征阻卜(術不姑)回軍之際,以兵阻道,欲迫使他參加選汗大會。但阿保機避開兵鋒,再次先發製人,搶先舉行柴冊儀,造成連選連任的既成事實,剝奪了反對派恢複傳統選汗製的借口,迫使諸弟各遣人謝罪,表示臣服,阿保機也就“許以自新”,雙方各自作出妥協,暫時緩和了矛盾。數月後的913年3月,諸弟和轄底、滑哥等親族多人及乙室部等貴族,發動了規模更大的叛亂。剌葛先派迭剌、安端等率軍來到阿保機的營寨,謊稱朝見,實欲謀殺阿保機;寅底石另統一軍攻打可汗大帳,搶奪象征可汗權位的旗鼓;而剌葛則引眾“具天子旗鼓”,圖謀自立為可汗。但阿保機識破了陰謀,拘捕了迭剌、安端,並親率部眾追捕剌葛。此時,留守可汗大帳的述律平據險自守,雖然叛軍焚燒輜重、廬帳,縱兵大殺,並劫去旗鼓和祖先之“神帳”,但被述律平派兵追趕,奪回旗鼓。阿保機擊敗叛軍後在土河之畔秣馬厲兵,卻縱剌葛率敗兵遠遁,待其將士懷土心切,士氣離散之際,再奮兵出擊,依靠腹心部等兵力擊敗叛軍,生擒剌葛等人。此即為史書上所稱的“諸弟之亂”。叛亂平定後,阿保機對“逆黨”6000人,“各以輕重論刑”,先後處死了於越轄底、惕隱滑哥等貴族多人。是年冬,阿保機在蓮花泊再次舉行傳統選汗儀式,然後處置作為叛亂組織者和積極參與者的諸弟,但首惡剌葛、迭剌僅處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甚至被免罪,以安撫家族內的不同政見者;重新任命了迭剌部夷離堇和惕隱等官員,以耶律曷魯總軍國事,並任迭剌部夷離堇,以強化自己對迭剌部的控製。

平息諸弟之亂,使迭剌部以及耶律氏家族內的反對勢力遭到了最沉重的打擊,為阿保機建國稱帝掃清了一大障礙,但阿保機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這場戰爭在契丹諸部間,甚至皇族間留下了很深的傷痕,此後契丹上層間的激烈權力之鬥與此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其次,如《遼史·太祖紀》所載:當時大軍久出,輜重不相屬,士卒煮馬駒、采野菜以為食,牛羊道斃者十之七八,物價陡漲十倍,“器服資貨委棄於楚裏河,狼藉數百裏”,結果“民間昔日有馬萬匹,今皆徒步,為有國以來所未嚐有”。阿保機的勢力遭到了很大削弱,於是昔日力量不能與迭剌部相抗衡的其他諸部首領聯合起來,打出維護傳統世選製的旗號,迫使阿保機接受罷免,時在阿保機任可汗之第九年,即915年。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雲:諸部以阿保機久不受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皆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如幽州(今北京)製度,漢人安之,不複思歸。阿保機知眾人可用,乃用其妻述律氏之謀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為諸部所食用。然而諸部知道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應當來犒勞我。”諸部人皆以為然,便攜牛、酒共會於鹽池。阿保機伏兵於鹽池旁,酒酣,伏兵齊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複受代。

這一個傳說故事頗具戲劇性,可能有文學誇張成分,但也非完全虛構。這故事似乎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即阿保機和述律氏通過陰謀手段和武力威迫而強行舉行了一次選汗大會,迫使契丹八部首領再一次承認了他的權位。在鎮壓了迭剌部以及其他諸部的反對勢力以後,阿保機繼續擴大勢力,逐漸建立起新的國家製度。

916年2月,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朝開國皇帝,國號契丹,建年號“神冊”,自稱“天皇帝”,是為遼太祖;其妻述律氏為地皇後,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在漢人謀臣的襄助下,阿保機之“號令法度,皆遵漢製”,即仿照漢族政治製度,建立起契丹國家機構與法製。契丹國的創建,是契丹族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契丹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並對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遼太祖建國稱帝之後,繼續用武力征伐周邊各部族,擴張領土,擄掠奴隸和財富,先後征服了室韋、奚、敵烈等部族。至天讚三年(924年),遼太祖又親率大軍,大舉征吐渾、黨項、阻卜等部,兵鋒北至烏孤山(今肯特山)、回鶻城(今蒙古國鄂爾渾河右岸哈喇八喇哈孫),西抵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為日後遼朝與北至臚朐河、西達阿爾泰山的廣大草原地區各遊牧部落的政治關係之確立奠定了基礎。四年中,遼太祖看到當時向南進入長城掠取漢地不易,而東北地區以粟末靺鞨為主建立的渤海國世代與契丹為仇,遼太祖為免南下之後顧之憂,便決定先舉兵進攻渤海國。次年正月,遼太祖親征渤海,下渤海扶餘城(今吉林農安),進圍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渤海王出降。於是契丹“得地五千裏,兵數十萬”,實力更為雄厚。遼太祖將原渤海統治地區納入契丹版圖,將其東方國界擴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東北至今外興安嶺;改渤海故地為東丹國,冊皇太子倍為東丹王,主持渤海地區事務。為了慶賀此次勝利,遼太祖即改天讚五年為天顯元年(926年)。

是年七月,遼太祖在班師途中,病死於扶餘城,享年55歲,廟號遼太祖。遼聖宗時加諡大聖大明天皇帝,遼興宗時增諡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在遼太祖駕崩的次日,隨從阿保機親征渤海的述律後即奉阿保機靈柩返回上京,“稱製”總攝軍國重事。史稱述律後“勇決多權變,阿保機行兵禦眾,述律後常預其謀”。阿保機建國後,她以地皇後的身份在軍政事務的處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她“摘蕃漢精銳為屬珊軍”,組建了自己的侍衛親軍;阿保機出征,她居守後方大帳。有一年阿保機北征,述律後留守老營,黃頭室韋等部族乘虛合兵攻掠,述律後勒兵以待,奮擊破之,“由是名震諸夷”。又有一年,江南的南唐吳王向契丹進獻了一種可用於攻城的猛火油,阿保機打算選兵攻擊幽州,以試驗猛火油的威力。述律後力阻其行,認為“以三千騎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無食,不過數年,城自困矣”,擔心阿保機輕易向南用兵,“萬一不勝,為中國笑,吾部落亦解體矣”。阿保機在神冊二年、六年兩次南進失敗後,終於采納了她的“抄掠饋運”之策略,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使“幽州食不支半年”。此後,阿保機平渤海,述律後也“與有謀”。

在舉行遼太祖的葬禮時,述律後利用契丹的人殉舊俗,處死了那些不易駕馭的臣僚。當時述律後召集諸將及部族酋長“難製”者之妻,說:“我今寡居,汝等不可不效我。”又集諸將及部族酋長之“難製”者泣問道:“汝等思先帝乎?”對曰:“受先帝厚恩,豈得不思!”述律後道:“果思之,宜往見之。”遂盡殺之。由於阿保機稱帝時已封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按漢製,理當由耶律倍繼皇帝寶位。但述律後中意次子耶律德光,而她想實現這一目標也麵臨著很大的阻力。為貫徹自己的意圖,述律後便遲遲不立新天子,並通過殘酷的手段剪除耶律倍的支持者。是年十一月,南院夷離堇耶律迭裏不滿述律後的所為,建言帝位宜先嫡長子,今東丹王赴朝,當立。述律後聞言大怒,便以耶律迭裏“黨附”東丹王之罪名,詔下獄刑訊,加以“炮烙”;不伏,殺之,“籍其家”,即將耶律迭裏的家屬皆貶為奴仆。輔佐東丹王的政事令、阿保機之弟寅底石亦被縊殺。同時,當左右有桀黠者,述律後就以“為我達語於先帝”作為借口,使其至遼太祖陵墓前殺之,“前後所殺以百數”。據《契丹國誌·太祖述律皇後》記載,最後輪到平州漢人趙思溫,但趙思溫不肯行。述律後便說:“汝事先帝親近,何為不行?”趙思溫答:“親近莫如後,後行,臣則繼之。”述律後大感意外,隻得以“諸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為辭搪塞,並不得已“斷右腕納於柩”,但同時也取消了殺臣僚殉葬“先帝”的做法。此後,述律後便以“斷腕太後”著稱於史。對於“太後斷腕”的背景,《遼史·後妃傳》稱述律後“欲以身殉,親戚百官力諫,因斷右腕納於柩”,恐出於史臣塗飾,與史實未必相符。

次年(927年)十一月,已執掌契丹國政近一年有半的述律後親自主持召開了契丹貴族大會,推舉耶律德光為帝位繼承人。耶律德光即位,尊封述律後為應天皇太後;會同元年(938年),又尊封述律後為廣德至仁昭烈崇簡應天皇太後。述律氏為太後以後,依然一如既往地參與朝政,權位並無絲毫削弱。如耶律德光即位以後,始終不忘謀求南下中原,以期將疆域南擴至黃河以北的河北地區。但這一設想,受到了隻滿足於統治草原諸遊牧部落的述律太後多方牽製。當年阿保機在發動幽州之戰時,述律後即持反對意見,宣稱:“吾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何必勞師遠出以乘危徼利乎!”至此,當耶律德光準備應石敬瑭之約領兵南下與後唐作戰時,深恐述律太後不允,不得不假托曾夢見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來搪塞迷信的述律太後。

述律太後能“稱製”權決軍國事,實有其個人條件、遊牧社會傳統習俗等多方麵的原因。首先,史稱述律太後為人“簡重果斷,有雄略”,在契丹貴族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其次,在遊牧社會中,女性參與軍國大事決策,並不似中原王朝那樣受到非難。其三,述律太後擁有屬她指揮的精銳侍衛屬珊軍。其四,其家族勢力浩大,其兄弟蕭敵魯、蕭阿古隻曾總領腹心部,助平“諸弟之亂”,並先後出任北府宰相,耶律德光之皇後為述律太後之弟室魯的女兒。於是,一個實力和威望不在宗室之下的述律家族成為述律後當政的強力後盾。此外,耶律德光也是她力排眾議而順利登上帝位的,所以述律太後在遼太宗朝依然是一言九鼎,其權位並不在皇帝之下。連勇悍的遼太宗耶律德光也無可奈何,稱:“太後族大如古柏之根,不可移也。”

由於述律太後舍太子東丹王而立次子耶律德光,在契丹貴族中形成了很深的矛盾,發展至最後,隻能通過武力來解決,從而給契丹政治、社會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947年,耶律德光南下滅亡後晉,隨後死於北撤途中之時,一些當初因擁立東丹王而被殺的諸貴族子弟既已長成自立,決心通過選舉新皇帝來削弱太後的權勢。於是,隨軍南下的以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窪和直宿衛耶律安摶等為首的契丹貴族,在軍中立東丹王之子耶律阮為帝,隨後統軍北上,擊敗述律太後的反撲。結果,耶律阮將述律太後幽禁在祖州遼太祖墓所。遼穆宗應曆三年(953年),述律太後死於幽禁之所,享年75歲,附葬於遼太祖陵,諡“貞烈皇後”;遼興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更諡為“淳欽皇後”。

有意思的是,述律太後的卒年,正是蕭燕燕的出生之時,而蕭燕燕強勢當國主政,亦一似其外曾祖母,看來冥冥之中亦頗為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