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楊門女將的故事

在曆代流傳、至今不衰的民間文藝作品中,提起蕭太後,必然與忠烈勇武的楊家將相呼應。而廣泛流傳的楊門女將故事,也是在以楊業、楊延昭抗遼事跡為基礎上而逐漸衍生而成的。由於在相關戲曲小說裏,自楊老令公及其除楊六郎以外六子或死或出家或失蹤之後,在京師汴京天波府中的楊家將便頗有些“陰盛陽衰”,由那些善於騎射、智勇敢戰的楊家婦女擔負起保國安民的重擔,故而被尊稱為“楊門女將”。

這楊門巾幗英雄,以楊業之妻佘太君為首。傳說佘太君名佘賽花,與楊業在山西柳林廟灣的七星廟私訂終身,結成夫婦,生下英俊善戰的七子二女,七子又娶下了七個本領高強的媳婦,由此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楊門女將”。雖然佘太君率領楊門女將為保國門安全,屢在邊關與南侵的蕭太後血戰,但因楊四郎流落番邦後被蕭太後召為駙馬,於是那有著血海深仇的楊、蕭二家竟然成了兒女親家。當然,所謂楊門女將故事以及如此符合中國民間心理的頗具喜劇色彩的大團圓結局,實不可能是曆史的真實。下麵即對有關楊門女將及其事跡作一介紹,並對出自文學虛構之內容略加考辨。

佘太君當作“折太君”,因在晉北方言中,“折”“佘”兩字諧音,於是曆史上的折太君就被演變成戲曲小說中的佘太君。據今人考證,折太君為宋初節度使折德扆之女。折氏乃河東府州(今陝西府穀)世族。五代初,手握地方武裝的折嗣倫即已盤踞府州一帶。後唐時,折嗣倫之子折從阮被授任府州刺史。後晉末,遼太宗大舉南下,折從阮引兵與遼軍作戰,收複了十餘寨,隨即被後漢高祖擢任府州團練使,不久升為振武軍節度使。此後折從阮舉族入朝後漢天子,被徙任為武勝軍節度使,駐節河南鄧州,其子折德扆繼任府州團練使。折太君大約在此時與楊業成婚,居於太原。後周初,劉崇在太原建北漢政權,與後周為敵。於是留在太原的楊業成為北漢悍將,而府州折德扆大概因其父親在後周,故歸附後周,被擢任府州防禦使,屢與北漢交戰。周世宗因折德扆“數年以來,盡忠戮力”,故擢升其為永安軍節度使。入宋後數年,折德扆死,宋太祖以其子折禦勳續任府州團練使、權知府州。折禦勳因配合宋軍圍攻太原而被升任永安留守,此後調任泰寧軍留守,其弟折禦卿繼任知府州之職。在宋太宗滅北漢、捍契丹的戰鬥,折禦卿屢立戰功,故被擢拜永安軍節度使。作為一代抗遼名將的折禦卿,甚為契丹兵將所敬畏。995年(宋至道元年)末,契丹大將韓德威會同黨項部族兵馬進襲府州,折禦卿抱病出征,後死於陣前;宋廷隨即以其子折唯正知府州。自五代至北宋末年,折氏八代為將守邊,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幾與楊家將齊名。

折太君的生平事跡,史書中留下的記載不多,僅有關方誌資料中記錄有她的一些遺跡和傳說。匯總這些文字,大體可知出身世代將家的折太君,也以性警敏、善騎戰而知名,並曾幫助楊業建立戰功;在家鄉曾訓練家人騎射,使婢女仆人的武術技藝,勝過了正規的士兵。戲曲小說中有關燒火丫鬟楊排風英勇殺敵的故事,大概即由此演繹而來。楊業戰死後,折太君曾上書天子,述說楊業折戈沙場的原因,促使宋太宗下詔褒恤,而懲處潘美等將領。傳說折太君死於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享年七十七歲,葬山西保德城南四十裏折窩村。

楊門女將的第二代,由楊家七兄弟之媳婦加上八姐、九妹等組成,其中以楊六郎之媳婦柴郡主最知名。傳說這柴郡主為柴王爺之幼女,而柴王爺為五代後周世宗柴榮之子,宋太祖“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皇位以後,封柴榮之子為王以為彌補。但據史書記載,宋朝建立時,柴榮長子周恭帝年僅七歲。從此年(960年)至1014年楊六郎楊延昭五十七歲死時,其間僅五十五年。由此可見,楊延昭與柴榮之子柴王爺的年歲相仿,柴王爺之女柴郡主為楊六郎之妻,顯然出自民間藝人的編造。而其他六位兄弟之妻和兩位姐妹的事跡,更是於史無證了。

楊門女將中知名度與佘太君相仿的是楊六郎之兒媳、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門女將穆桂英的名字,在太行山東西、大河南北,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盡知。傳說穆桂英祖籍河南,為汝州兵馬統製穆羽之女,從小習武,善騎射,箭出百發百中,刀舞精絕有力,率領一哨小嘍囉占據山東(此指北嶽恒山之東,或雁門山之東)穆柯寨,成為一寨之主。在《天門陣》等戲曲小說中,稱楊家將為攻破遼國蕭太後所布設的天門陣,急需用“降龍木”做成的斧柄,而此“降龍木”隻知穆柯寨生長有兩株。為此,楊宗保帶著孟良、焦讚前來攻打穆柯寨,結果被穆桂英拋出紅羅套,楊宗保翻身落馬,被擒入山寨。穆桂英親解其縛,主動示愛,兩人即日成婚。然後穆桂英帶上“降龍木”,幫助楊家大破天門陣,得勝而歸。與楊宗保其人出自民間藝人虛構,其事自楊文廣的生平事跡中離析、演繹起來相似,穆桂英其人亦於史無證,並可能是楊文廣之妻而被訛傳楊宗保之妻。

據清朝乾隆年間所修的《保德州誌》載:楊延昭之子文廣,娶慕容氏,善戰。今保德州南慕塔村,即其故地也。由於“慕容”二字急讀,便與“穆”音相近,正如折太君之“折”字被寫作了“佘”。於是“善戰”的楊文廣之妻慕容氏變成了民間戲曲小說中的文武雙全、掛帥破遼的穆桂英。

隨著楊家將以及楊門女將的傳說和遺事廣為傳頌,於是在楊業、楊延昭父子與遼累年激戰的晉北、河北地區,多留有與楊家將活動相關的遺跡,且這些遺跡往往牽涉遼之當國太後蕭燕燕。當然,其中不少出自後人附會。為此,下麵即擇其要簡述之。

如據方誌記載,在晉西北地區,雁門關口北東山上、崞縣陽武峪、朔州白草溝西南和平魯井坪西南十二連山頂等處,皆留有楊六郎寨的遺址;繁峙平型關東北有六郎城;在今大同有楊六郎“轅門斬子”的鎮子梁;懷仁有傳說中楊家將浴血奮戰過的金沙灘;在懷仁縣西有兩狼山,山腰有李陵碑,山上有存放楊業屍骨的寄骨寺。當地很多地方留存的前代遺跡,也在民間傳說中被附會成是楊家將迷惑遼軍的“荒糧堆”。在玄岡口(亦作軒崗)附近有孟良城、焦讚寨;在大同還有焦讚廟、“孟良盜骨”的昊天塔等。而傳說是穆桂英曾活動過的遺址就更多了,如大同有穆桂英臨盆的“落子窪”,繁峙縣北有穆桂英山,今山西離石西崖底村還有穆桂英墓在焉。而那個穆柯寨,則分別見於繁峙、渾源兩地。傳說繁峙縣西南三十裏的木閣村之“木閣”,即“穆柯”之轉音。甚至在楊家將足跡從未有涉足的今北京地區,也在民間留下了許多所謂楊家將的遺址。

如香山有掛甲塔村,傳說楊七郎一次在山下獨自與遼兵相遇,寡不敵眾,便逃到山上,將身上的盔甲掛在一個小塔上,巧妙地騙過追兵,於是此小山村被稱為掛甲塔村;離此不遠有一如刀劈一般的山崖,人稱刀劈崖,據傳穆桂英追擊遼兵於此山下,揮手將繡絨大砍刀朝將要逃過山口的遼兵飛去,因用力太猛,一下子將山頭砍下了一半,五百多名遼兵被埋在了山石下,後人就把此座山崖叫刀劈崖。在頤和園以北有座望兒山,當地盛傳在遼、宋爭戰時,楊六郎帶兵殺敵,佘太君常在此登高望兒,擂鼓助陣,後人便稱此山為望兒山以為紀念;被佘太君所望見東北方的村子就被稱為東北望(東北旺),西北方的村子被稱為西北望(西北旺)。受此傳說影響,離此山不遠的羊(楊)坊和韓家川兩個村子據說是楊家將和遼將韓昌分別駐兵之處,故而當地數百年來有著“楊韓不通婚”的習俗。由望兒山往北數裏有亮甲店,傳說楊六郎行軍路過此地恰遇大雨,便就地宿營,雨後晾甲於此,故得名晾甲店,後來轉音成了“亮甲店”。此外在昌平、密雲、延慶、大興、房山等地還有許多與楊家將有關的傳說和地名,都帶有傳奇色彩。甚至密雲水庫附近的穆家峪,也被說成是穆桂英鎮守的穆柯寨。其實北京地區這些有關楊家將的遺址或地名,實是民間百姓根據一些楊家將的小說、戲劇和傳說而附會於周邊景觀上,並世代相傳。

此外,在河北中部楊六郎楊延昭曾經轉戰過的地方,也留有不少楊家將的遺跡。如安肅軍(今河北徐水)附近的白溝有六郎堤;新城北有孟良營,雄縣有焦讚墓。晚清學者潘祖蔭《秦日記》載有清人憑吊楊家將之詩兩首,其一曰:巨馬河邊古戰場,土花埋沒綠沉槍。

至今村鼓盲詞裏,威鎮三關說六郎。其二曰:亞古城荒焦讚墓,桑乾河近孟良營。

行人多少興亡感,落日秋煙畫角聲。也就是在這些傳說中,作為遼軍統帥的蕭太後的大名被屢屢提起,從而在民間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但“至今村鼓盲詞裏”,那中興遼國、謀略深遠的一代巾幗英雄蕭太後又憑誰來論說呢?隻是在“落日秋煙畫角聲”裏,已消融了太多的“行人興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