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 韓匡嗣及其家族

因指揮失誤而致遼軍滿城大敗的遼軍都統韓匡嗣,卻因其與遼朝帝後之特殊關係而免遭重責。而要說明韓匡嗣與遼朝帝後的特殊關係,還要從韓匡嗣的父親、遼太祖的“佐命功臣之一”韓知古說起。

韓知古的生平事跡,尤其是早年事跡,《遼史·韓知古傳》記載甚簡略,僅言其為薊州玉田(今屬河北)人,“善謀有識量。太祖平薊時,知古六歲,為淳欽皇後兄欲穩所得。後來嬪,知古從焉,未得省見”。此後因其子韓匡嗣得“親近太祖”,向遼太祖說明其父親的情況,遼太祖召見了韓知古,對他的才幹甚為賞識,就將他留在身邊,參與軍政大事的謀議。此處淳欽皇後為述律後的諡號。由上可知韓知古是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擄掠薊州時,被述律後的兄長欲穩所俘獲北去契丹,並成為述律後出嫁時的陪嫁奴隸。不過《遼史》稱韓知古“六歲”歸契丹,實誤。對於韓知古歸契丹的歲月,有人認為是唐天複三年(903年),但由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述律後的長子耶律倍出生於唐光化二年(899年),則述律後的出嫁時間當早於光化二年,而作為陪嫁奴隸的韓知古被掠至契丹的歲月自當更在述律後出嫁之前。而據新出土的《韓匡嗣墓誌》,韓匡嗣出生於神冊年間(916—921年)。在此前的遼太祖建立契丹之第三年(909年)四月,遼太祖即下詔令韓知古在龍化州大廣寺內建碑刻文以“紀功德”。韓知古顯然已甚得遼太祖的重用了,《遼史》所記大誤。

據《遼史·韓知古傳》雲,韓知古雖是陪嫁奴隸身份,但自以為才華出眾,卻未為遼太祖賞識,無從施展其才幹,甚為“怏怏不得誌”,便偷偷地逃到民間,做苦工出賣勞力,以度時日。此後,他被正著意訪尋治國理民奇才的遼太祖所發現,並得寵任。當907年前後耶律阿保機“平奚及俘燕民”,欲建一城讓他們居住,便命韓知古選擇建城之地,督工修繕,名柳城,號霸州彰武軍,授任韓知古為彰武軍節度使。此後,韓知古因治國有方,日益為遼太祖所信任,而被授任總知漢兒司事,掌管新設置的漢兒司,成了管理契丹境內漢人事務的最高官員。當時韓知古還兼任主管諸國禮儀之事。此時遼太祖新創契丹政權,諸項法規製度闕如,對治國理民甚為不便,於是主其事的韓知古引經據典,斟酌契丹草原傳統習慣法、風俗,與中原漢地法規禮儀相糅合,製定出讓契丹人容易理解並且方便施行的契丹國家法規禮儀製度。為此,韓知古不久被擢拜尚書左仆射。913年“諸弟之亂”徹底失敗之後,遼太祖詔令群臣分決滯留的獄訟之事,而命韓知古總錄其事。至天讚四年(925年),韓知古與另一漢將康默記統領漢軍隨從遼太祖東征渤海國,有功,升擢中書令。韓知古死於遼太宗天顯年間。

由於韓知古的事跡不見於新、舊《五代史》等文獻,且《遼史·韓知古傳》的記載過於簡略,且頗多錯訛,因此其在遼代曆史,尤其是遼初曆史上的地位,大為世人所忽略,致使有學者認為耶律阿保機開國時期,功績最為顯著的漢臣是韓延徽。其實韓延徽北入契丹時在911年,此時韓知古早已在遼太祖麾下發揮重要作用了;其後因攻滅渤海國之功,韓知古擢升中書令,韓延徽升拜尚書左仆射,正是韓知古原來的官職。正是韓知古在契丹開國時期“佐命”功勳,奠定了玉田韓氏家族成為燕地四大家族之首的基礎。

韓知古育有十一子,皆出仕為官,其中匡嗣、匡美二人封王,匡胤等四人官至節度使加司徒、太尉、太保、太傅,而以韓匡嗣最為顯赫。

韓匡嗣生於遼太祖神冊年間。據《遼史·韓匡嗣傳》載,韓匡嗣因為善醫,且其父為宮分人之身份,故得當值長樂宮,皇後“視之猶子”。但檢《遼史》,遼代十二宮衛中並無“長樂宮”者,故亦無法確知此皇後為誰。不過從時間上推測,此皇後當指應天皇後述律後。由於述律後之宮衛稱長寧宮,故此“長樂宮”或為“長寧宮”之誤,或“長寧宮”亦曾名“長樂宮”。述律後在遼太祖生前,即建立了自己的營衛兵馬屬珊軍。《遼史·國語解》雲:“屬珊,應天皇後從太祖征討,所俘人戶有技藝者置之帳下,名屬珊,蓋比珊瑚之寶。”將“屬珊”解如漢語“蓋比珊瑚之寶”,似不妥。清人《欽定遼史語解》有雲“舒新,滿洲語鐵鑿也,《遼史》作屬珊”。此說較近情理。至述律後當國以後,便以屬珊軍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宮衛(斡魯朵),名長寧宮,契丹語稱蒲速盌斡魯朵(蒲速盌,漢語“興隆”之意)。韓匡嗣即以“善醫”之特長而得侍述律後,並隸屬長寧宮,而頗得述律後的賞識。

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死,遼世宗搶先即位,擊敗了與自己爭奪帝位的叔父耶律李胡及支持李胡的述律太後,迫使述律太後和李胡同意議和。隨後,述律太後和李胡又發動叛亂欲以奪位,再遭失敗,被遼世宗遷到祖州囚禁起來。作為懲罰,失勢的述律太後之斡魯朵亦被剝奪,其長寧宮被遼世宗歸屬讓國皇帝宮院。所謂讓國皇帝,即遼世宗的生父東丹王耶律倍。顯然,遼世宗將祖母的長寧宮歸讓國皇帝宮院,其實是歸自己了。韓匡嗣當隨之由長寧宮改屬讓國皇帝宮院。

天祿五年(951年),遼世宗被弑,遼穆宗即位。據史載,當時遼世宗幼子耶律賢被遼穆宗養育於永興宮。永興宮為遼穆宗的生父遼太宗之宮衛,此時當歸屬於遼穆宗。韓匡嗣亦又一次改變隸屬關係,轉歸永興宮。應曆十年(960年),韓匡嗣為太祖廟詳穩。是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宋王喜隱謀反,事敗,辭連韓匡嗣,遼穆宗“置不問”。由於《遼史·景宗紀》稱耶律賢“既長”,鑒於遼穆宗酗酒怠政,有一天與韓匡嗣議論時事,被耶律賢適所製止。《耶律賢適傳》亦雲,耶律賢未登基時,常與韓匡嗣、女裏等交遊,言語中往往譏諷時政,耶律賢適便勸耶律賢“宜早疏絕”。因此,有學者認為耶律賢被養於永興宮,是遼穆宗立耶律賢為嗣;故喜隱謀叛失敗後“辭引”韓匡嗣,是欲利用韓匡嗣與耶律賢的特殊關係,意在動搖耶律賢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其說恐有不然。首先,遼穆宗被弑前一日對耶律賢說“吾兒已成人,可付以政”,恐怕是遼景宗搶奪帝位以後編出來的,以證明自己繼位之合法性。其次,因韓匡嗣畢竟屬於身份甚卑下、服侍自己的宮分人、漢人,而不是對其皇位造成嚴重威脅的契丹貴族,故在欲謀叛的喜隱隨後不久便被釋放之背景下,遼穆宗對被“辭引”而無實據的韓匡嗣“置不問”自然也屬正常之舉。此與喜隱欲動搖耶律賢的繼承人地位無關,況且遼穆宗實質上也從未曾立耶律賢為嗣。再次,應曆十年耶律賢年僅十一二歲,還是少年,與《景宗紀》所雲“既長”不合,所以耶律賢與韓匡嗣等議論時政,當在應曆十年以後。其實,韓匡嗣得以“親近”遼穆宗及其後的遼景宗,皆與其“善醫”的特長有關。據《契丹國誌》曰,遼穆宗“體氣卑弱,惡見婦人”,因而無子;而遼景宗也因早年罹難,“嬰風疾,多不視朝”。因此,“善醫”的韓匡嗣便大得信用。而韓匡嗣亦不甘僅以技藝侍天子,而熱衷於朝政得失。因韓匡嗣曾隸屬述律太後之長寧宮,故與耶律李胡及其子喜隱自然頗熟悉,在交遊時議論“酗酒怠政”的天子也屬平常,所以此時喜隱“辭引”韓匡嗣,也並非出自誣構。自喜隱失勢後,韓匡嗣在為耶律賢療病期間,與之關係日趨密切,並成為耶律賢奪權行動的心腹人物。

應曆十九年(969年)二月,遼穆宗遇弑,遼景宗搶先與心腹蕭思溫、女裏、高勳等率軍奔赴行宮,奪得帝位。但權力鬥爭很快就達到了白熱化,女裏、高勳合謀刺殺了蕭思溫,此後陰謀敗露,遼景宗又將他倆除掉,於是遼景宗、蕭皇後的心腹大臣僅有韓匡嗣等數人了。

遼景宗即位後,韓匡嗣作為“隨龍”人也開始飛黃騰達,官拜上京留守,不久被封為燕王,改任南京留守,至保寧末年,以南京留守攝樞密使,位高權重。是時,遼朝使者耶律虎古出使宋朝回來,報告遼廷說,宋人必定要取河東,滅北漢,應當事先預作準備。韓匡嗣責問:“何以知之?”耶律虎古答:“南方諸割據之國,宋皆已收取,惟有河東未被攻下。現今宋人講武習戰,其意必在北漢。”韓匡嗣竭力阻止,說“豈有是事!”然而至明年,即乾亨元年(979年),宋軍果然大舉進攻河東,滅了北漢。遼景宗至此方以為耶律虎古能料事如此,大加器重,並歎息道:“吾與韓匡嗣思慮皆不及此。”宋軍滅亡北漢後,乘勢進攻燕京,結果慘敗於高梁河。遼軍隨之轉守為攻,卻在滿城被宋軍擊敗。當時遼軍中能征慣戰之將如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皆在軍中,但在統帥韓匡嗣的錯誤指揮下,兵敗如山倒,損失慘重。為此,韓匡嗣遭到遼景宗的重責,在蕭皇後的求情下才得以幸免,被降封為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可見,韓匡嗣雖得遼景宗、蕭皇後的寵信而居高位,但其見識並不出眾,也乏政治、軍事才幹。但隨後不久遼景宗又起用了韓匡嗣,乾亨三年(981年)三月,韓匡嗣改任西南麵招討使,乾亨四年(982年)十二月死於任上。蕭皇後獲知後,即遣使節前往吊唁,贈送喪儀甚厚;後來並追贈尚父、尚書令。

韓匡嗣與皇帝、皇後的特殊關係,是玉田韓氏家族日後進一步興盛發達的重要因素。在韓匡嗣生前,作為宮分人的他已經擁有自己的領地“私城”,至遼聖宗初期,遼廷詔令將韓匡嗣“私城”擴建成頭下州全州。同時,韓匡嗣的子弟也紛紛依靠韓匡嗣的力量,步入仕途,擢升高位。如韓匡嗣之弟匡美拜南京統軍使、封鄴王,其另一弟匡胤任鎮東軍節度使;韓匡嗣的五個兒子也先後進入官場,出任要職。在韓匡嗣被重用時期,從婚姻狀況上也反映出玉田韓氏家族的社會地位變化。契丹貴族的婚姻重門第,據《虜廷雜記》雲,契丹“王族惟與後族通婚,其諸部若不奉遼主之命,不得與二部落通婚”。《遼史》也載遼聖宗時,曾詔令皇族“橫帳三房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凡婚娶,必奏而後行”。但自韓匡嗣顯貴之後,韓氏子弟往往聯姻其他著姓甚至後族蕭氏,從而躋身契丹貴族之列。

韓匡嗣即娶後族蕭氏為妻,育有九子,《遼史·韓匡嗣傳》列有五子:長子德源、次子德讓、三子德威、四子德崇(亦名德衝)、五子德凝。因韓德讓與蕭燕燕的關係非同尋常,極為親密,此後被賜國姓耶律,賜名隆運,聲勢顯赫如帝王,故其事跡留待下文詳作敘述,其餘四子情況簡介如下。

韓德源,史稱其資性愚魯而貪婪,因為早年曾經侍從遼景宗,所以遼景宗一即位,便擢任其為近侍官。保寧年間,韓德源曆官崇義、興國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由於韓德源以納賄聞名官場,其弟韓德讓曾寫信加以勸諫,但他終究不改。此後加官同政事門下平章事,攝保寧軍節度使。乾亨初年卒。

韓德威,性格剛直,善於騎射。遼景宗保寧初年,曆任上京皇城使、儒州防禦使,改官北院宣徽使。乾亨末,韓德威因父死回家守喪,被蕭太後強起複職,權西南招討使,承擔契丹西南方麵邊境守禦重任。遼聖宗統和元年(983年)正月,黨項十五部侵入邊地騷擾,韓德威率兵迎擊,一戰取勝。蕭太後賜予韓德威尚方寶劍,允許他便宜行事,並統領突呂不、迭剌二部軍隊。不久,韓德威以討平稍古葛之功,正式授任西南麵招討使。次年二月,韓德威在討伐再次叛亂的黨項諸部勝利班師途中,順便發兵侵襲宋朝河東邊地州縣,擄掠一番而歸,得到遼廷的賜詔褒美。此後韓德威在西南邊地與宋軍、黨項作戰多年,屢有斬獲。夏州黨項首領李繼遷叛宋歸遼,韓德威上請遼廷同意接納李繼遷。隨著李繼遷歸附,黨項諸部落亦紛紛從之,為此遼廷賜詔書褒獎韓德威。統和四年(986年),宋軍再次大舉北征,其西路軍自河東地區北上,韓德威與惕隱耶律善補率軍抵抗,擊敗宋朝名將楊業所部。不久,因所轄州軍多被宋軍所攻陷,韓德威被奪去兵權。統和六年(988年)七月,韓德威奉詔再次出兵討伐河湟(今寧夏、甘肅、青海東部一帶)地區違抗遼朝命令的諸蕃部落,並遷升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門下平章事。統和九年(991年)底,夏國王李繼遷偷偷地與宋媾和,韓德威受命率兵前往責詢,李繼遷借口已領兵西征,不出來迎接,於是韓德威深入至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俘掠而還,以此警告李繼遷。統和十四年(996年)以後,韓德威又屢次統兵征討河西黨項叛離遼朝的諸部落。韓德威享年55歲,死後贈官兼侍中。其子雱金,官至彰國軍節度使。

韓德崇,繼承了其父親的技藝,也以擅長醫術知名,視人形貌臉色,就能判定其病情,因此而得天子的賞識。遼景宗保寧初年,韓德崇官翰林祭酒,此後累官至武定軍節度使。韓德崇在武定軍節度使任上,因仁惠愛民,故任職期滿時,當地百姓紛紛上奏遼廷,請求讓他再留職一任,得到蕭太後的同意。其時在統和十二年(994年)。韓德崇死於武定軍節度使任上,官至檢校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死贈侍中。韓德崇娶妻蕭氏,出自後族,封宋國太夫人,生一女一子:其女因其伯父韓德讓被賜姓耶律之榮耀,亦改韓姓為耶律,嫁武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師耿延毅,封漆水郡夫人,生一女,死於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終年48歲;其子製心,為韓知古的諸曾孫子中最知名者,亦為韓德讓之後玉田韓氏家族之代表人物,其事跡詳見後文,此處從略。

韓德凝,為人謙遜廉謹。保寧年中,遷官護軍司徒,此後累遷護衛太保、都宮使等。統和三年(985年)四月,韓德凝自彰武軍節度使改任崇義軍節度使;此後移官廣德軍節度使。統和十五年(997年),韓德凝在廣德軍節度使任上,因有善政,故任期滿欲離去時,當地百姓亦請求遼廷同意讓他再幹一任,與其兄相仿,同樣得到了蕭太後的同意。此後他改任西南麵招討使,黨項隆益答叛亂,韓德凝設法平定之。再遷官大同軍節度使,死於任上。其子郭三,官至天德軍節度使;其孫高家奴官終南院宣徽使,高十官終遼興軍節度使。

韓匡嗣一女嫁蕭太後之弟,生女嫁遼聖宗,即齊天皇後;其小女兒嫁給左武衛上將軍、涿州刺史耿紹紀,生子耿延毅(即韓德崇之女所嫁者),死後追贈陳國太夫人。當韓德崇之女漆水郡夫人死後,韓德崇之妻宋國太夫人蕭氏對耿延毅說:“汝為吾之外甥女婿,勿外娶。”又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韓知古的次子韓匡美,因《遼史》無傳,故其生平事跡不詳,《遼史·景宗紀》載保寧三年(971年)正月,韓匡美以南京統軍使、魏國公封鄴王。又據其子《韓瑜墓誌銘》雲,韓匡美所任官職全稱為燕京統軍使、天雄軍節度管內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政事令、鄴王,並稱其“石稟異,風虎騰祥。文武敵萬人之英,將相備累朝之傑。三分上爵,一字真封。忠貞則元後腹心,仁惠則黔黎膏沐”。此處所謂“石”“風虎”,形容韓匡美天生資質英邁,迥異凡人;“文武”“將相”兩句,指韓匡美文武全才,出將入相,為國幹城,朝廷輔弼,其燕京統軍使、天雄軍節度管內處置等使為武將之官,政事令即文官之極宰相之名;“三分上爵”當指魏國公,而“一字真封”即指封為鄴王;“忠貞”一句是說韓匡美為臣“忠”“貞”而不屈,成為帝後的心腹大臣;“仁惠”一句是說韓匡美治州理民,仁惠為懷,使百姓皆受其恩惠。可見這段未見多少實質內容的四六文實屬吹捧墓主父祖之言,也即古人所雲“諛墓”之語。

韓匡美原配夫人封秦國太夫人,生有二子一女:長子韓瑜,次子韓瑀,官左監門衛將軍,早亡;女兒嫁劉侍中之子,早死。秦國太夫人死後,韓匡美又娶“壽昌恭順昭簡皇帝失愛之嬪”,即“聖元神睿貞列皇後之猶女”,封鄴王妃,時在保寧三年以後。壽昌恭順昭簡皇帝為耶律李胡死後的諡號,聖元神睿貞列皇後即述律後。韓匡美續娶的是述律後的侄女、耶律李胡之寡妻,出自後族蕭氏。蕭氏也生有二子一女:二子皆死於幼年,女兒嫁於張侍中之孫左監門衛大將軍、知檀州刺史張崇一。鄴王妃死,韓匡美三娶蕭氏,為鄴王妃之侄女,封魏國夫人,未有生育子女的記載。

韓瑜(946—987年),幼年即學詩禮、習騎射,遼穆宗應曆年間以父蔭初授官職,補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不久奉詔入行宮,拜右金吾衛將軍。遼景宗即位之初,建立了自己的禁衛兵馬,稱“控鶴軍”,韓瑜升遷絳州防禦使、檢校司空,授任控鶴都指揮使,成為扈從天子的衛士。因盡心職守,忠誠可嘉,韓瑜不久即授檢校太保、左羽林軍大將軍,曆客省使,改任內客省使、儒州刺史。統和四年(986年)中,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征,再次在涿州、易州一帶被遼軍所擊敗。此後不久,韓瑜被任命為權涿州刺史,駐守涿州這一抵禦宋軍北上的最前線要塞。次年中,遼聖宗、蕭太後為報複宋軍北征,親率大軍南下,韓瑜扈從出征,在攻擊宋軍守衛的遂城時,身先士卒,奮不顧身,被宋軍發射的流矢擊中額頭,但強悍的韓瑜仍強行作戰,結果傷重不支,蕭太後、遼聖宗十分痛惜,疾召禦醫救治,但終於不治,於是年十一月死於行營,終年42歲,追贈太尉。韓瑜娶妻蕭氏,封蘭陵郡夫人,生九子三女;再娶蕭氏,未有生育。韓瑜子女十二人除第七子韓橁及羅漢女、堰彌吉二女之外,餘皆早亡。

韓橁,字正聲,乳名三哥。以蔭補西頭供奉官,遷禦院通進,曾奉使冊封黨項首領李繼遷為夏國王。改任頒給庫使,此後屢為使節,出使宋廷。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因宋、遼之間訂立了“澶淵之盟”,化幹戈為玉帛,雙方互遣使臣通好。契丹文化本遜於中原,但遼廷不甘輸於宋人,故出使宋廷者皆精心選擇有文辭,且有“專對”之才的官員,於是韓橁被選任入宋賀正(祝賀新年)副使,南抵開封送達“王命”。北歸後,韓橁被授任引進使,轉客省使。不久高麗國發生了內亂,遼廷趁機派出大軍東征高麗,韓橁被任命為左第一驍騎部署。但遼軍出師不利,撤回境內,韓橁即加左監門衛大將軍、知歸化州。當地處於遼邊地,風俗獷狠,吏治粗暴,韓橁蒞任後,恩威並施,民風大改。任期完後,升任彰湣宮都部署,出任南京留守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改任易州兵馬都監,繕甲治兵,整頓邊備。轉為弘義宮都部署,拜侍衛步軍指揮使,統領禁軍精兵。但“物忌大盛”“事久責變”,在仕途上正春風得意的韓橁忽因小過而被天子下於大獄。對其入獄之原因,《韓橁墓誌銘》僅言“忽生釁繅於私門”,其中頗有避諱之處。因為此時作為韓氏大靠山的韓德讓已死,親政的遼聖宗著意削弱族大家盛的韓氏家族勢力,故推測韓橁僅因“私門”之小事而入獄,其根本原因還當與高層之間的權力爭鬥有關。但天子還是念“勳舊”之情的,僅處以笞刑(古代刑法之一,即鞭打犯人),而未剝奪其官銜。次年,韓橁再次奉詔出使,冊立割據沙州的曹恭順為敦煌王。當韓橁曆經風沙寒暑,顛簸萬裏還轉遼廷時,遼天子親自接見,賜白金、布帛以為獎賞,不久又授任乾、顯等七州都巡檢,再任彰湣宮都部署。太平五年(1025年),韓橁又一次奉命出使,至高麗祝賀高麗國王王詢的生日。是年冬,韓橁知易州,兼沿邊安撫屯田使,改長寧軍節度使。太平八年(1028年),東京兵變,韓橁統領所部東征平叛,充攻城副部署,以戰功拜永清軍節度使,鎮守遼東重鎮。不久,韓橁再次奉使宋朝,歸朝後曆任宣徽北院使、歸義軍節度使、宣徽南院使,加檢校太尉。遼興宗重熙五年(1036年)九月,韓橁積勞成疾,卒於宣徽院公署內。韓橁凡三娶:先娶蕭氏,生二女,長女早亡,次女嫁將軍蕭乞得;二娶蕭氏,生三女,一嫁護衛將軍蕭朱,一嫁大同軍節度使張筠之孫張玫,一嫁通事班祗侯康德潤;三娶張氏,即其姑母所嫁左監門衛大將軍張崇一的女兒,為蕭太後作主而成親的,生有三子。

韓知古三子韓匡胤,其事跡見於其孫《韓相墓誌銘》:“祖諱匡胤,鎮安軍節度使、判戶部院事,贈太傅。材兼文武,氣貫風雲。入則為王爪牙,出則作民父母。”這也光是一派好話,並無多少實質內容。因鎮安軍初名鎮東軍,遼太祖時所設置,後於遼景宗時改名鎮安軍,隸屬遼景宗的彰湣宮。故推知韓匡胤當在遼景宗時期出任鎮安軍節度使。

韓琬為韓匡胤之子,字象先,娶蕭氏,官至遼興軍節度使、檢校太師。韓琬次子韓相,因戰功擢任遼興軍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死於開泰二年(1013年)八月,享年41歲。韓相初娶劉氏,再娶蕭氏,生有二子二女。

韓知古的子孫,以韓匡嗣一係最為顯赫,在政治上影響亦最大,所以在《遼史》中,韓匡嗣諸弟及諸侄皆未有列傳,到遼代後期,韓氏支係子弟入仕已有相當困難,有的隻能依靠科舉進入仕途,且官爵亦難以顯達。不過,通過上述玉田韓氏家族若幹成員的仕宦及其婚姻狀況的介紹,可見在遼代中期,韓氏家族成員確是“代生賢相,世出名王,建立帶河礪嶽之功,位居列鼎累茵之貴”,除封王者外,拜“使相者七人,任宣猷者九人,而持節旄、帶符印、上殿宿衛者實以百人計”,並通過聯姻等手段,與契丹國內其他貴族、世家結成錯綜複雜而又勢盛力強的權力網絡,從而成為蕭太後執掌國政時期的重要倚靠力量。

附:遼代玉田韓氏部分成員世係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