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 滿城之敗

宋太祖時期,各有內憂的遼、宋之間,除宋軍征伐北漢、遼軍馳援太原,以及在遼、宋邊境上的小規模擾擊外,並無大的戰爭發生。宋人文獻曾稱,970年(宋開寶三年,遼保寧二年)十月,遼軍聚集六萬騎兵攻掠定州,太祖派將領田欽祚領兵三千抵禦,激戰於滿城(今屬河北)一帶,遼騎稍卻,宋軍乘勝進至遂城(今屬河北),殺傷甚眾,至夜入保遂城,遼騎圍城。數日後,田欽祚忽然大開南城門,突圍而出,全軍而歸。於是宋人便傳言“三千打六萬”,似乎宋軍打了一個大勝仗。遼軍能一次出動六萬騎兵,作戰規模甚不小,但遍查《遼史》,是年根本沒有遼軍南侵的記錄,可見此番宋、遼之役,至多是邊境上一次小衝突而已,宋方文獻中所雲,實是宋軍將領誇大戰功而然,當不得真。正因為雙方關係處於不戰不和狀態之中,故974年(宋開寶七年,遼保寧六年)三月,宋朝在傾全軍之力滅亡南唐政權之初,為免南北兩線作戰之危局,而先讓知雄州孫全興以個人身份遣使者至遼涿州遞交書信,“冀達和意”。遼涿州刺史耶律昌術(亦寫作耶律合住、耶律琮)不敢專決,趕忙上奏遼廷。遼景宗同意和議,並加耶律昌術官侍中,負責此事。耶律昌術於是給孫全興回信,傳布遼廷接受通和之議,略曰:大遼與大宋兩朝本來就無嫌隙,如若能以一介之使臣來回奔走,顯明布達雙方君王之心意,用以休息疲憊之百姓,長久為友鄰之國,豈不很好啊!孫全興也立即將這信送呈宋廷,宋太祖即再命孫全興以宋廷名義作一書信,送達遼廷。次年正月,宋使來到遼朝行宮,向遼朝天子、皇後祝賀新年。遼廷也馬上派出使臣克妙骨慎思等人,於三月抵達宋都開封,締結和約;並遣人至太原,告訴北漢君臣,遼朝已與宋朝通好,所以不許北漢兵馬無故南侵宋邊境擾掠。宋太祖一見此事大符初衷,隨即派出相應官員作為國信使北使遼廷。對於孫全興、耶律昌術兩人之通信,宋方文獻一概咬定是遼方先主動送來書信要求通和,而宋朝皇帝悲天憫人,為邊地民眾著想,故同意議和。但從遼方文獻記載,以及雙方使者往來之時日考察,可知宋人為保自己臉麵,於此大有諱避。同時,從雙方議和的得利情況上看,宋人亦所得甚多,最明顯的是宋廷與遼通和後,宋軍北顧之憂大為減弱,得以傾主力圍攻金陵。至開寶九年(976年)初滅亡南唐,宋太祖基本平定南方諸割據政權,從而可以屯重兵於北邊,傾全國軍力、財力北上與遼軍作戰。當然,遼朝景宗、蕭皇後也得益於這一難得的和平環境,平定內亂,強化皇權,發展經濟,休養百姓,使遼之國勢得以“中興”。

宋、遼通和以後,雙方於每年新年及天子誕生日都互遣使臣致賀;當宋太祖死、宋太宗繼位後,宋廷也遣使到遼廷告知,遼廷同樣以禮相待,分別遣使至開封吊慰故君、致賀新君。但如此和平景象並未能堅持幾年,隨著宋太宗兵滅北漢、大舉圍攻燕京而告結束,宋、遼之間戰火複起。

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七月,遼軍取得高梁河大捷以後,前往南京的遼朝帝後決定改變方針,大舉興兵南掠,以報複宋軍圍攻燕京。九月間,遼朝帝後任命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統領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權奚王抹隻等將領大舉南攻河北鎮州地區,並命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領所部兵馬進攻河東,東西兩路分擊宋軍。

宋太宗在高梁河大敗南還時,即已料到遼軍必定會南下報複,故分命大將孟玄喆屯兵定州,崔彥進屯兵關南,劉廷翰、李漢瓊屯兵鎮州,互相應援,以抵禦北方強敵。十月,遼軍來到滿城西,遭遇聞訊北上巡邊的宋軍前鋒。正當遼軍排布戰陣時,宋軍派人前往聯絡投降之事,韓匡嗣大喜,認為宋軍自高梁河一戰後,已心膽俱裂,不敢再與遼軍作戰,故而望風而降,便不再做戰前準備,一心等待宋軍來降。這時,耶律休哥及時提醒道:“敵軍士氣甚銳,疑是詐降引誘我也,應當整頓將士以為預備。”但韓匡嗣不聽。就在遼軍遲疑之間,戰機已失,宋軍劉廷翰部主力已來到遼軍陣前布好了戰陣,崔彥進部悄悄地迂回至遼軍身後,李漢瓊、崔翰、趙延進諸部也相繼趕到,戰鼓震天,戰塵遍野,兵將突出,四麵合擊。韓匡嗣趕緊命令諸將迎敵,還未來得及布好戰陣的遼軍如何抵擋宋軍兵鋒,紛紛潰退。宋軍諸部合力追殺,直至遂城西,遼軍退路被宋伏兵所截,於是兵敗如山倒,陣亡者萬餘人,將校多人及戰馬萬匹被宋軍俘獲。韓匡嗣見勢不妙,丟棄作為統帥信物的帥旗、帥鼓而逃走,其他諸軍也損失慘重,紛紛逃入易州境內山林之中,方才擺脫了宋軍的追殺。隻有耶律休哥所部,因看穿宋軍詐降之計,有所準備,故得以血戰突圍,全軍而退。十一月,自大同軍南下的遼軍進至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也遭到宋將折彥贇的痛擊,大敗而退。遼軍的此次反擊,以慘敗告終。

自高梁河大勝宋軍主力以後,遼景宗即布置反攻,並調集遼軍精銳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抹隻諸部出戰,所以對此戰之獲勝企望甚高,不料結果卻是如此之慘。極度失望之下,遼景宗召來韓匡嗣怒責道:“汝違背眾將之謀,深入敵境,汝之一罪也;號令不肅嚴,行伍不齊整,汝之二罪也;拋棄我軍將士,抱頭鼠竄,汝之三罪也;偵察不嚴,守禦無備,汝之四罪也;丟棄統帥旗鼓,損害軍威,辱折國格,汝之五罪也。”激怒之下,喝令帳下衛士把韓匡嗣拖出去砍了。但這韓匡嗣與遼景宗以及蕭皇後的關係可非同尋常,故當此危急之際,蕭皇後率領眾貴族內戚前來求情。遼景宗火頭過後,怒氣稍息,也想到韓匡嗣終究非將才,自己讓其擔當如此重任,確實也有失察之處,便在皇後等人苦求之下,免其一死,將韓匡嗣杖責之後,免去他都統、南京留守之職。十二月,遼景宗封皇叔蜀王耶律道隱為荊王,繼任南京留守之職;此後又以耶律休哥為北院大王,總掌南邊戍兵。

滿城之敗,固然有韓匡嗣不諳兵法、指揮失誤等原因,但究其實,正說明此時遼軍雖然守禦燕京本土頗有餘力,然而主動出擊卻力有不逮。從整體上考慮,高梁河一戰雖已傷宋軍元氣,不過宋軍實力猶在,其軍力並不在遼軍之下。但遼景宗對此卻無清醒認識,故繼滿城之敗後屢屢出兵南下征戰:

980年(宋太平興國五年,乾亨二年)三月,遼軍進攻河東雁門,被宋將潘美、楊業擊敗,遼侍中、駙馬都尉蕭咄李陣亡,都指揮使李重誨被俘。

是年十月,遼景宗再次來到南京,祭祀旗鼓,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發兵南侵,親至固安督軍,命耶律休哥圍攻瓦橋關。守關宋軍出戰,被耶律休哥擊敗。遼軍追殺至莫州,殺傷甚眾;為避免孤軍深入遭遇不測,耶律休哥取勝後主動回師。

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四月,遼景宗又一次親自統兵南征。據宋方記載,此次遼軍總兵力有三萬多,分三路南下:主力隨遼景宗進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舊城);一路由統軍使耶律善補指揮,自大同軍攻向雁門關;再一路偏師進擾府州(今陝西府穀)。結果進攻府州的遼軍被宋將折禦卿所擊敗,耶律善補所部在行軍途中遭到宋軍的伏擊,有三千多人戰死,耶律善補幸得耶律斜軫的救援而得以突出重圍,但宋軍乘勝追襲,突入遼境,攻破城池多處,俘獲老幼萬餘口、牛羊五萬餘頭。遼軍主力在遼景宗的指揮下直逼高陽關,但遼景宗方到滿城附近,其前軍就在唐興口與宋軍作戰失利,守太尉蕭瓦裏中箭而亡,遼景宗隻好及時收兵北還。此後數月,回到北方的遼景宗在秋獵期間病死於行宮,小皇帝即位,蕭皇後主持國政,於是宋、遼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