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枝獨秀的“毛詩”

我們通常所說的“毛詩”包括《毛詩》和《毛詩故訓傳》,《漢書·藝文誌》記載“《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隨著“三家詩”的衰落,“毛詩”日益發展,最終取代了“三家詩”,成為當時《詩經》學中的“一枝獨秀”,《毛傳》和《鄭箋》成為最早的、係統的兩部《詩》解著作。

(一)《毛詩》的發展

《毛詩》最早是在民間傳播,未被立於學官。不過,《毛詩》雖然未被中央政府列為學官,卻為當時的地方諸侯所重視。《漢書·藝文誌》記載:“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景帝的第二個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兄弟,西漢著名的藏書家。河間獻王遠離政治鬥爭,窮其畢生精力收藏與整理古代典籍。其中,就包括對《詩經》的整理。他立毛萇為博士,致力於《毛詩》的整理與教授。由此,《毛詩》得以立足,初步獲得了與“三家詩”抗衡的機會。

王莽改製時期,《毛詩》學者陳俠被授予講學大夫,《毛詩》的地位得以提高。雖然《毛詩》被立為學官很快又被廢除,但經由此後,《毛詩》的傳播麵擴大了。

至平帝時,《毛詩》終於被立為朝廷學官,獲得了與“十四博士”等同的官方地位。至此,《毛詩》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幾乎無人能夠撼動。東漢時期,《毛詩》的發展始終處於上升趨勢。漢章帝建初八年,皇帝下旨“令群儒選高才生”學習《毛詩》(《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漢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後漢書·儒林列傳》)。《毛詩》越來越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其地位穩步提升,最終取代了“三家?詩”。

(二)《毛詩》“定於一尊”的原因

《毛詩》能夠取代“三家詩”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官方的支持。從“四家詩”的發展過程來看,朝廷、帝王的喜好和支持對各家的發展都很重要,隻有獲得帝王的支持才能有發展的空間。《毛詩》雖然最早未獲得官方支持,但最後獲得了統治階層的認可。第二,《毛詩》的解讀風格。與“三家詩”相比,《毛詩》較少神學迷信內容,對經文的分析也較為簡潔、準確,偶有附會,但還是以本意為主。第三,《毛詩》學派對經義的積極研究。《毛詩》學派的《詩經》研究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並努力構建本派的體係。本派學人多樂於撰寫著作,由此使其學說得以流傳。如大毛公毛亨有《毛詩故訓傳》。該書采用集解的形式,風格簡約而古奧,解讀為世人所認可。其後的衛宏所著的《毛詩序義》,被讚為“得風雅之旨”。賈逵也有《毛詩傳》。而成就最為突出的則是鄭玄的《毛詩箋》。該書博采眾家之長,並對毛氏的錯誤之處進行修訂。從此,《毛傳》與《鄭箋》並行於世,再無他家可替代。因為有了《毛傳》和《鄭箋》,《詩經》才可以流傳至今。

總的來說,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詩經》的成書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很多細節都已經不可考證。采詩、獻詩的說法告訴我們詩歌的來源和作者的身份,刪詩的說法告訴我們《詩經》經過多次的編纂,雖然刪詩的人不一定是孔子。總之,經過采詩、獻詩和刪詩,《詩經》這部書算是編訂完畢。但是,《詩經》能成為一部儒家經典並流傳至今,與它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是分不開的,因而“賦詩言誌”對《詩經》的流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孟子的推崇,讓《詩經》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至漢代,《詩經》終於成為一部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