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篇

在中篇中,我們介紹了人們對《詩經》的多重解讀。自漢代尊《詩》為“經”以後,“《詩》教”觀念貫穿於《詩經》的解讀之中。直到方玉潤的《詩經原始》,才開始還《詩經》以文學真麵目。本篇我們主要從文學的層麵來介紹《詩經》。文學特征的分析有很多角度,如題材、體裁、風格、藝術特征等。這裏選取與音樂的關係、內容題材兩個角度對《詩經》的文學性進行介?紹。

遠古時期,詩、樂、舞三位一體。《尚書》記載:“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音樂性是考察文學特征的一個重要角度。入樂的詩歌稱為“樂歌”,不入樂的詩歌稱為“徒詩”。樂歌與徒詩存在諸多不同,如程鬱綴先生在《唐詩宋詞》中提到,用文字來表達的訴諸視覺的“徒詩”,重在抒發個人情懷;而與樂一體的訴諸聽覺的“樂歌”,則重在書寫群體心態。《墨子·公孟》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可見,在《墨子》這本書產生的時代,人們認為《詩經》是可以入樂的。此外,我們知道,《詩經》作品有兩個來源,一是采詩官采集自民間的歌謠,二是公卿貴族的獻詩。這兩類詩歌最後都由樂師配上音樂演奏給天子。因此,《詩經》是由一首首入樂的詩歌匯集而成的樂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首都是訴諸聽覺的“樂歌”。

入樂意味著詩歌是一種訴諸聽覺的藝術。由於古樂失傳,現在我們很難真正感受其聽覺音樂特色。不過,《詩經》文本的篇章結構、句式結構和音韻等仍然保留了音樂特征。其中,最有特色、最能體現音樂特色的是“重章疊唱”。我們將主要基於樂歌的屬性,介紹《詩經》“六義”的內涵和《詩經》的篇章結構、語言音韻等藝術特征。

《詩經》中詩歌的作者包括各地百姓和朝廷的公卿貴族等多個群體,反映了各個群體人員的生活和情感,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全麵展示,包括祭祀、戰爭、徭役、農業生產、家庭、婚姻、愛情等方方麵麵,可謂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洪堪侯在《詩經學史》中把《詩經》的作品分為:祭祀詩、頌禱詩、史詩、宴飲詩、田獵詩、戰爭詩、征役詩、農事詩、刺怨詩、情詩、婚姻詩等。我們在介紹《詩經》的內容時,主要選取了史詩、農事詩、宴飲詩、戰爭詩、怨刺詩、婚姻愛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