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冬天

2000年,華為銷售收入220億元,利潤29億元,華為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位居全國電子百強榜首,在這個讓人振奮的時間節點,任正非卻拉響了“冬天”的警報,給頭腦過熱的華為人降溫。2001年3月,任正非在《華為人》報上發表了著名的文章《華為的冬天》。他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寫道:

我到德國考察時,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恢複得這麽快,當時很感動。他們當時的工人團結起來,提出要降工資,不增工資,從而加快經濟建設,所以戰後德國經濟增長很快。如果華為公司真的危機到來了,是不是員工工資減一半,大家靠一點白菜、南瓜過日子,就能行?或者我們就裁掉一半人是否就能救公司。如果是這樣就行的話,危險就不危險了。因為,危險過去後,我們可以逐步將工資補回來,或者銷售增長,將被迫裁掉的人請回來。這算不了什麽危機。如果兩者同時都進行,都不能挽救公司,想過沒有。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麽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曆史規律。

華為公司總是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了。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麽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麽危機,你的科室有什麽危機,你的流程的那一點有什麽危機。還能改進嗎?還能提高人均效益嗎?如果討論清楚了,那我們可能就不死,就延續了我們的生命。怎樣提高管理效率,我們每年都寫了一些管理要點,這些要點能不能對你的工作有些改進,如果改進一點,我們就前進了。

我們怎樣才能活下來。同誌們,你們要想一想,如果每一年你們的人均產量增加15%,你可能僅僅保持工資不變或者還可能略略下降。電子產品價格下降幅度一年還不止15%。我們賣得越來越多,而利潤卻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多賣一點,我們可能保不住今天,更別說漲工資。不能靠沒完沒了的加班,所以一定要改進我們的管理,提高貢獻率。

任正非具有非常強烈的憂患意識。對他來說,“危”是來自員工的盲目樂觀、缺乏危機意識;“危”來自各級管理者沒有做好迎接失敗到來的準備;“危”來自公司業務發展的速度還不夠快。為了增強全公司的危機意識,不斷提高華為公司管理人員的管理效率,及時化解危機,謀生存、求發展,任正非還提出了十條應對之策:

(1)均衡發展,改進管理工作中最短的那塊木板;(2)對事負責,建立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體係,加快流程的運轉速度;(3)自我批判,提升幹部的敬業精神、獻身精神、責任心、使命感,促進組織改革和技能創新;(4)評價幹部,推行任職資格管理製度,使有貢獻、有責任心的人盡快成長起來;(5)壓縮機關,“治大國如烹小鮮”,簡化、優化、固化組織體係和流程體係的正常態運行;(6)規範管理,有效、快速地服務業務需要,以便創造和引導需求,取得“機會窗”利潤,同時縮小差距,同步於世界而得以生存;(7)不以己悲,以平常心承受利益的重新分配,一切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長;(8)模板建設,善於引導已經優化、已經證實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化;(9)向死而生,假定“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積極做好迎接危機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並備足過冬的“棉襖”;(10)嚴格自律,專注於本職工作,安靜地應對外界議論。

任正非是低調的,但絕不是悲觀的,他堅信冬天定會來臨,也堅信冬天總會過去。他在文章最後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兩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進入了慣性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曾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社會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任正非為IT業敲響的警鍾,也有人說任正非是在“作秀”,還有人猜測他是在給華為人事變動製造輿論。由於任正非很少和媒體打交道,因此,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任正非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和真實用意。

事實上,華為第一次冬天的預警,原本是任正非針對華為內部作出的,但卻讓整個中國企業界感到濃濃的寒意。

作為一名具有憂患意識的企業家,任正非對市場細微的變化都了然於胸。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電信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三倍於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結合華為此前每年翻番的表現,1999年時的任正非,判斷華為當年營收“仍然會翻番”。

不過,電信市場的分拆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各省的電信網絡建設都停滯了下來,組織調整、企業內部建設、分拆業務成為各地電信部門的關鍵詞,就在1999年,華為首次出現年增長率沒有超過50%,任正非感覺到了寒意。

而從全球來看,2000年是科技股暴跌、互聯網泡沫破碎的一年,納斯達克指數一年下跌56%,思科、愛立信、摩托羅拉等電信設備巨頭,紛紛告別了持續增長的狀態。而包括朗訊和北電在內的巨頭,都陷入虧損泥淖。

2001年上半年,北電、愛立信數以萬計地裁員、思科出現2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朗訊差點被並購,標誌著網絡和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冬天終於到來。任正非早就預料這一天終將來臨,他在2001年初就寫下了在業界廣為流傳的《華為的冬天》。

筆者觀察發現,任正非的危機意識並非無中生有,是建立在對未來的科學判斷和對自身清晰的認識之上的。因此,從2001年開始,任正非在公司內部進行預警。事實證明,在2002—2003年,冬天確實來了。2002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出現了首次下滑,從2001年255億元跌至221億元。如果說國內電信重組和互聯網泡沫破滅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外因,那麽華為在國內極高的市場份額和海外市場拓展遭受挫折,則是內因。華為苦心經營了5年的海外市場,到2002年時還不到整體銷售額的5%。沒有好的經營模式,而海外市場開拓的費用卻長期高居不下。任正非的“過冬”言論,的確恰逢其時。這個時期,不僅僅是華為進入“冬天”,中國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很多企業都備感“寒冷”,感受到了經濟發展的“冬天”。而任正非通過不斷強化、預警,為華為指明了正確的道路。通過不斷強化管理、增強“體質”,最終華為安然度過了“嚴寒的冬天”。

【故事點評】

任正非寫的《華為的冬天》這篇力透紙背的文章,不僅是對華為的警醒,還適用於整個行業。接下來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讓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冬天”自此超越季節,成為危機的代名詞。

任正非用非常樸實的語言,告訴華為員工一個簡單而又真實的道理——要想使一個企業持續地生存發展下去,需要每位員工“居安思危,不斷進取”。可以說,還是危機意識使華為在“冬天”得到了平穩過渡。任正非告訴我們:創業難、守成難,但是,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隻有“怕死”的企業才能活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