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主義”

任正非在華為奉行“知本主義”,他希望華為人力資本的增值要優先於賬麵資本的增值。

華為的“知本主義”不是虛的,而是真實的。

1996年,任正非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六位教授草擬《華為基本法》的時候,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義”的概念:知本主義,知識就是資本,可見他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每年都有大批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來到華為,他們來時隻有幾箱書和衣服,一年以後,華為把他們的知識變成了資本,配給他們期權,這就是實踐下的知本論。華為就是運用“知本主義”不斷地吸收優秀人才。

任正非說,他所倡導的不是資本主義,不是人本主義,而是知本主義;華為的價值分配理論,可以稱為“知本論”。華為公司在創業初期,沒有資本,隻有知本,華為的資本是靠知本積累起來的。

過去,資本是比較稀缺的資源,支配力更大。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過去資本雇用人才,現在和未來,是人才雇用資本。人才會起到更主導的作用,人才創造的價值更大。資本需要附著在人才身上,才能夠保值增值。

在任正非明確提出“知本主義”的概念之前,華為就有了一種當時還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理念和機製。

華為在創立初期就設置了以勞動為本的產權結構,讓員工在企業擁有股權。在提出“知本主義”的概念之後,任正非更是在各種場合多次講到,高科技企業就是要“以知識為本”。要讓員工為客戶創造價值,就應該承認知識的價值及其具有的巨大力量,要舍得為員工漲工資,這樣人力資源改革的膽子就大一些,底氣就足一些。員工貢獻多,就多拿錢,讓知識不斷增值。

任正非倡導的“知本主義”實踐的真正意義在於在知識和資本(股權)、知識和管理(職權)之間的轉換打開了一條通路。關鍵不在“錢”字上,而是在“權”字上。

華為的“知本主義”實踐突破了傳統資本主義和傳統經濟學“財富使人獲得權力,權力又使人獲得財富”的固定思維模式,使知識和權力(權和職權)結合起來。華為既不完全否定財富的力量,又創造了“知識使人獲得權力,權力又使人獲得知識”的全新的思維模式。

任正非介紹,目前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6000名基礎研究專家、6萬名各種工程師,華為就是以這種組合在前進。華為15000多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把金錢變成知識,同時還有6萬多名應用型人才負責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

任正非進一步指出:“華為是高科技企業,不缺錢,但光有錢是沒有用的。因為當今世界,資金是無窮的,而知識、知本是稀缺的。如果人的腦子得不到激勵,大家幹活不動腦子,高科技企業的生命就終止了。企業最大的前進動力來自於‘知本’,而不是‘資本’,華為的大煤礦、大森林、大油田都是從人的腦子裏挖出來的,是由知識轉化而成的資本,而不是資本來了就能起作用。”

在華為,股份比例不起作用,任正非隻擁有不到1%的股權。資本的邏輯是按投資比例決定經營權,華為如果這樣就沒法玩了,高科技企業如果被資本的力量主導了,它就完了。

任正非認為,企業的經營權按資本分配是錯誤的,應該按知識分配,按貢獻分配。華為發展到現在,為什麽還在變革呢?它還在不斷改革,如過去分下去的好多股權,後來跟著業績一直在漲紅利,現在對不起,封頂了,不許增加了。過去華為員工拿的股權分紅包括了資產的增量部分,退休的人如果還分享資產增值的紅利,那麽還在做貢獻的奮鬥者就吃虧了。因此,華為又推出了TUP計劃,讓資產增值的部分由繼續做貢獻的人分享,而不是由擁有資本的人坐享紅利。

2019年,華為公司員工數量達19.4萬,持股員工數量突破9萬。華為2019年在薪金及其他福利上的支出達1349.37億元,華為員工人均薪酬達69.5萬元。

華為突破了發展邊界,以責任結果為導向。不看出身,一切看貢獻和能力。

【故事點評】

知識是華為獲取核心競爭力和保持價值創造力的關鍵驅動力。華為在創業初期,沒有資本,隻有知本,華為的資本是靠知識型員工的“知本”積累起來的。任正非奉行“知本主義”,將員工的知識轉化為“資本”,讓“知本”不斷增值,構建了公司與知識型員工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

華為是一家知識型科技企業,華為“按知分配”則是一種富有彈性的分配製度。第一,它既照顧到了人的生理機製,又不唯生理機製。因為其考慮了人的腦力或知識勞動的特點,人的體力下降但腦力不見得同等程度下降,同樣可以進行知識創造活動。第二,它既照顧到了物化勞動即資本的收益,又不唯資本。不讓資本在企業中掌握絕對的控製權。華為的“知本主義”實踐的真正突破點在於為知識和資本(股權)、知識和管理(職權)之間的轉換打開了一條通路。關鍵不在“錢”字上,而是在“權”字上。華為將“知本主義”落在實處,這或許就是華為成功的最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