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洪武除“棘”功臣苦

朱允炆當孝順孫子沒問題,當皇帝可能有問題。朱元璋注意到,問題主要集中在朱允炆的性格上。他性格上最大的弱點就是柔弱,這一點和朱元璋剛好相反。

和喜歡暴力的朱元璋相比,朱允炆拒絕使用刑法,甚至建議朱元璋修改《大明律》:“遍考禮經,參之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15)也就是說,朱允炆用儒學經典修改了朱元璋的刑律,還是在他爺爺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所以這個孫子不一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也就是朱標死後大約5個月,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綜合來說,大多數人沒有提出什麽意見,包括朱棣。

但是,朱元璋還不放心一個人——大將藍玉。

藍玉是朱元璋準備留給朱標的軍事統帥之一。藍玉是常遇春老婆的兄弟,也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藍玉則是第二**。

藍玉打仗就是一個字——“悍”!常遇春和徐達去世之後,他就是朱元璋清剿北元殘餘政權第一號悍將。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藍玉兩次出兵掃**北元,弄得蒙古騎兵在自己老家裏聽到藍玉的名字就腿發軟,看到他就躲得遠遠的。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藍玉逼降了北元盤踞遼東的納哈出部,立下大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徹底消滅了北元朝廷,也結束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對蒙古人的統治。朱元璋非常高興,晉封藍玉為太傅(16) 梁國公。

但是,藍玉有個毛病——做人特別囂張。當接到朱元璋封他為梁國公、加太傅頭銜的詔書時,他囂張地冒出來一句:“我不堪太師耶。”(17)這話一說,朱元璋大為火光,直接由梁國公改成了涼國公,一字之差,讓藍玉在朱元璋心目中由“國家棟梁”變成“一邊涼快”。

不過,朱元璋雖然對藍玉有些反感,但沒有動殺人的心思。因為藍玉是鐵杆太子黨,太子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朱標算是藍玉的晚輩,藍玉和太子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藍玉雖然囂張,但隻要朱標在,他還是分得清大小王的,也能對朱標忠誠。而且朱元璋一向認為朱標為人太仁厚,有藍玉這麽個囂張的猛將在側,也許更能有利於他的統治。

可朱標突然一死,問題就變了。朱標不在了,朱允炆是藍玉的孫輩,那藍玉就成了皇權的巨大威脅。朱元璋不得不考慮,麵對藍玉,朱允炆靠不靠得住的問題。

於是就有了這麽個曆史故事:有一天,朱允炆(也有說朱標的)勸說朱元璋對待大臣、功臣不應該太粗暴,需要緩和一點。朱元璋沒有回答,而是拿了一根荊棘條扔給朱允炆,讓他撿起來。朱允炆看到荊棘上的刺,頗為為難。朱元璋讓手下把荊棘上的刺去掉,再讓朱允炆拿,他方能下手。於是,朱元璋告訴朱允炆,我除掉功臣的目的,就跟拔掉這個荊棘條上的刺是一個道理,都是方便你拿啊!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想告訴後人,朱元璋消滅功臣的動機,就是為了讓他的孫子更好地繼位。

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是朱元璋的第一步操作。接下來的第二步操作,就是製造“藍玉謀反案”。這對於輕鬆製造過“胡惟庸謀反案”的朱元璋來說駕輕就熟。

如果說曾經權傾朝野的胡惟庸謀反可能確有其事,那麽囂張跋扈一時的藍玉謀反,卻可能是胡編亂造。

藍玉謀反案的經過是這樣的: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huán)告玉謀反,下吏鞫訊”(18)。然後在錦衣衛的牢房裏麵搞出了供詞。

玉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為變,將伺帝出耤田舉事。(19)

作為一個二線將領,剛剛上位就謀反,這不可能,明顯的是錦衣衛編的,但是沒辦法,朱元璋既是主謀又是法官,很快判了所有人死刑。接著就是殺,藍玉第一個被幹掉,而且還弄了個“剝皮楦草”,他也成了明朝曆史上唯一一個被“剝皮楦草”的功臣。

但朱元璋“辦”藍玉案搞得很克製,從二月到九月,八個月就結束了。同年九月,朱元璋甚至下了赦免詔書:“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 比較之前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直殺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更像雷霆一擊,猛烈、短促而有節製。這說明什麽?說明這個案子是嚴格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的。

藍玉死了,荊棘上的刺沒有了。朱元璋認為這個問題基本可以解決。他得意地跟朱允炆講,我除掉了“奸臣”,安排幾個叔叔給你守北疆,你就安心在家裏當皇帝吧!朱允炆沒有立即拍馬屁,吹噓爺爺英明神武,反而憂心忡忡地問了一個問題:“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20)一向足智多謀的朱元璋沉默了。

是啊,諸王造反怎麽辦!朱元璋為難了,他不可能下手殺掉自己的兒子。

而朱棣確實想反,並在一個人的幫助下謀反,此人和朱棣的父親朱元璋一樣也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本名姚廣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