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巡歸來太子薨

死的人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麵: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薨逝。朱元璋很傷心,史稱“帝慟哭”(5),史書記載他哭的記錄隻有兩次,另一次是馬皇後死,“帝慟哭”(6)。兩次哭,朱元璋都動了真感情,說明他也是性情中人!

朱標不是突然死的,死之前朱標出了一趟遠門,去了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標拜訪了自己的親兄弟秦王朱樉。秦王朱樉對這次拜訪是相當不爽,因為他被人告了,太子爺這次來就是查他的。當然,太子也沒有把秦王怎麽樣,隻是把他送回了南京城,關押起來。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十一月,朱標一直在“巡撫陝西”(7),處理政務,同時在馬不停蹄地考察延安、榆林(明朝時都屬於九邊地區,是北方防衛蒙古的重要防禦基地)一帶的邊防情況。這次出來,朱標跑來跑去到處忙活,不單是來解決秦王的問題,還跟朱元璋的遷都決策有關。

朱元璋老早就看南京這個地方不順眼,“先是,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京,臨濠為中都”(8)。應天是當時的首都南京,開封就是今天的開封,臨濠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開封特別殘破,鳳陽建祖墳沒問題,建都基本沒戲,於是朱元璋就動了別的心思。

禦史胡子祺察覺到了朱元璋的意圖,上疏提出遷都議題:

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製西北,堯嚐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嚐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卜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崤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9)

這個奏折裏列了四個可以遷都的地方,河東(今山西)、汴梁(今開封)、洛陽、關中,並做了分析:河東太冷,讓皇帝受罪,這個怎麽好意思,所以不會選;汴梁太平,無險可守,一旦北方邊防被突破,直接玩完,所以不能選;這兩個地方在四選一的淘汰賽中最先被排除。

四選一變成二選一,洛陽、關中挑一個。於是兩個地方比較一下,從軍事角度來講,洛陽自然沒有關中險要和便於防守,於是關中最終勝出。看來,朱元璋的選擇首都的邏輯很明白,他需要找一個特別利於後代守住家業的地方。

深入分析一下,明朝以前中國曆代漢族大一統王朝的建都在黃河流域:秦朝首都鹹陽(屬於關中);西漢首都長安(屬於關中),東漢首都洛陽;西晉首都洛陽;隋朝首都長安;唐朝首都長安,後向東移到洛陽;完成大部分統一的北宋首都在汴梁。於是,在上述四個地方選一個定都,就成了漢族大一統王朝的標誌之一。

挑選首都的工作自然最適合太子去做。這就是朱標這次陝西之行最重要的目的。

朱標出發前,朱元璋最擔心的是秦王、晉王的行刺陰謀,因為啟程之前,朱標遇到了不吉利的天象。

爾昨渡江,震雷忽起於東南,導爾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陰不雨,占有陰謀,宜慎舉動,嚴宿衛,施仁布惠,以回天意。(10)

朱標出發渡江遇到了響雷,10多天陰天不下雨,這些個不算事的破事被朱元璋寫到詔書上,發給太子朱標。可見,朱元璋是真心疼兒子啊!

可是,再心疼也架不住病毒的侵襲。朱標一路鞍馬勞頓,加上南方人到了北方有些水土不服,病了。剛開始大家可能沒有發現有什麽異常,隻是普通的小病而已。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標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後竟然一命嗚呼!

本來隻想太子給遷都打個前站,結果搭上太子一條命,朱元璋是真的要瘋了。朱標的死,不僅僅是一場家庭悲劇,更是一個政治悲劇。因為朱元璋此時已經64歲,接班人問題擺在眼前,誰上位呢?

接班人必須至少被三方認可。

一方是遵守儒家禮法的朝廷官僚。

這些大臣以劉三吾為首,都在為接班人問題製造輿論基礎。朱元璋最喜歡的是朱棣,也有意讓他當接班人,可是“劉三吾曰:‘若然,置秦、晉二王何地?’太祖乃止”(11)。由此看來,立燕王朱棣是不可能的。

官僚集團希望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道理很簡單:“皇孫世嫡承統,禮也。”(12)且從能力上來看,朱允炆的能力基本可以被儒學老臣們認可,因為他“穎慧好學,性至孝”(13)。

另一方是朱元璋的其他兒子能夠認同,才能避免內亂。

按照儒家禮法,接班人要在朱元璋剩下的嫡子中選。可朱棣不是嫡子,讓他當接班人秦王、晉王不太可能接受。

立朱允炆的話,諸藩王會想:雖然老頭子沒傳立給我,但也沒傳給其他藩王,心裏多少會平衡一點;而且侄子剛沒了爹,再爭也不好意思開口。更何況朱允炆繼位符合禮法要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14)。

此外,還必須朱元璋自己認同。

畢竟這個事最終決定權在朱元璋手上,他要選誰,估計大臣是不敢有異議的。朱元璋如果按照長幼順序選嫡子的話,老二秦王和老三晉王,剛被廢了王爵,老四朱棣倒是可行,可他是庶子,會引起兄弟相殘,風亂四起。

朱元璋是深愛朱標的,朱允炆這個孫子又特別貼心。於是,朱允炆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