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讀史三法

3.1對舊史要泛濫知其大概

請本此眼光,以論讀中國曆史書的具體方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正史暫可緩讀。曆代理亂興衰的大要,是應首先知道的。關於此,可讀《資治通鑒》《續通鑒》(畢沅所編)、《明紀》或《明通鑒》。此類編年史,最便於了解各時代的大勢。如慮其不能貫串,則將各種紀事本末置於手頭,隨時檢查亦可。但自《宋史紀事本末》以下,並非據《續通鑒》等所作,不能盡相符合而已。清代之史,可姑一讀蕭一山《清朝通史》,此書亦未出全,可再以近人所編中國近世史、近百年史等讀之。典章經製,可選讀《文獻通考》中下列十三門:(1)田賦,(2)錢幣,(3)戶口,(4)職役,(5)征榷,(6)市糴,(7)土貢,(8)國用,(9)選舉,(10)學校,(11)職官,(12)兵,(13)刑。如能將《續通考》《清通考》、劉錦藻《續清通考》,均按此門類讀完一遍最好。如其不然,則但讀《通考》,知道前代典章經製重要的門類,然後隨時求之亦可。此類史實,雖然所記的多屬政事,然而社會的情形,可因此而考見的頗多。隻要有眼光,隨處可以悟入。若性喜研究這一類史實的人,則《通誌·二十略》除六書、七音、草木、昆蟲、氏族,為其所自創,為前此正史之表及《通典》《通考》所無外,餘皆互相出入,亦可一覽,以資互證。

曆史地理,自然該知道大略。此事在今日,其適用仍無逾於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的。此書初學,亦可不必全讀。但讀其曆代州郡沿革,且可以商務《曆代疆域形勢一覽圖》對讀。此圖後附之說,亦係抄撮顧書而成,次讀其各省各府之總論,各縣可暫緩。

曆代的理亂興衰,以及典章經製,昔人所認為最重要的,既已通知大略,在專研曆史的人,即可進讀正史。因為正史所記,亦以此兩類事為最多。先已通知大略,就不怕其零碎而覺得茫無頭緒了。

正史卷帙太繁,又無係統,非專門治史的人,依我說,不讀也罷。但四史是例外。此四書關涉的範圍極廣,並非專門治史的人才有用,讀了決不冤枉。至於專門治史的人,則其不可不讀,更無待於言了。工具以愈練習使用而愈精良。初讀正史之時,原隻能算是練習。四史者,正史中為用最廣,且文字優美,讀之極饒興趣,又係古書,整理起來,比後世的書略難,借此以為運用工具的練習,亦無不可的。

既讀四史之後,專治國史的人,即可以進讀全史。全史卷帙浩繁,不可望而生畏,卷帙浩繁是不足懼的,倒是太簡的書不易讀。隻要我們有讀法,讀法如何,在乎快,像略地一般,先看一個大略。這是曾滌生讀書之法。專門治史的人,正史最好能讀兩遍,如其不然,則將《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北周書》和《南史》《北史》分為兩組;《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亦分成兩組,第一遍隻讀一組亦可。《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北周書》和《南史》《北史》大體重複,《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實在大不相同。正史包含的材料太多,斷不能各方麵都精究,總隻能取其所欲看。看第一遍的時候,最好將自己所要研究的用筆圈識;讀第二遍時再行校補。如此讀至兩遍,於專治國史的人受用無窮。

正史的紀傳太零碎了,誌則較有條理。喜歡研究典章經製的人,先把誌讀得較熟,再看紀傳,亦是一法。因為於其事實,大體先已明了,零碎有關涉的材料自然容易看見了。陳言夏的讀史即用此法。

正史中無用的材料誠然很多,讀時卻不可跳過,因為有用無用,因各人的見解而不同。學問上的發明,正從人所不經意之處悟入,讀書所以忌讀節本。況且看似無用,其中仍包含有用的材料,或易一方麵言之,即為有用。如《五行誌》專記怪異,似乎研究自然科學如天文、地質、生物、生理等人才有用,然而五行災異亦是一種學說,要明白學術宗教大要的人,豈能不讀?又如《律曆誌》似更非常人所能解,然而度量衡的製度,古代紀年的推算,都在《漢書·律曆誌》中;而如《明史·曆誌》則包含西學輸入的事實,亦豈可以不讀?近來所出的正史選本,我真莫明其是據何標準,又有人說,正史可以依類刊行,如《食貨誌》歸《食貨誌》,《四裔傳》歸《四夷傳》之類,經人辯駁之後,則又說可將各類材料輯成類編,那更言之太容易了。

3.2以經、子證史,補充昔人所未備

關於第二個問題,昔時史部的書不能專恃,必藉他部或近來新出之書補正的,莫如古史和四裔兩門。

古史的初期本與史前時代銜接,這時候本無正確的曆史,隻有荒渺的傳說,非有現代科學的知識,斷乎無從整理,所以宜先讀社會科學的書。如林惠祥的《文化人類學》、陶孟和所譯《社會進化史》似頗適用。古史較晚的材料,多存於經、子中。經、子雖卷帙無多,然解釋頗難,合後人注疏考訂之書觀之,則卷帙並不算少,且頗沉悶。而且經學又有今文、古文等派別,《書經》又有《偽古文》,如不通曉,則觸處都成錯誤,所以因治古史而取材於經、子,對經、子的本身,仍有通曉其源流派別之必要。關於此,拙撰《經子解題》,入手時似可備一覽。

為治古史而讀經、子,第一步宜看陳立《白虎通義疏證》、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前者是今文家經說的結晶,而亦是古史的誌。後者則今古文兩家重要的異點已具於是。讀此之後,再細讀《禮記·王製》一篇和《周官》全部的注疏,則於今古文派別已能通曉,古代的典章經製亦可知其大要,並古代的社會情形亦可推知其大概了。

大抵古代學問,多由口耳相傳,故其立說之異同,多由學派之歧異,往往眾說紛歧,實可按其派別分為若幹組。若能如此,則殘缺不全之說,得同派之相證而益明,而異派立說之不同,亦因此而易於折衷去取。

派別之異,最顯而易見的,為漢代之古今文經說,然其說實導自先秦,故此法不但可以治漢人的經說,並可以之治經之正文,不但可以治經,並可推之以治子。分別今古文之法,以廖季平先生為最後而最精,其弟子蒙文通乃推之以治古史,其所撰《經學抉原》《古史甄微》兩種必須一覽。其結論之可取與否,是另一問題,其方法則是治古史的人必須采取的。

編纂周以前曆史的人,自古即很多,但於今多佚。現存的書,以宋羅泌的《路史》所包含的材料為最富,劉恕的《通鑒外紀》亦稱精詳。清代馬驌的《繹史》亦稱詳備,可備翻檢而助貫串。因其書係用紀事本末體。

外國有自己的曆史。從前中國和他們的交通不甚密切,所傳不免缺漏錯誤,此等在今日,不能不用他們自己的記載來補正,無待於言。亦有並無曆史,即靠中國曆史中的資料以構成他們的曆史的,其中又有兩種:一種是他們全無正式史籍的,如北族的大多數和南洋諸國是;另一種是雖有而不足信,反不如中國所存的材料的,如朝鮮、日本、越南的古史是。此一部分中國曆史實為世界之瑰寶,其材料雖舊,而研究的方法則新——不用新方法,簡直可以全無所得。這方麵現代人的著作,也不可以不讀,此等著作以外國人的為多,這是因為設備和輔助的科學,外國的研究家所掌握的較為完全之故。近多有譯本,其目不能備舉,可自求而讀之。

關於學術史。昔時專著頗乏,可以學案補之。宋、元、明學案,大略完備。如尚嫌零碎沉悶,拙撰《理學綱要》亦可備一覽。清代則有江藩《漢學師承記》和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玄學史無佳者,近人所撰哲學史於此都嫌其略。經學史則皮錫瑞《經學曆史》頗為簡要。佛學另係專門,如以史學眼光讀之,則歐陽瀚存所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呂澄《印度佛教史略》《西藏佛學原論》,似可依次一覽。先秦學術,近人著作甚多,但隻可供參證,其要還在自讀原書。

3.3研究方法要現代化

關於第三個問題,讀史的方法,亦宜參考現代人的著述。現代史學的意義,既和前代不同,研究的方法當然隨之而異。生於現代,還抱著從前的舊見解,就真是開倒車了。論現代史學和史學研究法的書,亦以商務所出為最多,其中強半是譯本;自著的亦多係介紹外人之說。惟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及《補編》係自出心裁之作,對於史學的意義,自不如外國史學家得科學的輔助者之晶瑩,而論具體的方法則較為親切。商務所出論史學及曆史研究法之書,大致都可看得,不再列舉其名,其中《曆史教學法》一種(美國約翰生·亨利著,何炳鬆譯),雖編入現代教學名著中,卻於初學曆史之人很有裨益,因其言之甚為詳明,所以特為介紹。中國論史學的學問,當推劉知幾的《史通》、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前書大體承認昔人作史之體裁,但於其不精密處加以矯正,讀此對於昔人評論史裁之言,可以易於了解,且可知自唐以前史學的大概情形及唐代史學家的意見。章氏書則根本懷疑昔人的史裁,想要另行創造,其思想頗與現在的新史學接近。其思力之沉鷙,實在很可欽佩。這是中國史學史上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關於此兩部書,我很想用現代史學的眼光加以批評比較,再追溯到作者的時代,而解釋其思想之所由來。前者已成,名《史通評》,現由商務印行。後者尚未著手,然亦很想在最近把它完成。

研究的方法必須試行之後,方能真知。抽象的理論,言者雖屬諄諄,聽者終屬隔膜,無已,則看前人所製成的作品,反而覺得親切。昔人詩:“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又有替他下轉語的說:“金針線跡分明在,但把鴛鴦仔細看。”這兩句詩也真覺親切而有味。此項作品,我以為最好的有兩部:(1)顧亭林(炎武)的《日知錄》卷八之十三。(2)趙甌北(翼)之《廿二史劄記》。前者貫串群書,並及於身所經驗的事實。後者專就正史之中提要鉤玄組織之,以發明湮晦的事實的真相,都為現在治史學的好模範。

於此還有一言。目錄之書,舊時亦隸史部。此類之書,似乎除專治目錄學者外,隻備檢查,無從閱讀。尤其是初學之人無從閱讀。但是舊時讀書有一種教法,學童在讀書之初,先令其將《四庫書目提要》閱讀一過,使其於學術全體作一鳥瞰,此項功夫我小時尚做過,但集部未能看完。自信不為無益。《四庫書目提要》固然不足盡今日之學術,但於舊學的大概究尚能得十之八九,而此書亦並不難讀,如能泛覽一過,亦很有益的。

以上所論,都係極淺近之語,真所謂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在方家看來,自然不值一笑,然而我以為指示初學的人,不患其淺,但患其陋耳,若因其言之淺,恐人笑其陋而不敢說,則未免拘於門麵矣。我的立說雖淺,自信初學的人,或可具體應用。大抵淺而不陋之言,雖淺亦非略有工夫不能道,若乃實無功夫,卻要自顧門麵,抄了一大篇書目,說了許多不著邊際的話,看似殫見洽聞,門徑高雅,而實則令人無從下手,此等習氣則吾知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