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樣讀中國曆史 1.讀史與今日之需

幼時讀康南海的《桂學答問》,就見他勸人閱讀全部正史。去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學教職員聯合會演講,又有這樣的話:“文化二字,涵義至廣,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方今國步艱難,欲求文化複興,非從切實方麵言之,何能有所成功?曆史譬如一國之賬籍,為國民者豈可不一披自國之賬籍乎?以中國幅員之大,曆年之久,不讀史書及諸地方誌,何能知其梗概?史書文義平易,兩三點鍾之功,足閱兩卷有餘,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讀兩卷,一日不脫,四年可了,有誌之士,正須以此自勉。”

誠然,中國的正史材料是很豐富的,果能知其梗概,其識見自與常人有異,然康、章二氏之言,究係為舊學略有根底者言之。若其不然,則:

(1)正史除誌以外,紀傳均以人為單位,此法係沿襲《史記》。此體創自《史記》,實不能為太史公咎,因其時本紀、世家、列傳材料各有來路,不能合並,且本紀、世家與列傳實亦不甚重複。而後世史事的範圍擴大了,一件較大的事,總要牽涉許多人,一事分屬諸篇,即已知大要的人,尚甚難於貫穿,何況初學?

(2)即以誌論,典章製度,前後相因,正史斷代為書,不能窮其因果,即覺難於了解。況且正史又不都有誌,那麽一種製度,從中間截去一節,更覺難於了解了。所以昔人入手,並不就讀正史。關於曆代大事,大抵是讀編年史的,亦或讀紀事本末。至於典章製度,則多讀《通考》及《通誌》之《二十略》,此法自較讀正史為切要。

(3)惟現在讀史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了。前人所視為重要的事,現在或覺其不甚重要,其所略而不及的事,或者反而渴望知道他。所以現在的需要和前人不同,不但是書的體裁,即編纂方法問題,實亦是書之內容,即其所記載的事實問題。

如此則但就舊日的書而權衡其輕重先後,實不足以應我們今日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