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這三個字還沒壓死你嗎?

//

誰都知道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

但媽媽也是個普通人。

媽媽是養育者,是原生家庭的核心。

可是媽媽從哪裏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來提供給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支持和關注的孩子?

如果我對自己好一點,我就不再是一個無私奉獻的母親?

這個問題,在你這裏,可有答案?

//

[1]

我們在談論心理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涉及原生家庭。

在我們談到原生家庭的時候,有一個詞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媽媽”。

我們越來越了解到原生家庭不隻是賦予一個人遺傳基因,更重要的是在養育的過程當中,在人生的最初幾年,它會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性格、思維方式還有一個人的認知圖式,甚至包括他的腦回路、腦神經係統。

“母親”這個詞何等重要。因為母親就是這個養育過程中最直接的供給者,也是原生家庭最核心的塑造者。

但往往就是因為這個詞如此重要,造成了很多母親的困擾,給她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

當大家有了一些心理學認知的時候,會開始發現——“想要做一個好母親”和“能不能做到一個好母親”,其實相隔著很遠的距離。

而對一個女性來說,不是對她說“我應該”或者“你應該”如此簡單的話語,就可以讓她成為一個好母親。

我們不能隻是要求一個女性必須去成為一個好媽媽,而是應該先弄清楚,一個女性,和一個能提供好的養育方式的好媽媽之間,隔著怎樣的“心理距離”。

我有不少的來訪者在這樣的問題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困擾。

一方麵因為她們自己的一些性格問題、內心的創傷,還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深深地意識到,自己並沒有一個非常好的原生家庭,並沒有得到非常好的養育。所以當她們自己成為母親的時候,就非常想不要再犯那樣的錯誤。

但實際上當她們成為母親的時候,當她們是一個或兩個孩子的媽媽時,她們又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完美。她們可能比自己的母親好一些,但是距離自己的預期卻非常遠。

不管怎麽努力,還是錯漏百出,問題層出不窮,很多時候她們都是在勉強往前走,但是越往前走越覺得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種負擔。

一方麵想成為“足夠好的媽媽”,一方麵又覺得給孩子的陪伴,對孩子所有的給予,都帶給自己一種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我遇到的不少來訪者和我身邊的不少女性一種共同的狀態。

[2]

無論是一個母親自己,還是作為母親的伴侶或家人,可能我們除了去要求一個媽媽做一個好媽媽的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是不是一個媽媽隻要想成為一個好媽媽,她就可以?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媽媽來說,她也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匱乏、不完美和不足夠。

你不是神,你也不可能一生孩子就給得出你自己從未好好得到過的東西,比如優質的陪伴、穩定的承托、足夠的耐心和高度的關注。

一個媽媽能夠建立以上這種認識,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接納,能夠接納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這件事,才能對孩子擁有接納功能。

接納的功能在媽媽養育孩子的功能當中,其實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母親在二十四小時陪伴著孩子,我們不能說她給予孩子的養育就是足夠好的。

這隻是旁觀者看到的,但不是孩子自身的體驗。

如果在二十四小時當中,母親總是人在心不在;母親非常的焦慮;母親隻想著把照顧孩子的事情趕緊做完,不要出錯;母親特別害怕孩子有任何的狀況,哭泣或者生病;母親如履薄冰……

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感受不到母親的接納,他隻會非常緊張,孩子被迫要做一個完美的孩子,去安撫母親的情緒,他感受不到母親的平靜,感受不到母親對他的承托。

一個焦慮的母親,她自己本身是匱乏的,她在焦慮的當下,沒有能力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即便她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

[3]

在這一段很長的開場白後,我想講一條我收到的讀者留言。

我想類似的故事會發生在很多的家庭裏。

留言的就是一個媽媽,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兩個孩子都非常黏她,也很頑皮。

她是一個全職主婦,在家裏帶孩子,她感覺非常的疲勞,力不從心,她的丈夫常常因為工作壓力很大,一回家就玩手機,或者在沙發上躺著,要不然就是因為工作,應酬到很晚才回來。

家裏人並不理解,這個媽媽為什麽疲勞?

媽媽曾經想過向自己的家人尋求幫助,比如丈夫,但是丈夫表示自己沒有時間,所以她讓自己的公公從老家過來幫帶孩子(她的婆婆在給她丈夫的妹妹帶孩子),結果她發現公公並沒有什麽帶孩子的經驗。

有一次公公在抽煙,一個沒注意,孩子就被燙到,受了一點小傷。

所以她也沒有辦法放心地把帶孩子這個事情托付給她的公公,她的先生也不能幫他分擔,她覺得越來越累,能夠給予孩子的能量也越來越少。

這個媽媽寫信給我,她說她很想有自己的時間,能夠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跟朋友去見見麵,或者一個人待著、出去運動、逛逛街,但是每一次她想要這樣做的時候,一方麵是家裏人不理解,丈夫會說:“你怎麽又出去了?”而她自己也會在內心非常自責,覺得如果她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放在家裏,讓丈夫或者公公很隨意地看一下,而自己出去玩,她就會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因為她覺得無論是她的先生,還是她的公公,或者請來的保姆,能夠給予孩子的都不如她。

“對孩子最好的不就是母親嗎?我在這個時候其實是責無旁貸的,應該一直陪著他們。可是同時我又覺得我很需要自己的時間,我覺得我這樣想又非常的自私,我不想一直陪著我的孩子,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恨他們!”

她精疲力竭,她非常矛盾。

我想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其實在愛自己和愛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存在矛盾的。

我覺得矛盾並不奇怪,不能因為“我想著出去玩,現在不想帶孩子”,我們就說一個媽媽是自私的、不愛孩子的媽媽,而是在“愛孩子”和“愛自己”這兩件事上,有的時候的確是有衝突的,需要取舍的。

從現實層麵來講,如果一個媽媽在下班之後擁有兩個小時自己的時間去做健身,或者去做美容,或者去散步,那麽她回到家的時間就會晚兩個小時。

這個時候孩子在家期盼著工作了一天的媽媽回來,但媽媽又晚了兩個小時回來,所以很簡單,當媽媽擁有了兩個小時的自我時間時,孩子得到的時間就會少兩個小時。

從現實層麵看,這個矛盾似乎是不可調和的。

循著這種思路,如果媽媽要愛自己,孩子得到的陪伴就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損失。

但是,這個僅僅是從時間量度上來看,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個母親的功能不僅僅是體現在陪伴孩子多長時間。

一個母親如果內心狀態不好,比如她焦慮或者抑鬱,她自己的能量很匱乏,這樣一個媽媽整天一直陪著孩子,孩子的世界就會變得陽光明媚嗎?不會的。

孩子也會被母親深度影響。

這不會是好的陪伴。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在生命的頭幾年,需要的是很多的關注、愛護和發自內心的接納與喜歡,再多也不嫌多。

這種充滿關注,時刻都有回應的穩定養育,給了初生生命最好的滋養,也奠定了一個個體早期安全感的基礎。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因為安全感缺失而倍感焦慮,因為價值感低而無法進入親密關係,都和最初時期得到的愛太少有關。

然而當一個孩子饑渴地尋找愛時,一個母親是否有完全滿足孩子的能力?還是說這完全隻是母親一個人必須要去解決的事情?這個媽媽在沒有其他人支持的情況下,她有足夠的能量給予這個孩子嗎?

這一係列問題的答案,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很多有童年創傷,自身也很匱乏,比較焦慮,追求完美,害怕自己不夠好的媽媽來說,她們給予的力量是很弱的。

不是她不想給。而是她給不出。

每一個媽媽在主觀上都想成為一個好媽媽,但是她給不出,或者她給得很勉強、很辛苦,沒有辦法長時間地、穩定地、足夠地給予。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對於被關注的需求是非常饑渴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年幼的動物在拚命吮吸奶水的情景,就是這樣的一種饑渴。

因為他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本能地就會去爭取非常多的能量。

當一個孩子發出自己的呼求時,他需要迅速得到別人的回應。

很多時候回應的人就是母親,但回應,同樣也是有能量才能給得出的。

如果一個媽媽很匱乏、很疲勞、很孤獨,她自己就常常陷在深深的黑暗裏,我們可想而知,她回應孩子的能量是多麽的弱。她不可能是真正充滿熱情的,甚至可能是不及時的,是不足夠的,如果沒有能量的補充,沒有別人(家人、伴侶、保姆等)的幫助,那麽媽媽這種持續的對孩子的給予,對她自己而言就是一種“隻出不進”的消耗。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狀態,需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媽媽是不是應該理所應當地被消耗。在很多人看來,就母親這個身份來說,即使為了孩子將自己消耗殆盡,似乎也是義不容辭的。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一直這樣去消耗一個母親的話,母親給予孩子的就不可能是非常好的養育。

這就好比你非要讓一口枯井不斷地出水,出來的水夠一個人喝嗎?夠他喝多久?

所以給我提問的媽媽,我覺得她提出了一個很多人想提的問題。

其實她想表達的是——“我需要有人可以幫我”。這是她生活中現實層麵的需求,她需要有人幫她一起陪伴孩子,幫她一起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更重要的,她想表達的是,她從自己的內心層麵發出的請求——她需要有一個人去理解她、看見她、關懷她,看見她的匱乏無力,看見她的勉力而為,然後能夠認同她,去稍微關懷一下她。

也許她的丈夫,不能每天在家幫她多帶一個小時孩子,這是件很現實的事情。

有一些人是因為工作,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自己的一些心理或者人格問題,沒有辦法進入到父親這種養育孩子的角色,沒有辦法真正和孩子待在一起,去回應一個孩子的需求。

但是作為一個丈夫,他至少可以給予妻子理解。你不一定是這個問題的解決者,但你要承認,你的妻子的確處在一個勉力而為的狀態。

如果有人能夠看見這個媽媽是如何的勉強,如果大家可以看到她的不完美、不足夠,不是因為她不想做一個好母親,而是因為她自身的有限,她得到的養育,她的世界裏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支持她成為一個不斷給予的媽媽。那麽這種“看見”,對媽媽來說,就是一種支持、一種給予、一種能量的提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於一個媽媽來說,做媽媽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當一個女人生育了子女時,養育子女就是她們的責任。

這是天然的。

但是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她能不能做好一個媽媽,卻不完全是她主觀想辦到就能辦到的事情。

我們要看到這個自我,這個個體,她的特異性,她的需求,她有沒有得到滋養?有沒有能量?

所以,這就是我想對向我提問的讀者,也是對其他母親說的,當你感到疲勞困難、難以為繼的時候,如果沒有別人來幫助你,那麽你需要去做一些疼愛自己、關注自己、安撫自己的事情,這是一種自己為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

隻有這樣你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滋養。

假如今天你晚回家兩個小時是為了讓自己喘一口氣,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那麽在接下來陪伴孩子的兩個小時當中,你會是一個快樂的、有能量的母親。

那麽,我覺得你愛自己的這兩個小時,和你愛孩子的兩個小時是不矛盾的。

很多不錯的媽媽,其實是被“好媽媽”三個字壓壞的。

你不接納自己的真實需求,又如何提供給孩子接納?

你愛自己更多,才能愛孩子更多。

我想,看到這裏一定會有人說,那我出去玩的這兩個小時,我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的這幾天,會不會給我的孩子帶來什麽創傷?會不會引起他的分離焦慮?會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我明明可以留下來陪他卻選擇了自己去逍遙快活。這難道不過分嗎?

孩子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個體,他也需要在母親的保護下去逐漸發展自己獨處的能力。

媽媽出去兩小時或者出去一天,並不是不再回來。

媽媽離開,媽媽又回來,就好像一個遊戲。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慢慢適應分離的過程,也是對於他安全感建立的一個確認。

他會知道媽媽的離開不是永遠的離開——當我不能夠完全把一個東西抓在手裏的時候,不意味著我就會永遠地失去它,不意味著這就是喪失。因為媽媽還在。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本來就無法給孩子提供一百分的完美養育,無論你怎麽做,可能都有一些欠缺。

當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你是真心地想和他在一起,想陪伴他,在這樣的時刻,你才能夠真的看見他,他才能真的感覺到他是被愛的。

多製造一些這樣的時刻,就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