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篇:性格命運之王倫

讀書人做事瞻前顧後,顧慮太多,所以常有“秀才造 反,十年不成”的說法。

對於極少數人來說,此論未必成立。如黃巢以落第秀 才起兵,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撼動大唐王朝 根基;洪秀全屢試不中創立拜上帝教,金田起義建都南京, 席卷清朝十八省。

很遺憾,王倫不屬於此列。他的結局多為咎由自取,是 性格缺陷造成的。南寨亭上的斑駁血跡,提醒管理者必須繞開的四大誤區。

一、目光短淺

作為山寨領導,王倫目光短淺。他缺乏施政綱領,沒有 政治目標。

此點不及晁天王,晁蓋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義”的 理念,做出“隻可善取金帛財物,切不可傷害客商性命”的 工作要求,大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勢頭。

更遠不及宋公明,宋江指出“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 方向,明確“常懷貞烈常忠義,不愛資財不擾民”的作風, 很有正規軍的風範。

王倫隻想立足山頭,過著吃火鍋的日子。他沒有對梁 山做戰略規劃,公司的經營模式是攔路打劫,缺乏持續發展的後勁。此時梁山同其他強盜沒有本質區別。其眼光隻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看新聞,不看微信,兩耳不聞山外事。

那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囉打家劫舍。多有做下彌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裏躲災避難,他都收留在彼。

外人眼中,梁山儼然是理想的避難場所。林衝殺官差, 選擇上梁山避難;三阮不得誌,內心向往梁山生活;晁蓋等 人東窗事發,大鬧一場,直奔梁山入夥。

王倫對外部卻缺乏了解,江湖風起雲湧,林衝殺死公 差,放火燒大軍草料場,何等動靜;毗鄰梁山的石碣村,晁 蓋等人劫取生辰綱,殺敗何濤五百官兵,何等轟動,他居然 均不知曉。

晁蓋把胸中之事,從頭至尾都告訴王倫等眾位。王倫聽 罷,駭然了半晌,心內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虛應答。 筵宴至晚席散。

市場競爭如此激烈,作為企業領導人,對外部環境的 巨變無從知曉,那麽談何應對?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 不殆。

王倫未能提早著手,製定規章製度,明確應急預案,所 以自己才身陷被動。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二、肚量狹窄

王倫的第二個問題在於肚量狹窄。婉拒林衝便是明證。

林衝雪夜上山,英雄何其落魄。梁山原有的幹部力量 很有限,杜遷、宋萬等人本領低微,戰力不強。作為梁山帶 頭人,首當要務是考慮企業如何發展壯大的問題。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提升武力是必由之路。

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戰鬥力毋庸置疑,正是梁山 急需的人才。作為領導,王倫應考慮如何使用好人才,而非 考慮如何去防範人才。他的錯誤在於私而忘公,未考慮梁 山大局,隻糾結於自身崗位。

(王倫)驀然尋思道:“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裏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我又沒十分本事,杜遷、宋萬武藝也隻平常。如今不爭添了這 個人,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若被他識破我們 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

王倫缺乏對林衝的了解,這位能力超群的教頭有強烈 的上下級意識,否則他也不會對高俅一忍再忍。王倫也少了 領導者的度量與格局,所以他再三設障,阻礙林衝的入職。 設投名狀為難林衝,在林衝與楊誌相鬥時,王倫又極熱烈地 邀請楊誌上山。

王倫的主動與興奮並不是對人才的喜愛,而是其內心 想讓楊誌與林衝作敵,左右製衡。自始至終都是立足“自己 位置”,可見王倫肚量之小。

王倫心裏想道:“若留林衝,實形容得我們不濟,不如我做個人情,並留了楊誌,與他作敵。”

作為山寨負責人,滿腦子小算盤,一肚子私貨,舍大 我,取小我。指望下屬蚌鷸相爭,漁翁得利,自然難以成 事。無怪乎王倫時期,梁山發展緩慢,一直是地方性的企 業,正歸咎於領導者的格局。

三、見識不明

王倫的第三個問題便是見識不明。

晁蓋一行七人投奔梁山,初始,王倫是興衝衝的,領著 一班頭領出關迎接,賓主溫文爾雅,禮節周到。等聽到七人 戰績,殺敗五百官兵,他內心又糾結了:“我怎麽辦?”

他居然又故技重施,準備拒絕晁蓋上山。但他忽略了 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力量對比。敵情不同,所用的方法也 應不同,十則圍之,倍則分之,不能用一招打遍天下。

此前林衝一人上山,梁山力量強於林衝,所謂孤掌難 鳴,可以采用店大欺客的模式,王倫怎麽決定,林衝隻能怎 麽接受。

此時晁蓋七人上山,文武兼備,攜大勝之勇。晁蓋方的 力量已強於梁山,何況原陣營中,林衝與自己未必同心。此 時就不能漫天出價,萬一談不攏,根本沒有後招。

隻見林衝雙眉剔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

及至林衝發難,方向逆轉。王倫若有見識,應立即調 整策略,采納合理化建議,留下晁蓋,來日方長。而他卻破 口大罵,結果激化矛盾,自身被殺。一手好牌,卻因見識不明,打得稀裏嘩啦。其實,王倫有三條路可選擇。

上策是信任。放寬心胸,信任晁蓋,委以重任。梁山力 量得以強化,以晁蓋忠厚、豁達的性格,不會做出有害組織 的事情。

中策是讓賢。學習朱武,讓賢退位,暫居次席。少華山 朱武讓位史進,桃花山周通讓位李忠,大家和睦相處,其樂 融融。

下策是防範。暫留晁蓋,預防為主,逐步分化。或分而 治之,七人本非鐵板一塊;或壯大自我,不斷引進新人才, 對抗晁蓋的力量。

四、決斷不果

王倫的第四個問題在於決斷不果。

林衝上山,王倫原本拒絕。麾下朱貴、杜遷、宋萬三人 苦苦規勸,甚至搬出投資方“柴大官人”的麵子。其實,縣 官不如現管,何況幹部聘任本是王頭領的職責,股東不宜過 多幹預。

若王倫能堅持己見,寸步不讓,根據“民主集中製”的 原則,他有否決權,這樣,林衝隻能下山。很遺憾,王倫的 決斷不堅定,鬆口提出遞交投名狀。最終,盡管王倫心裏不 情願,但他仍留下了林衝。

王倫自此方才肯教林衝坐第四位,朱貴坐第五位。

晁蓋上山,王倫又予以拒絕。不過,他還是拉不下臉 麵,做得拖泥帶水,優柔寡斷。先請晁蓋到水寨喝酒把盞, 然後贈銀上路。太在乎麵子,既要得實,又要得名,天下哪 有這般便宜事?

若他下定決心,一定趕走晁蓋,可以在酒宴之上多備 人手,仿效呂後擒韓信、朱棣殺謝貴……曆史上的橋段很 多。也可直接令杜遷、宋萬帶兵禮送晁蓋下山。

王倫是有決策,但不堅定,有想法,但不果斷,瞻前顧 後,所以錯失良機。頗似北宋朝廷,在與金國戰鬥時,或戰 或和,時戰時和,缺少自始至終的國策,最終被滅國。

他應向宋江學習決斷力。引進秦明,不管其妻離子散; 引盧俊義,何論其家破人亡。確定招安策略,不管魯智深、 武鬆等人如何反對,仍然決斷幹脆,雷厲風行。

關注結果,目標導向。一切經營管理工作都圍繞戰略 目的展開。無怪乎斯大林曾說:“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作 為讀書人,些許失誤隻是微不足道的缺點;作為領導者,就 成了足以致命的硬傷。

這是梁山的選擇。

更是曆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