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篇:進退得當公孫勝

公孫勝在梁山排名第四,位列統帥、副統帥之後,與 吳用並列為軍師。相對於吳軍師的親力親為、獻計獻策,公 孫先生做得輕鬆自在,悠然自得。其深得黃老真諦,諳衝虛 之道,是梁山常委中唯一的善終者。“從師學道,侍養老母, 以終天年”,謀身之術,堪稱無雙。

但剛出道的公孫勝亦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熱血青年。 登場首秀便是到東溪村,主動尋求晁蓋,共謀生辰綱。相較 阮氏三雄還需吳用登門造訪,他更有主觀能動性。出場奪 人眼球,類似《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未見其麵,先聞 其聲。

莊客去了沒半個時,隻聽得莊門外熱鬧。又見一個莊客飛也似的來報道:“那先生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晁蓋聽得,吃了一驚,慌忙起身道:“眾位弟兄少坐,晁蓋自去看一看。”便從後堂出來,到莊門前看時,隻見那個先生身長 八尺,道貌堂堂,生得古怪,正在莊門外綠槐樹下打那眾莊客。

出任高管後,公孫先生政治成熟,顯示出良好的領導素質。

一、善於避險: 避開黨爭,以退為進黑格爾曾說:中國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曆史的,它隻 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直譯就是“中國無曆史,隻有 重複”。雖有些偏頗,卻很深刻。了解曆史,才能把握規律, 更好地指導實踐。

公孫勝所處的時代,距離唐朝不久,轟轟烈烈的玄武 門之變餘腥未消。在那場政治奪權中,有人選擇了參與,如 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回報豐厚;有人選擇了中立,如李 靖、李勣等軍隊領導,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流血。侯君集誌高 才疏,想再次以兵變,終被處死。可見,黨爭有風險,參與需謹慎。

宋江上山伊始,第一時間向大家解說京師童謠,以說 明宋江造反的合理性,並立即回家接親上山,安心從事造反 事業。還道村中,又搞出“遇到九天玄女”劇本,宋江被稱 為“星主”。如果第一次童謠之說尚有攜大鬧江州餘威,自 我貼金之嫌,那麽第二次遇九天玄女之說足以鑿實其心計。 公孫勝看在眼中,頓時了然於胸:宋江不甘於做二把手,他是要和晁天王爭老大位置的。

作為梁山的兩大軍師,吳用與公孫勝均謀略過人,洞 察人心。在晁宋分歧並逐步鬥爭的過程中,吳用選擇積極參 與,支持宋江,此後的一係列活動均可看到二人的聯盟。公 孫勝選擇避身事外,內部爭鬥不參與,眼不見為淨。於是, 他找了一個由頭,探親省母,借機下山。

此論並非臆斷,理由很簡單。一是時機巧。公孫勝上山許久,為何此前不思憶老母,而是在宋江上山後,才有此思 議? 且恰恰在宋江自言遇九天玄女,奪位之心確鑿後的第 三天便提出? 二看行動力。公孫勝承諾三五月便返,然逾期 一年未歸,且親口承認恐梁山找尋,改名清道人。

(宋江接父上山) 第三日,又做筵席,慶賀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隻見公孫勝起身對眾頭領說道:“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隻是小道自從跟著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看視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公孫勝道:“重蒙列位頭領看待許久,小道豈敢失信!回家參過本師真人,安頓了老母,便回山寨。”

忽一日,宋江與晁蓋、吳學究並眾人閑話道:“我等弟兄眾位今日都共聚大義,隻有公孫一清不見回還。我想他回薊州探母參師,期約百日便回,今經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來?”

公孫勝道:“貧道幼年飄**江湖,多與好漢們相聚。自從梁山泊分別回鄉,非是昧心……恐怕有人尋來,故意改名清道人,隱藏在此。”

頗為有趣的是,宋父上山,梁山提及探母的兩人—— 公孫勝與李逵。一人智慧睿智,以探母為名,行避爭之實; 一人樸實爛漫,以接母為名,行人子之孝。

二、領會意圖: 不掌俗務,善於避嫌梁山高管團隊中,公孫勝很異類。其他人特色鮮明,或 武力超群,或聲名遠播,或業績突出。唯有公孫勝先生武力 平平,事跡平平,業績平平,很難找到他的具體功勞,給人以“事情不多,級別很高”的錯覺。事實上,曆數公孫勝的 戰績,確實少得可憐。

第一,參與智取生辰綱,這在宋江主政梁山後,難算業 績,反而多了些“晁蓋派”的印記。

第二,高唐州大破高廉妖法,算是一件功勞。

第三,芒碭山破了樊瑞妖法,收樊瑞做小弟。

公孫勝功勞之少,無法同林衝、花榮相較,甚至不及阮 氏三雄;收小弟之少,同宋江的鐵杆戴宗難以相比,甚至不 如李逵,猶有焦挺、鮑旭兩小弟。

其實,這正是公孫勝的高明之處。作為謀身高手,公孫 勝對宋江的意圖領會深刻。晁宋相爭時期,作為同晁蓋 七星聚義的骨幹,他雖沒有與宋聯盟,但也未同宋對抗,這 就是有保留的合作。晁蓋逝世後,公孫勝對宋江的支持則 是不遺餘力,毫無保留,與吳用、林衝共同力推宋江為梁山 之首。

眾頭領扶策宋江出來主事。吳用、公孫勝勸道:“哥哥 且省煩惱,生死人之分定,何故痛傷?且請理會大事。”

林衝與吳用、公孫勝並眾頭領商議立宋公明為梁山泊主,諸人拱聽號令。次日清晨,香花燈燭,林衝為首,與眾等請出宋公明在聚義廳上坐定。

當然,基於對宋江的了解,領導權欲極重,隻對自己小 圈子的人放心。公孫勝便默契配合,有權不用,要事不碰。 不輕易表態,領導畫圈我畫圈,高管團隊一片祥和。

他很體諒宋江,老大希望內部的聲音統一,便於對外 發揮合力,但內部的力量需要製衡,以確保老大位置穩定。 梁山的領導力量大體有四類:一曰業務高手。能力很強,善於開疆辟土,缺點是不容 易駕馭,如漢之韓信,梁山之武鬆、魯智深等人。

二曰軍師參謀。長於謀略,為領導出謀劃策,打理瑣碎 事務,如漢之張良、蕭何,梁山之吳用。

三曰統戰人員。名氣較大,權欲不重,便於號召更多人 聚集,如漢之彭越,梁山有盧俊義、柴進等人。

四曰打手仆人。除了領袖,誰都不認,誰都敢惹,級別 不是很高,但領袖信任。如漢之郅都,梁山有李逵、王英。

公孫勝的謀略雖可列軍師行列,然因未同宋江建立個人私交,且在宋江奪位過程中遠遠躲開,隻能作為統戰人員使用,如此,領導可放心,個人也自在,於是,公孫勝自覺退後。授天文時,上應“天閑星”,一個“閑”字 便道盡此中滋味。

三、力促登位: 意識形態,確定權威如果公孫先生僅僅這樣做,要在群星燦爛、群魔亂舞 的梁山集團,晉級高管之列,那是相當有難度的,就連他自 己也不會相信。但是,他操辦梁山“受命於天”的法事後, 其功勞之高、地位之穩,隱然已有“國師”之威,他人無可撼動。

(宋公明) 遂對眾弟兄道:“今者一百八人聚會,端的古往今來,實為罕有。從前兵刃到處,殺害生靈,無可禳謝。我心中欲建一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未知眾兄弟意下若何?”眾頭領都稱道:“此是善果好事,哥哥主見不差。”吳用便道:“先請公孫勝一清主行醮事。”

是夜三更時候,隻聽得天上一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 西北乾方天門上。眾人看時,直豎金盤,兩頭尖,中間闊,又喚作天門開,又喚作天眼開。裏麵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繚繞,從中間卷出一塊火來,如栲栳之形,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火繞壇滾了一遭,竟鑽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時天眼已合,眾道士下壇來。宋江隨即叫人將鐵鍬鋤頭掘開泥土,根尋火塊。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淺,隻見一個石碣,正麵兩側,各有天書文字。

方才取過石碣看時,上麵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眾道士內有一人姓何,法諱玄通,對宋江說道:“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麵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貧道善能辨認,譯將出來,便知端的。”

這個場麵很熟悉吧? 曆史上但凡皇上登基,便有此類 演出。形式很重要,體現的是天意,讓擁護者更擁護,反對 者不反對,實現政權的穩固。

這份擁戴之功,曆朝曆代皆為首功,封賞之厚常人難 及。前有裴寂進言李淵登基,被拜尚書右仆射,高祖臨朝邀 其同坐,言聽計從,直呼裴監;再有趙普,陳橋兵變,協助 削奪藩鎮,杯酒釋兵權,賜諡“忠獻”,配饗太祖廟;後有道 衍力主朱棣起兵,促成帝業,被封太子少師,複姓為姚,賜 名廣孝,稱為少師,不呼其名。

宋、吳二人本為一體,借吳用之口“請公孫勝主行醮 事”,其實皆宋江之意也。以宋江的強權風格,若吳軍師事 前未請示,此等大事豈敢自作主張,張口便來。那麽,為何 一定是公孫勝?

道理很簡單。一是很靠譜。在晁蓋死後,公孫勝對宋江的支持力度極大,作為主要領導,旗幟鮮明地擁護宋江登 位,值得信任。二是名氣大。公孫勝在江湖上名頭很響,人 稱“入雲龍”。其師羅真人法術通天,能呼喚天神、知卜未 來,更是天下第一。名師高徒,界內權威,人皆信服。三是 有法術。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授天文的活動,要做得出彩,天上地下互動,開天眼、入地下,除公孫勝外,梁山再無他人。四是有團隊。作為道家領域的大師,這場活動不能一人包辦,還要有梁山之外的第三方來參與,這樣才能顯得公開公正,更有說服力。事實上,正是外來的何道人出麵解說碑文。

以上因素決定了公孫勝是不二人選。有謀略的吳用輸 在宋派烙印、法術外行,懂法術的樊瑞輸在資曆尚淺、名望 不高,兩人都不妥當。公孫勝也憑此擁戴之功,穩居高管 行列。

四、急流勇退: 審時度勢,明哲保身論排兵布陣、獻計獻策,吳用為佳;論審時度勢、把 握大勢,公孫勝更勝一籌。梁山被招安後,朝廷先將其派到 戰場第一線,同遼國爭鋒。此役為禦外敵,士氣高漲,大獲 全勝。

作為降兵降將,朝廷內心對梁山極不放心。戰事一消, 梁山便被派去剿滅田虎。田虎是與宋江齊名的四大寇。當年 柴進入禁院時,進入趙官家的書房。轉過屏風後麵,但見素白屏風上禦書四大寇之姓名,寫著道: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梁山沒被招安前,大家彼此為盜,聚集山林。如今,用昔日之盜攻打今日之盜。田虎被剿,宋江又踏上征途,受命鎮壓王慶。

公孫勝先生目光如炬,立即便知朝廷的險惡用心。如 果說,攻打遼國、保家衛國尚算大義,那麽之後被安排國內 剿匪則置梁山於尷尬之地。今日之賊寇豈非昨日之梁山?何 談義舉?卞莊刺虎之意昭然可見。

從朝廷安排的路線來看,先是塞北遼國,再是河北田 虎,再是淮西王慶,從北往南,接下來,必然是江南方臘。 既然如此,不如歸去。

(公孫勝) 便稟宋江道:“向日本師羅真人囑咐小道,令 送兄長還京之後,便回山中。今日兄長功成名遂,貧道就今 拜別仁兄,辭別眾位,便歸山中,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 終天年。”……宋江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設一筵宴,令眾弟兄相別,筵上舉杯,眾皆歎息,人人灑淚,各以金帛相贈。

公孫勝離開數日,宋江及諸將便踏上征討方臘之路, 自此,將星隕落,人才凋零,魯達坐化、武鬆出家、李俊海 外、燕青天涯,回京時僅餘二十七員正偏將。朝廷的用意也 全部實現,三寇被平,梁山變弱。最終,宋江被鴆、吳用自 殺,一時風光的梁山灰飛煙滅。

結局方知公孫先生之才:懂大勢所向,知急流勇退。

取生辰綱時,知尋晁蓋;宋江上山,知兩虎相爭,下山 避之;晁蓋既歿,知擁宋江;一百零八將聚齊,知梁山之盛, 操辦大典;滅田虎、平王慶,知朝廷用意,功成身退。

有此智慧,實在不凡! 以此觀之,兩大軍師者,吳用 未必無用,公孫果然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