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令人頭痛的爛攤子

都說普京從葉利欽的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那麽,這個“爛攤子”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在普京繼任總統後,除了要麵對民族問題之外,讓他頭痛的還有國內的經濟問題和腐敗問題。

雖說當時俄羅斯的市場經濟體製的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但社會生產力卻沒有得到充足的發展,整個俄羅斯長期處在經濟危機、財政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的交替狀態,國家的經濟隨時麵臨著崩潰的可能。最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國家的綜合實力削弱

當時俄羅斯的經濟之所以會出現落後局麵,主要還是建國之初埋下的隱患。1992年,俄羅斯獨立之後所製定出來的改革方針和相關政策總體上又是失誤的,由於對當時的時局把握不充分,才導致了經濟危機的進一步加深。眾所周知,蘇聯解體之前,主要以農業和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而到了俄羅斯時期,他們沒有很好地將這兩個部門的經濟支撐起來,致使一係列數據明顯下降,這些數據直觀地看起來就足夠驚心動魄了:從1992年到2000年的八年時間,俄羅斯的工業生產能力在大幅下降,降幅累計達到了46%,而農業生產水平的下降幅度也在40%之間。農業和工業的生產總值下降,直接加劇了俄羅斯經濟危機的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時期。生產的長時間下降,自然會導致綜合國力的衰弱,而物質基礎的落後,便成為了俄羅斯經濟複蘇和繼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2)負債累累

由於經濟的長期衰弱,俄羅斯國家的預算收入也一再疲軟下滑,預算支出在難以完成比例壓縮的情況下,國家預算年年出現赤字。預算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7%。長期的預算赤字,讓俄羅斯政府負債累累。國債的龐大數額,再加上喪失償還債務的能力,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市場麵臨著極大危機。雖然政府著手幹預,但也沒能從根本上遏製住金融危機的步伐。於是,為了國家的生存,俄羅斯隻能通過借外債暫時緩解國內的境況。

(3)嚴重的通脹壓力

通貨膨脹一直是困擾俄羅斯的經濟難題之一。1992年,俄羅斯的通脹率達到了2500%。雖然後來出現了一些下降趨勢,但是總體水平依然很高。一直到1997年才降至11%。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之後,通脹率再一次上升,達到了84.4%;一年後回落到了36.5%。最終,俄羅斯的消費品價格從1992年到1999年共計上漲了6168倍。

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俄羅斯的貨幣必然麵臨貶值的境地。1992年7月,俄羅斯開始實行經常項目下的盧布可兌換政策。由於通貨膨脹、外匯枯竭、經濟衰退等原因,盧布的匯率一直下跌,與此相對,俄羅斯民眾的生活也陷入了糟糕狀態。在普京上台之前,俄羅斯每月的人均收入僅有30美元,按照現在的比價,一天隻有26盧布,折合人民幣9元。而有些人,甚至連26盧布的收入都沒有,僅僅是10~15盧布,靠這些錢生活的確很艱難。

在當時,雖然俄羅斯的燃料、國防等重工業十分發達,但是涉及到人民生活的輕工業卻顯得那麽微不足道。俄羅斯生產效益最好的部門就是運輸業、石油加工業以及采掘業,這些行業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1%,為國家提供了6%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22%的國家預算收入和16%的出口產品。但這些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也僅僅相當於美國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公司的55%。

(4)極其困難的經濟結構改造

眾所周知,經濟體製的完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甚至整整一代人都要為之辛苦地付出。而經濟結構的改造,所麵臨的困難就更可想而知了。

俄羅斯從蘇聯手裏繼承來的經濟結構是一個畸形的、不完整的經濟結構。蘇聯解體以來,由於在多方因素的條件製約之下,俄羅斯的經濟結構模式呈現出“二元”的發展方向,即結構的某些方麵在改善的過程中,另一方麵可能會立即陷入更為糟糕的狀態。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嚴重失衡,原料性的工業偏重,高新技術產能落後。

(5)體製轉軌還沒有徹底地完成

當時,俄羅斯經濟正在轉軌的階段,也就是說蘇聯計劃經濟的陳規陋習還沒有完全地破除,而新的市場經濟體製還沒能完全地確立。

俄羅斯在經過8年的經濟轉軌之後,市場經濟體製的框架才得以確立下來。但是,這種新型的經濟體製並不意味著是純粹意義上的現代文明的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資本的原始積累之上,瘋狂野蠻的市場經濟。這種經濟體製並不完善,在這種不成熟的體製之下,俄羅斯的市場上存在著很多問題。

從微觀層麵分析俄羅斯的經濟體製,政府隻不過是在小私有化方麵做出了些許的成效,而在大私有化方麵還是很不成功的。

經濟上存在的這些問題,讓普京很是頭疼。因為,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政府稍有不慎,哪怕是出現半點紕漏,就很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從而導致國家經濟的崩潰。

普京對本國複雜的經濟形勢有著充分的認識,在《世紀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普京深刻地論述了經濟治國的策略以及長遠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是對於如何解決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普京本人卻隻字未提。因為,隻要稍微懂得經濟方麵知識的人都會明白,就當時俄羅斯的經濟狀況而言,根本想不出完美的經濟治理方案。因此,很多人不敢輕易觸碰這根神經,隻要有人稍加嚐試,指責和批評就會鋪天蓋地而來。

當時的俄羅斯官場腐敗盛行,這種腐敗的風氣正與市場經濟同步發展。可以說,腐敗的現象存在於俄羅斯的各個部門,滲透於經濟、文化、政治諸多領域。

俄羅斯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可以說是一刀切的過程,速度之快讓人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正是因為在改革初期,人們沒有相關的經驗,一些腐敗分子就借機鑽了空子。之前,很多的壟斷單位,或者是有活力、有前途的經濟部門或者是事業單位,突然間就變成了總公司或者是公司,而有些人從原來的部長、局長一下子變成了董事長、總經理、經理,這些單位或個人,就這樣借著國有資產賺取了高額利潤。為確保自己的財富和地位,成為了國家的蛀蟲,大肆搜刮國有財產,中飽私囊。

私有化轉變一下子成了權勢階層壟斷國有資產的最好時機。這時的廠長、經理們抓準了時機,低價從職工的手裏買進股票。按照證券私有化時的規定,廠長還可以獲得額外的5%的本企業股票。廠長都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局長、部長們呢?最讓人瞠目結舌的就是石油天然氣部門,那裏的最高領導居然靠企業“自願”送股票,私下裏聚攏了高達十幾個億的財富。更可恥的是那些金融工業集團,與政府高官相互勾結,通過壓低招標和拍賣的價格來掠奪國家資產。

在俄羅斯私有化的過程中,隻要是在權力機關,有多大權就有多少錢。銀行、海關、稅務、工商管理、公交、市政、司法、基建等部門,“給錢就通過,無錢就刁難”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這種散發著腐臭的現象,隨處可見。

中下層的腐敗程度都已經到達了如此地步,那麽政府高層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可以說,其嚴重程度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從1997年10月到2000年3月,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裏,俄羅斯至少有42億至100億美元的黑錢被“清洗”。這些資金,假如沒有高層人士的運作,是不會那麽容易“變了顏色”的,這些錢都是通過紐約銀行的賬戶進入銀行的,而且大部分款項所使用的名字都是貝內環球公司。通過資料可以得知,這個公司主要是由黑手黨領導人謝苗·莫吉列維奇控製的,而賬戶上的錢則是通過銀行的一位經理娜塔莎·卡加洛夫斯基手下的一個部門處理的。她的丈夫康斯坦丁·卡加洛夫斯基是一位資深的經濟改革者,而且還擔任著俄羅斯常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

20世紀最後一年,也就是1999年,俄羅斯發生了一樁駭人聽聞的“洗錢案”,不僅涉及金額巨大,而且這次“洗錢案”牽扯到了許多國家高級官員以及大公司和大銀行的高層人士,此案件一經曝光,震驚了世界。美國得到這一消息之後,立即組織司法部門和財政部門對此案件進行立案偵查,最終確認,確實有數百億美元已經通過紐約銀行的賬戶成功“洗錢”。

“洗錢”是通過一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依托一些公司轉手辦理,如果想要追根溯源的話,甚至可以追溯到俄羅斯領導的最上層。

俄羅斯政府第一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丘拜斯等5名政府高官,他們一直以推行私有化而名聲在外,其中有三人先後擔任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主席,而丘拜斯本人,則被稱為“私有化之父”。在這期間,他被外界爆出了“高稿酬”的醜聞。

他們5個人一起寫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俄羅斯私有化史》。此書所賺取的稿費高達45萬美元,平分後每人9萬美元。該書的印張有9個,每行字的價值達到了72美元,它的價值甚至超過了諾貝爾獎金。這時,有人不禁要問,為何出版者要付出如此高的稿酬呢?原來,這本書的背後隱藏著一筆國有企業股份拍賣的暗地交易。俄羅斯國有電信公司、諾麗裏斯克鎳業公司在拍賣自己的股份時,奧涅克西姆銀行會在這個過程中參加競拍,而該銀行的行長,與丘拜斯的關係很密切。於是,通過抬高稿酬的辦法,一舉贏得了上述兩個公司的股份拍賣。這一醜聞一經披露,全國民眾一片嘩然。

可以說,俄羅斯的腐敗風氣簡直是愈演愈烈,初任總統的普京究竟有沒有能力刹住這種歪風邪氣呢?恐怕在當時的俄羅斯,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對這個問題做出一個確切的回答。

但是,就有一個人相信,俄羅斯的這種歪風邪氣即將被刹住,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普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