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應對西方國家的詰難

可以說,普京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之後,從葉利欽手中接過來的擔子是非常沉重的,這個昔日的超級大國,現在正麵臨著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局麵。此時的普京,眼前沒有任何的“業績”,全是一些不勝枚舉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讓普京成為了一個事不避難的英雄領袖人物,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的確是一個很有建樹的領導人。

自從俄羅斯軍方對車臣發動軍事行動的那一刻起,西方國家就對俄羅斯政府施行了各種壓力。這些人似乎對車臣非法武裝擾亂百姓生活、襲擊俄羅斯軍警、製造綁架事件、亂投炸彈等現象並不感興趣,而是一味地指責俄羅斯軍方“濫殺無辜”、“踐踏人權”、實行“種族清洗”。西方的一些媒體,在報告車臣的相關新聞時,很少稱他們為“匪徒”、“恐怖分子”、“非法武裝”等字眼,而是用一些“戰鬥隊員”、“起義者”等名號混淆視聽。

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時,俄羅斯軍方在戰場上勢如破竹,頻頻告捷,而一些西方國家就開始大肆渲染車臣戰爭的慘狀,並不斷對俄羅斯攻打車臣的行動進行責難。他們公布的消息稱,俄軍的強烈轟炸已經造成了車臣民眾的大批傷亡,並且引發了“難民潮”,車臣境內哀鴻遍野,甚至出現了“人道主義災難”。看見西方媒體如此偏頗的報道,車臣恐怖分子也借機而上,大造輿論,他們態度十分明確,就是企圖將高加索問題實現國際化。西方國家的一些領導人,接二連三地發表一些講話,態度強硬地要求俄羅斯軍方停止對車臣戰爭的“種族清洗”,並呼籲俄羅斯政府與車臣非法武裝分子重啟談判事宜。

2000年,法國就曾因俄羅斯與車臣的新聞自由問題與俄羅斯吵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可以說是爭執不休,一直到該年8月普京在日本的衝繩會見了法國總統希拉克,兩國的關係才開始逐漸改善。但是,2002年普京在出訪法國的記者招待會上,希拉克再一次將車臣問題拿到了方桌之上。希拉克表示,雖然車臣組織與拉登的基地組織存在著某種的聯係,但是絕不能將車臣問題歸結為恐怖主義。

麵對希拉克的無禮,普京反而表現得很紳士,他優雅地對希拉克說道:“每當我們說到阿富汗時,都會承認有一個犯罪組織在那裏活動,塔利班犯罪的製度很好地支持了它。而那些塔利班的代表也曾在車臣地區進行過活動,車臣的犯罪製度也同樣支持了他們。那麽,這個犯罪製度與塔利班組織有什麽區別?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如果非要進行區分的話,也隻能說現在的這個製度更加血腥暴力罷了!因此,我們有十足的理由同這些人鬥爭。”

普京還表示,俄羅斯政府並不是不希望同車臣非法武裝分子進行談判,隻是這些武裝人員拒絕繳械投降,在這種情況下,和談的渠道就被堵死了。普京也表示,雖然雙方持續了兩年半的戰爭,但彼此坐下來進行對話的時間僅僅有兩個小時。也許這並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最主要的是,車臣的那些分裂分子到底有沒有誠意與俄羅斯政府進行麵對麵的和談。

2001年9月7日,普京針對車臣問題向外界發表了態度明確的講話,他表示隻要車臣分子承認俄羅斯聯邦的憲法、遵守聯邦的相應法規、無條件交出武器,並且交出所有“有血債”的匪徒,俄羅斯政府就同意與車臣武裝人員進行談判,但限定的時間隻能在三個月之內,過了這個期限,一切和談都將沒有意義。

9月21日,普京接受了德國記者專訪,在談話時,普京表示:“實在是不應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莫斯科炸毀大樓的人都是一些爭取自由的戰士,而在其他國家,一旦出現搞這種活動的人就是恐怖分子,其實他們都應該是犯罪分子才對!”

也許,美國政府終於是被感動了,或者是進入2002年之後,隨著反恐的進一步加強,以及倒“薩”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方麵終於破天荒地承認車臣武裝分子為恐怖分子了!隨後,很多西方國家也尾隨在美國的後麵,對俄羅斯政府,特別是對普京鎮壓車臣的行動給予了充分肯定。

10月23日,莫斯科人質事件發生之後,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一些首腦紛紛致電給俄羅斯政府,對這一事件表示了強烈的譴責。隨後的10月30日,丹麥政府迫於俄羅斯政府的強大壓力,正式拘捕了正在哥本哈根出席“世界車臣大會”的艾哈邁德·紮卡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