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骨鯁在喉”的痛楚

普京在總統葉利欽的支持下,登上了俄羅斯的政治舞台。在成為國家總理之後,普京就收到了一件非同尋常的“禮物”。

上世紀末的俄羅斯,政局動**,人心不穩,許多事情如同狂風驟雨一般,變化莫測。蘇聯解體之後,普京成為了這項遺產的最大繼承者,同時他還繼承了令人痛楚的“民族矛盾問題”,尤以“車臣問題”最為迫切。車臣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多年來,克裏姆林宮一直對車臣的民族分裂主義問題頭痛不已。

俄羅斯南部的北高加索山脈東部就是車臣共和國的所在地,所占麵積有1.7萬平方公裏,邊界線總長650公裏。車臣共和國的南部主要是高山地帶,與格魯吉亞交界,其餘部分分別與印古什、北奧塞梯、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和達吉斯坦接壤。

有關車臣人最早的曆史記錄是在公元7世紀以前。所謂“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因阿爾貢河邊的村莊“大車臣”而得名,以後逐漸發展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本民族的人自稱是“納赫喬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在13世紀,車臣人長期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慘遭中亞帖木兒帝國的**,一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之後,車臣人才從高原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播到車臣。到了17至18世紀,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開始爭奪車臣,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裏,車臣一直處在殘酷的血腥殺戮社會環境裏。可以說,長久的戰爭培養了車臣人尚武、善戰、好鬥的性情。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交鋒戰鬥之後,沙俄於1895年將車臣並入了自己的帝國版圖。十月革命爆發,安東尼·鄧尼金所率領的白俄軍隊在伏爾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與紅軍展開了激戰,車臣人對白俄軍隊的入侵展開了激烈的反抗。後來,此地被莫斯科列為蘇維埃山地共和國。1922年改稱車臣自治州。20年代末30年代初,蘇聯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因為當時的貧苦農民是養不起馬的,所以由俄羅斯工人組成的工作隊就把擁有馬匹的車臣人劃分為“富農成分”,不僅要沒收他們的馬匹,還要將馬殺掉。對於車臣的牧民來說,馬和槍是男人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寶馬良駒,不如在沙場上持槍戰死。於是,在車臣人中間,逐漸出現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統治的現象。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麵的鄰居印古什合並為一家,並於1936年12月更名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寡廉鮮恥的德軍為了實現民族擴張的目的,充分利用車臣的民族情緒,並許諾給予這一地區高度的自治權力,進而得到了一些車臣部落的支持,並且成立了所謂的“高加索兄弟特別黨”。後來,蘇聯政府以車臣和德國相互勾結,通敵叛國的罪名將387萬的車臣人和91萬的印古什人裝在悶罐火車上,強行押送到了哈薩克斯坦。

正是這種曆史及現實原因,車臣問題成為了困擾俄羅斯的首要民族問題。1991年9月,焦哈爾·杜達耶夫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紅色政權。10月,車臣就舉行了共和國的議會選舉和總統選舉,杜達耶夫成為了總統。11月,也就是蘇聯解體前期,杜達耶夫頒布法令,決定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以飛快的速度成立起了車臣國民衛隊。自此,車臣既不理會1992年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羅斯議會選舉,完全與俄羅斯脫離了關係。

在此之後,俄羅斯視車臣為分裂主義勢力,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994年12月,俄羅斯政府出動了6萬人的軍隊,對車臣的非法武裝進行了嚴酷打壓,車臣反動勢力與俄羅斯當局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較量。

1995年1月1日,俄羅斯軍隊兵分三路準備攻打格羅茲尼。最初投入了士兵3.8萬人、坦克230輛、步兵戰車454輛,火炮、迫擊炮各388門,可以說俄羅斯這次出軍除了核武器之外,動用了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裝備。

車臣人也對這場戰爭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通過山地戰、遊擊戰和街道巷戰對俄羅斯軍隊進行了非常有效的抵抗。此時的俄羅斯軍官,正抱著超級大國的心態做著美夢,對殲滅車臣的非法武裝懷著十足的信心。俄羅斯國防部長帕維爾·格拉喬夫也曾當眾宣布:“俄羅斯軍隊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拿下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然而,過程遠遠不像格拉喬夫想象的那麽簡單,在格羅茲尼市堅守的那些車臣非法武裝們,戰術凶狠,抵抗頑強,俄羅斯軍隊久攻不下。俄軍有數百人遭受俘虜,上千人陣亡,格拉喬夫的“速勝論”也淪為了人們的笑柄。

1995年3月初,俄羅斯軍隊集結重兵再一次攻打格羅茲尼。經過6天6夜的激烈戰爭,俄羅斯內務部隊的600多人才攻下了車臣非法武裝在格羅茲尼的最後一個據點——切爾諾列契耶並控製了城內的整個局勢,而俄軍主力則繼續攻打格羅茲尼的外圍。

6月14日,車臣非法武裝戰地的指揮官沙米利·巴薩耶夫帶著手下100多人秘密闖入了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布傑諾夫斯克,並扣押了1000多名人質。巴薩耶夫要挾俄羅斯軍官,要求他們立即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盡快撤離車臣,否則這些人質將會全部被殺死。經過很長時間的談判,以葉利欽為首的聯邦政府首腦做出了極大讓步,迫不得已與車臣非法武裝分子達成了最終協議,基本上滿足了巴薩耶夫提出來的要求停止軍事行動,以此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隨即,巴薩耶夫帶領手下人員撤出了布傑諾夫斯克,1000多名人質毫發無傷。

這場戰爭,俄羅斯軍隊共有400多人陣亡、1.7萬人受傷、3000人因此下落不明。車臣方麵的傷亡也有10萬人之多,而且領導人杜達耶夫在俄軍的導彈襲擊中不幸喪生。可以說,雙方都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

1996年8月31日,俄羅斯聯邦政府同車臣非法武裝在俄達吉斯坦境內的哈薩維尤爾特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共同規定,將車臣的地位問題暫時擱置5年。曆時20個月的車臣戰爭終於以“哈薩維尤爾特和平協議”的簽署畫上了句號,俄羅斯留守於車臣的最後兩支聯邦部隊也於1997年之前全部撤離。

1997年1月,車臣共和國再次舉行總統選舉,阿斯蘭·馬斯哈多夫成功當選。同年5月,俄羅斯聯邦共和國與車臣共同簽署了《和平與相互關係原則條約》。但是,馬斯哈多夫依然堅持車臣為“獨立國家”的立場不變,不僅不認真履行和平協議上的相關內容,而且還加緊了分裂活動。他在暗地裏支持那些非法的武裝部隊不斷騷擾相鄰地區,在製造各種恐怖事件的同時,還極力爭取國外宗教勢力和極端分子插手介入,分裂活動愈發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