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藝複興時期對政府的構想

奧利弗·米切爾·溫特沃斯·斯普拉格[19]

少有以政治和社會為命題的書籍能在思想發展、公共事務管理以及政策決定方麵帶來深刻而持續的影響,像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那樣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他政治題材隻有在著書的當時具有強烈影響力,到了現在便隻剩下曆史學上的價值,例如馬丁·路德的《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和《論基督徒的自由》,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莫爾的《烏托邦》則不屬於這兩者,因為它們既無法促成偉大且富有成效的知識進步,也沒有成為促成國家立法或製定政策的有力因素。雖然這兩者在剛出版時都被賦予了巨大的期望,但與馬丁·路德的著作相比,他們在塑造時代觀點方麵還是成效甚微,到了現在便隻剩下作為當年思想代表的曆史意義了。當然,盡管馬基雅維利和莫爾的論點沒有實踐的機會,他們的著作卻向世人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發展追求。

馬基雅維利和莫爾的文藝複興思想

《君主論》和《烏托邦》都是寫於16世紀上半葉,正值文藝複興時期,人類在教育、藝術、道德等領域的活動和理想正被各種新思想衝刷。在那段時間裏,人類的精神從方方麵麵擺脫了中世紀傳統的束縛,政治和社會的發展也超越了宗教倫理的限製,取得了意料之外的革命性突破,於是便有了馬基雅維利、莫爾等政治作家筆下充滿文藝複興精神的傳世之作。

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主要討論政府機構和政策的作用,莫爾更多地關注“何為理想的政府和政策”這一問題。他們都承認,社會秩序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一直盡如人意,紀律和傳統都是以結果為導向進行改革和變化的。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的觀點,也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理念。從這個角度上說,現代曆史正是從文藝複興開始的。

實踐與想法的對照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當下,付諸實踐似乎是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烏托邦》一書關於“理想國”的觀點,使“烏托邦”成為了一個用來表示不切實際、虛妄無邊之事的形容詞,而《君主論》也讓馬基雅維利提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成為了權術和謀略的代名詞。在把一個觀點付諸實踐前,我們必須先充分考慮到所有重要的現狀和因素,並努力使與此觀點相呼應的行為能順利地在社會中實施。馬基雅維利的思考方法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卻因為低估了人性的本質,使他的假設從根本上便已崩塌,更不用說那些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分析了。

馬基雅維利的思想樊籠

馬基雅維利的分析,即使在那些他認為重要的領域裏也略顯不足。《君主論》完成的一個多世紀之前,意大利已分裂成若幹個實權國家,其中大部分國家國內形勢動**,就跟如今很多中美洲國家一樣。意大利的統治者們為了攘外安內,可謂疲於奔命。於是馬基雅維利利用舉例對照的分析方法,闡述了在政府當局不穩定時期可以采取的能確保和維持寡頭統治的手段。隻是很少人會相信他那一套,因為那不適用於當時在阿爾卑斯山北部蓬勃發展且已經大權在握的統治王朝。更為重要的是,馬基雅維利的分析在解決現代政治問題上沒有實質貢獻,也許在他的描述中,對一些政治權力鬥爭及官民對立進行了類比,但縱觀《君主論》,我們卻找不到能在民主社會裏清除此類弊病的靈丹妙藥。

相對而言,馬基雅維利的分析更適用於當時甚至現代的國際政治領域。因為在國與國的外交中,道德約束相對薄弱,需要爾虞我詐、角逐較量的場合也會更多。

我們必須承認,馬基雅維利《君主論》的發表,確實給政治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隻是曆代政治題材作家都鮮有引用和提及。他們過多地把關注點投射到神權、人權和自然法理的爭論中,而回避了更多民眾想了解的政府及社會現實。在19世紀,各行各業都依靠知識的進步采取了更先進、更精確的分析方法,但這些改革和變化卻難以歸功於馬基雅維利的努力。

烏托邦的批判作用

除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外,莫爾的“烏托邦”也從當時的實際出發,構思並展示了完美的社會及政府體係的應有功能和設置。在中世紀,由於整個歐洲的思想和國家條件基本一致,導致新銳的著作並不會受到重視。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歐洲社會開始接觸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反傳統的思想也終於迎來了等待已久的萌芽之日。在構思新世界時,莫爾以色彩豐富的文字描述理想中的“烏托邦”,並細細向讀者們說明其中社會改革計劃的可行性,讓人對這樣的未來產生無限憧憬。

後來描寫“理想國”的作家們大多隻建立並描繪了一個能經得住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府要員批判的社會,反而丟掉了這類著作應有的精氣神。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社會狀況,但社會的變化總會遵循最根本的原則。對“烏托邦”的向往能讓人居安思危,不輕易滿足於現狀,從而促進人類自身以及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虛構的社會不需要具備現有科學認可的可能性與有效性,它最大的作用是就當下社會進行諷刺和批判。換句話說,以“理想國”為題材的著作並不是科學論文,而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文學。當然,有些“理想國”的構想在實踐時的確卓有成效,而這也是莫爾的《烏托邦》能被編入《哈佛經典》的原因。

烏托邦與社會現狀

若能在閱讀前稍微了解莫爾著書時的政治及社會現狀,讀者必定會對書中的描繪更有興趣,也更能體會作者的用意。由於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發展變化十分緩慢,莫爾無法向那些隻熟悉眼前現實的讀者證明書中新想法的實用性。我們眼下的文明社會離烏托邦也並沒有比莫爾當年更近,我們所推行的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改革甚至背離了理想國的構思。對現代理想主義者來說,可以想到的最美好的社會形式當然是民主製,但烏托邦畢竟是貴族提出的社會理想,相應的改革無論如何都不會觸碰到奴隸製的根基,莫爾再是天賦異稟也擺脫不了環境與曆史背景對自身思想的桎梏,而這也是人類發展和進化最大的阻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