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皇孫

舊時代的舊習俗,多妻是貴族官僚地主們應有的特權,皇帝的配偶除正妻為皇後外,有無數的妾,依地位高下,封為貴妃、妃、嬪等職位。

朱元璋有數不清的妃嬪,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孫、曾孫一輩連他本人也說不明白。

後宮的妃嬪,就種族論,有高麗人[15]、蒙古人[16],漢人更不用說。就來源而論,有搶來的,有從元宮接收來的,有陳友諒的妃嬪,有即位後用法令征選的。內中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元璋要娶,胡妃的母親不肯,隔了一些時候,打聽明白胡家避兵在淮安,下令平章趙君用,叫把母女二人一起送來。[17]娶青軍馬元帥的過房女兒孫妃,遠在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打下太平的時候。這一年元璋才二十八歲,太平被元軍圍攻,孫妃還出主意拿府中金銀賞給將士,大敗敵兵,生擒陳也先。[18]同時又搶占郭元帥的女兒,小張夫人生的,做妾(後封為郭惠妃),原來子興死後,軍隊被元璋並過來,孤女也連同占有,伺候幾年前她家的親兵和養女了。[19]關於陳友諒的妃子,他在《大誥》中曾經自白:

朕當未定之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有四年餘,軍中未嚐妄將一婦人女子。惟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朕忽然自疑,於斯之為,果色乎?豪乎?智者監之。[20]

其實全是謊話。渡江以後,至少在軍中有孫妃、胡妃、郭惠妃三個婦人女子。這一件史實不久便衍變成另一種傳說,說是陳友諒妻闍氏入宮後不久,生遺腹子潭王,到成人封國時,闍氏哭著吩咐:“兒父是陳友諒,兒父被殺,國被滅,我被俘辱,忍死待兒成年,兒他日當為父報仇,為母雪恥。”後來潭王果然起兵造反,元璋派太傅徐達之子統軍討伐,潭王緊閉城門,在銅牌上寫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擲於城外,舉火闔宮自焚,抱著小兒子投隍塹而死。其實這故事是捏造的,因為第一,潭王是達定妃所生,和齊王同胞,生母並非闍氏;第二,陳友諒死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潭王生於洪武二年(1369),前後相隔六年;第三,潭王因妃父於顯被攀入胡黨處死,奉詔入朝,疑懼自殺,和陳友諒全不相幹。[21]

另一關於代王生母的故事,說代王的母親是邳人,元璋戰敗,逃到民家躲避,這家的女人問:“你是朱某人嗎?人家說你要做皇帝。”留住了一晚。第二天臨別時說:“將來有孩子怎樣辦?”元璋留下一舊梳子做憑證,她也拿首飾贈行。到元璋即位後,這女人帶著長成的男孩和木梳來認夫認父,元璋叫工部替她另蓋木頭房子,不讓進宮;代王出封後,帶生母一同就國。這故事也絕對無稽,因為代王的生母是郭惠妃,生於洪武七年,這一年元璋已做了七年皇帝了,從何戰敗落荒逃走?[22]

諸妃中蒙古妃和高麗妃都生有子女,傳說明成祖即蒙古妃所生。[23]元璋子孫中有蒙古的、高麗的血統,是毫無問題的。

元璋自己從小沒有受到好教育,到發跡以後,對諸子的教育特別看重,在宮中特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征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諸王,輪班講授。挑選才俊青年伴讀,時時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討論文字。師傅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後十幾年,專負教育皇太子的責任,一言一動都以禮法諷勸,講到有關政教和前代興亡事跡,拱手剴切說明,指出某事該這樣做,不該那樣。皇太子也盡心受教,言必稱師傅。[24]博士孔克仁奉命為諸王子講授經書,諸功臣子弟奉詔入學。[25]元璋特地對儒臣指出皇子們的教育方針說:“有一塊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塊美玉,一定要有好玉匠才會使它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不如愛金玉?好師傅要做學生模範,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當差做事。教的方法,要緊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們)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26]

學問要緊,德行尤其要緊,皇太子左右除了儒生經師以外,又選了一批有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職務是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講說”。[27]

到皇太子成年後,溫文儒雅,儼然是個儒生。接著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實習。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奉聞。麵諭太子:“從古開基創業的君主,吃盡苦頭,通達人情,明白世故,辦事自然妥當。守成的君主,生長於富貴,錦衣玉食,如非平時學習練達,辦事怎能不錯?我所以派你每日和群臣見麵,聽斷批閱各衙門報告。練習辦事,要記得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邪佞;一是勤,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這四個字的運用,決於一心。我從有天下以來,沒有偷過懶,一切事務,唯恐有毫發不妥當,有負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太平無事。”[28]

因為元代不立太子,以致引起無窮盡的政變、殘殺,元璋在做吳王的時候便立長子為世子,即皇帝位後又立為太子。因為前代的太子官僚自成係統,和廷臣容易鬧意見,甚至宮府對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東宮臣僚。[29]一心一意,用盡心機,要訓練出理想的繼承人、能幹的皇帝,保有這份好不容易掙來的大家當。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九月立太子第二子允炆為皇太孫。對太孫的教育還是老辦法,學問德行並重,批閱公事,平決政事,學習如何做皇帝。

諸子中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第四子燕王棣後來起兵靖難篡位,做了明代第三代皇帝,諡為明成祖以外,其他二十三子都封王建國。

由於對平時的家庭教育的注意,諸王成年以後都很能幹,會辦事。洪武二十六年以後,元勳宿將殺完了,北邊對蒙古的軍事任務,就不能不交給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晉王、第四子燕王指揮。其他封在邊境的幾個小王也領兵跟著幾位長兄巡邏斥候,校獵沙漠。[30]在文學方麵有成就的更多,如第五子周王好學能詞賦,著《元宮詞》百章;又研究草類,選其可以救饑的四百多種,畫為圖譜,加以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書,對植物學很有貢獻。[31]十七子寧王撰《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著作數十種。八子潭王、十子魯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慶王都好學禮士,對文學有興趣。十二子湘王,尤為傑出,文武全才,讀書時常到半夜,膂力過人,善弓馬刀槊,馳馬若飛;在藩開景元閣,招納文士,校讎圖籍,行軍時還帶著大批圖書閱讀,到山水勝處,往往徘徊終日;喜歡道家那一套,自號紫虛子,風度襟懷,儼然是個名士。

不爭氣的也有兩個。一個是十三子代王,早年做了許多蠢事不必說了,到晚年頭發花白了,還帶著幾個肖子,窄衣禿帽,遊行市中,袖錘斧殺傷人,幹些犯法害理的勾當。末子伊王封在洛陽,年少失教,喜歡使棒弄刀,不肯待在宮裏,成天挾彈露劍,怒馬馳逐郊外,人民逃避不及的被其親手斫擊,毫無顧忌。又喜歡把平民男女剝得精光,看著人家的窘樣子,高興發笑。

元璋對諸子期望大,管教嚴,不姑息。做皇帝久了,君臣的身份竟超過父子的感情。二子秦王多過失,屢次受訓責,皇太子多方救解,才免廢黜;死後親自定諡為“湣”,諡冊文說:“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日湣。”十子魯王服金石藥求長生,毒發傷目,元璋很不喜歡,死後追諡為“荒”。[32]

皇族的祿餉一律由政府支給。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年俸: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並給鈔二千貫;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以下比例遞減。[33]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世代承襲。諸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諸子封鎮國將軍,孫封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為奉國中尉。帝女封公主,親王女封郡主。公主婿號駙馬,郡主、縣主婿號儀賓。凡皇族出身,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後的喪葬全由政府負擔。[34]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數日益增加,政府財力困難,負擔不了,改定為親王年俸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到鎮國中尉四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公主和駙馬二千石,郡主和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等遞減。不到兩百年工夫,皇族滋生繁殖到五萬多口,[35]政府的租賦,竟到了不夠供給皇族的地步。嘉靖四十一年(1562)統計,全國每年供應京師糧四百萬石,諸王府祿米則為八百五十三萬石,比供應京師的多出一倍。以山西而論,存留地方的糧食一百五十二萬石,可是當地的宗室俸祿就要二百一十二萬石。以河南而論,地方經費隻有八十四萬三千石,宗室俸祿卻要一百九十二萬石。即使把地方經費全數都拿來養活皇族,也還缺少一半,隻好打折扣和欠支,郡王以上的底數大,還可過好日子,以下就不免啼饑號寒了。政府無法應付,再就原數裁減,皇族疏遠的越發不能過活。[36]這一群皇家子弟,既不能應科舉,做官吏,又不許務農、做工、行商,壞皇家體麵。高級的親王、郡王在地方為非作惡,不但淩虐平民,甚至侮辱官吏;疏遠卑下的宗室窮極無聊,欺騙敲詐,無惡不作,擾亂和破壞了社會秩序。[37]而且,人數過多,政府照顧不過來。禮部命名怕重複,用金木水火土做偏旁,隨便配上一些怪字,作為賜名,叫人哭笑不得。[38]沒錢賄賂禮部官吏的,不但一輩子沒有名字,甚至到頭發白了還不能婚嫁。[39]一直到末年,政府才明白不是辦法,把科舉和政治的封鎖開放了,皇族可以參加考試,可以做官,自謀出路。[40]可是,太晚了,不久就亡國了。

到明亡時,據不完全統計,朱元璋的直係子孫有十幾萬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