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養和性格

朱元璋出身窮佃戶,做過遊方和尚,到處叫化。從軍以後和儒生文人接近,沾上書卷氣,會談古論今。又以出身微賤,要故作神奇,神道設教,嚇唬老百姓,和道士和尚串通,假造許多神跡。三十多年來,儒生,道士,和尚,三教九流,都被盡量利用,鞏固他的皇座。

先從儒家的作用說起。

從渡江到建國,和幕府中的儒生,如範常、陶安、夏煜、孫炎、楊憲、秦從龍、陳遇、孔克仁、範祖幹、葉儀、吳沈、許幹、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戴良、劉基、宋濂諸人,朝夕討論,講述經史。經過十幾年的熏陶,加上不斷的努力學習,中年以後,他不但懂得經義,能寫通俗的白話文,並且也能作詩,作有韻的文字,能夠欣賞、批評文學的優劣了。

在稱帝以前,他閑時常和儒生列坐賦詩,範常總是交頭卷,元璋笑說:“老範詩質樸,極像他的為人。”[42]初下徽州,朱升請題字,親寫“梅花初月樓”橫匾。[43]和陶安論學術,親製門帖子賜他:“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44]征陳友諒,過長沙王吳芮祠,見胡閏所題詩,大為愛好,即時召見帳前;到洪武四年胡閏以郡舉秀才來見,元璋還記得清楚,說:“這書生,是那年題詩鄱陽廟牆上的。”授官都督府都事。[45]鄱陽湖大勝,設宴慶功,和夏煜等草檄賦詩;[46]宋濂喝不得酒,勉強灌醉了,製楚辭以賜,又賜以良馬,親製《白馬歌》。[47]

即位後更加喜歡弄筆墨,毛騏、陶安、安然死,親寫祭文。[48]桂彥良做晉王傅,作文送行。[49]宋訥讀書,烤火不小心,燒了衣服傷肋,作文勸誡。張九韶告老回家,又作文贈行。[50]

他會寫散文,主張文章應明白顯易,通道術,達時務。[51]讀曾魯文後,非常高興,說:“讀陶凱文後,已起人意,魯又如此,文運其昌乎!”[52]劉三吾主考會試,榜發後以為有弊,親撰策問複試。[53]他喜歡研究音韻,元末《陰氏韻府》手頭常用,以舊韻出江左,命樂韶鳳參考中原音韻訂定,名《洪武正韻》。[54]時常作詩,[55]甚至會作賦,和儒臣歡宴大本堂,自作《時雪賦》。[56]親撰鳳陽《皇陵碑》,粗枝大葉,通篇用韻。也會作駢體文,徐達初封信國公,親製誥文:“從予起兵於濠上,先存捧日之心,來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又說:“太公韜略,當宏一統之規;鄧禹功名,特立諸侯之上。”居然是個四六作家了。[57]

對曆史尤其熟,《漢書》《宋史》都是常讀的書。吳元年十一月和侍臣討論:“漢高祖以追逐狡兔比武臣,發蹤指示比文臣,譬喻雖切,語意畢竟太偏。我以為建立基業,猶之蓋大房子,剪伐斬削,要用武官,藻繪粉飾,就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譬如連牆都未砌好,如何粉飾?用武而不用文,正如隻有空間架,粗粗糙糙,不加粉刷彩畫,不成體統,兩樣都不對。治天下的要文武相資,才不會壞事。”[58]不多久,又和太子討論七國造反的問題,太子以為錯在七國,元璋說:“不然。這是講官偏說。景帝做太子時,以博局殺吳王世子,做皇帝後,又聽信晁錯,黜削諸侯,七國因之造反。”[59]論內官則以為古代宦豎,管的是早晚當差打掃一些宮廷仆役事務,從漢鄧太後以女主臨朝,用閹人做常侍等官,宦官才偷竊政權,作威作福。[60]讀《宋史》,到宋太宗改封樁庫為內藏庫,挖苦說:“做皇帝的以四海為家,用全國的財富,供全國之用,何必分公私?太宗算是宋朝的賢君,還這樣小家子氣,看不開。至如漢靈帝的西園,唐德宗的瓊林、大盈庫,括政府的錢做私人的蓄積,更不值得責備了。”[61]告訴張信翰林的職務,引唐陸贄、崔群、李絳做例子。[62]教官吳從權說不知民間事務,駁以宋胡瑗教學生,特別看重時事。[63]隨時隨事,征引曆史事實,作為討論和訓話的根據。

對經學,跟宋濂讀《春秋左傳》,跟陳南賓讀《洪範》九疇,讀蔡氏書傳時,發現所說象緯運行和朱子書傳相反,特地征召諸儒訂正。討厭《孟子》裏一些和皇權有違礙的話,派劉三吾刪節,編為《孟子節文》。著有《禦注洪範》,多用陳南賓說。[64]

對佛教,他即位以後,非常崇敬,詔征東南戒德名僧,在蔣山大開法會,和群臣頂禮膜拜。僧徒中有應對稱意的,頒賜金襴袈裟衣,召入禁中,賜坐講論。吳印、華克勤等人都還俗做到大官。元璋以為和尚與塵世絕緣,無所牽涉,寄以心腹,用作耳目,使其檢校官民動靜,由之僧徒得意橫行,文武大臣,都被中傷得罪。又倚仗告發的功勞,請為佛教創立職官,改善世院為僧錄司,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高其品秩。道教也照樣來一套。度僧尼道士數萬人。[65]和尚皇帝加上一套和尚職官,在塵世政府裏麵,又建立了一個空門朝廷。還著有《集注金剛經》一卷。[66]

道士替元璋做工作的有周顛和鐵冠子。周顛的事跡,據朱元璋所寫的傳記說:周顛十四歲上得了癲病,在南昌市討飯,說話顛三倒四,人家叫他周顛。三十多歲時,正當元朝末年,新官上任,一定去求見,說是“告太平”。元璋帶兵去取南昌,瘋頭瘋腦來告太平,又說“婆娘歹”,唱“世上甚麽動得人心,隻有胭脂胚粉動得婆娘嫂裏人”。問是什麽緣故,回說:“你隻這般,隻這般。”元璋煩了,叫人拿銅缸蓋住,用猛火蒸。等柴炭燒完,打開缸看時,周顛正在出汗呢。到蔣山寺寄食,和尚來說,顛和小沙彌搶飯吃,鬧脾氣有半個月不吃東西了。元璋親自去看,顛來迎接,一點也看不出餓,擺一桌大筵席,請顛大吃一頓。又給關在一間空房子裏,一個月不給飯吃,還是不在乎。這故事傳開了,諸軍將士搶著做主人,請吃酒飯,隨吃隨吐,隻有跟元璋吃飯時,才規規矩矩,像個樣子。大家都信服了,以為是仙人。

顛用手畫地成圈,指著對元璋說:“你打破桶(統),做一個桶。”

元璋西征九江,行前問顛,這次如何?說:“行。”又問:“友諒已稱帝,消滅他怕不容易?”顛仰頭看天,好一會兒,稽首正容說:“上麵無他的。”到安慶舟師出發無風,說:“隻管行,隻管有風,無膽不行便無風。”果然一會兒大風起來,一口氣直駛小孤山。

十多年後,元璋害熱症,幾乎要死,赤腳僧覺顯送藥來,說天眼尊者和周顛仙人送的,當晚病好。

有周顛仙人詩一首:“初見聖主合天基,一時風來一時癡。逐片俱來箍一桶,浩大乾坤正此時。人君自此安邦定,齊天洪福謝恩馳。我王感得龍顏喜,大興佛法當此時。”[67]

鐵冠子姓張名中,好戴鐵冠,人稱為鐵冠子。談禍福多奇中,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叛被殺,是他告密的。征陳友諒時也在軍中,算定南昌解圍和大捷的時日,用洞元法祭風,舟師直達鄱陽湖。佯狂玩世,和周顛同是元璋有用的工具。[68]

元璋常讀的道教經典是《道德經》,著有《禦注道德經》二卷。[69]

元璋利用神道設教的狡獪,當時即已被人指出。洪武十一年(1378)解縉上萬言書說:

陛下天資至高,合於道微,神怪誕妄,臣知陛下洞矚之矣。然猶不免所謂神道設教者,臣謂必不然也。

一統之輿圖已定矣,一時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懾矣,天無變災,民無患害,聖躬康寧,聖子聖孫,繼繼繩繩,所謂得真符者矣。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諭眾以神仙為征應者哉![70]

果然,一切都已不成問題。從此以後,對佛道兩教的興趣突然減低,不再侈談神異征應了。

元璋以“神仙為征應”這一手法是相當成功的,民間流行著許多神異故事,以為他是真命天子。傳說中主要的一個是:天上有二十八宿,輪流下凡做人主,元天曆元年(1328)天上婁宿不見,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婁宿複明,洪武帝是婁宿下凡。當時不流通的洪武錢,鄉下人很看重,孩子們佩在身上,以為可以辟邪。豆棚瓜下,老祖父祖母們對孩子們講的故事,也多半說的洪武爺放牛時的種種奇跡。

窮措大出身的開國皇帝,對於起居飲食,生活享受,不肯窮奢極侈。[71]至正二十六年營建宮室,管工程的人打好圖樣,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了。[72]完工以後,樸素無裝飾,畫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曆史故事和宋儒的《大學衍義》。有個官兒要巴結,說是某處出產一種很美的石頭,可以鋪地,被痛切教訓了一頓,為的是不懂得節儉的大道理。[73]車輿、服用諸物該用金飾的,用銅代替。不但自己講節儉,對人也是如此。

有一天,看見內侍穿著新靴在雨中走路,另一舍人穿一套值五百貫鈔的新衣,都著著實實罵了一頓。[74]司天監把元順帝費盡心機做成的自動宮漏進獻,以為是“不管政務,專幹這個,叫作‘作無益害有益’”,把宮漏打毀。[75]陳友諒有一張鏤金床,極為考究,江西行省送給皇帝,元璋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什麽兩樣!”下令打碎。[76]有的官兒說山東有銀礦可以開發,有的官兒說西戎有水銀坑,磁州有鐵礦,挖了都可富國。他一概不理,把說話的罵了一頓,打了一頓,甚至發到邊地充軍。[77]

屏風上寫著唐李山甫《上元懷古》詩,日常吟誦:“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在?雨花煙草石城秋。”[78]南朝的滅亡壞在歌舞上頭,壞在風流上頭,也壞在大興土木上頭。立下規矩,朝會時不用女樂,宮廷裏不隨便添建官室。[79]也禁止臣下箋文頌美,表章不許用四六駢偶文體。[80]

說宗教信仰是談不上的,周顛、鐵冠子之流隻用作政治的炫耀,骨子裏根本不信有神仙,曾經告訴宋濂:“秦始皇、漢武帝好神仙,寵方士,想求長生,末了一場空。假使用這份心思來治國,國怎會不治?依我看來,人君能清心寡欲,做到百姓安於田裏,有飯吃,有衣穿,快快活活過日子,也就是神仙了。”[81]有道士來獻長生的法子,他說:“我所要的是全國人民的長壽和快樂。”[82]不肯接受。又有人學宋朝大中祥符年間的辦法獻天書,證明上位確是真命天子,反而被殺。同樣,也不信祥瑞。洪武二年,有獻瑞麥一莖三穗和五穗的,群臣稱賀。他說:“我做皇帝,隻要修德行,致太平,寒暑適時,就算國家之瑞,倒不在乎以物為瑞。記得漢武帝獲一角獸,產九莖芝,好功生事,使海內空虛。後來宣帝時又有神爵甘露之瑞,卻鬧得山崩地裂,漢德於是乎衰。由此看來,祥瑞靠不住,災異卻是不可不當心的。”命令今後或有災異,無論大小,地方官即時報告。[83]

對失敗的敵人不肯加以侮辱:洪武三年李文忠克應昌,俘獲元主孫買的裏八剌,並知元主已死。捷報到南京,百官稱賀,元璋命禮部榜示,凡曾經做過元朝官的不必稱賀。又以元主不戰北走,諡為順帝,親自作文致祭。[84]俘虜到京,禮官請舉行獻俘典禮,並舉唐太宗作例。元璋說:“唐太宗是待王世充,如對隋室子孫,不會這樣。元人入主中國,百年之內,人口繁殖,家給戶足,我的祖先,也曾享過太平的福來。”隻令服本俗衣入朝。[85]

對死節的敵人表示尊重:元將石抹宜孫、福壽、餘闕、李黼戰死,都為其立祠於所守城邑,留下永久紀念。[86]對始終不屈的敵人,尤其衷心欽佩:擴廓帖木兒擁兵反攻,百戰不撓,被推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以不得臣之為恨。[87]相反的一個例子:危素是元朝老臣,文壇宗主,投降後做翰林侍讀學士。一天,元璋在東閣辦事,忽聽得履聲橐橐,問是誰,答是“老臣危素”,元璋說:“原來是你!我道是文天祥!既是元朝老臣,何不到和州看守餘闕廟去?”不到一年,這位老臣便羞愧死了。[88]

執法極嚴,令出必行。初起兵時,糧食不足,下令禁酒,胡大海統軍攻越,其子犯令,王愷請勿殺以安大海心。元璋以為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法不行,親手執行死刑。[89]趙仲中是起兵時勳舊,奉令守安慶,陳友諒來攻,棄城逃走,常遇春求情,元璋說:“法不行,無以懲後。”用弓弦縊死。[90]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因為多年征戰,不能和家人團聚,說了氣憤話,被告發誅死。[91]馮勝攻高郵,城中詐降,先頭部隊全軍覆沒,立時召還,決大杖十下,令步行回高郵,一鼓攻下。[92]末年駙馬都尉歐陽倫出使,販帶私茶,違反國法,雖然是自己親女婿,還是賜死。[93]

他認為理想的模範人物是漢高祖,最早勸他學漢高祖的人是李善長。常時讀的書是《漢書》,常時提到的古帝王是漢高祖,隨時隨地隨事都以漢高祖自比。

當滅陳友諒後,兵勢日盛,有點像楚漢垓下之戰後的情形,和幕僚孔克仁說閑話:“秦政暴虐,漢高祖以布衣起家,以寬大製馭群雄,做了皇帝。而今也是群雄蜂起,可是都不懂修法度、明軍政,此其所以成不了事。”意中儼然以漢高祖自居,說完了還歎了幾口氣。有一次讀《漢書》,宋濂和孔克仁在座,元璋問漢治道不純,何故?克仁以為王道霸道相雜。又問誰應該負責?克仁說責在高祖。元璋說:“不然,高祖初創基業,遭秦滅學之後,百姓困苦已極,氣還喘不過來,哪裏還有工夫講禮樂?孝文帝算是好皇帝了,正應該製禮作樂,和三代相比,可惜又不注意,終於隻有那丁點成就。做帝王的要抓住時機,三代君主,有時機有人才做得好。漢文帝錯過了時機,至於周世宗那才苦呢,有決心有魄力,滿腔子要做好,隻是不得其時,真是可惜!”又問漢高祖以布衣做皇帝,靠的是什麽?克仁以為是善於用人,元璋說:“項羽南麵稱孤,不施仁義,光誇自己能幹。高祖知道這毛病,反過來謙遜忍性,不認輸,加以寬大容人,所以能夠勝利。現在我守住江左,任用賢人,安撫百姓,等候大局變化。假使不如此,單憑軍力,硬碰硬,怕也不容易成功吧。”[94]

研究漢高祖的個性和作風到了家,下意識地養成模仿的癖性。舉例說,漢高祖在天下未定時,就派蕭何營建未央官,元璋也在南征北伐軍出發前,先造金陵官闕。漢初徙齊楚諸國大族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實關中,元璋也徙江南富人十四萬戶實中都。漢初分王子弟,明初也恰好建藩國。漢初賜民爵士大夫以上,明初也下詔天下富民年十八以上賜爵裏士,九十以上賜爵社士。漢初俎醢韓、彭、英布,明初也大殺功臣,一殺再殺,殺得靖難兵起時無人可用。[95]

相隔一千六百年兩位同鄉的開國皇帝,竟是一脈淵源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