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王”的高知家庭

霍金的家庭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書香門第,而霍金的祖先,則是世代務農的農民。19世紀初,霍金家族的一位先人成為德文郡一位公爵的管家,霍金的家族由此開始發跡,後來在德文郡也有了自己的府邸。霍金的祖父成為一位農場主,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蕭條席卷了全球,他的農場也因此破產了。當時霍金的祖父祖母育有五個孩子,斷了經濟來源就意味著一家人要挨餓受凍。幸運的是,霍金的祖母還有一套房產,她創辦了一所學校,經營得還算不錯,這才得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麵對貧困的境遇,霍金的祖父祖母沒有和普通人一樣隻想到擺脫貧窮,他們更在意的是兒女的教育。在他們看來,如果兒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身為父母,不論多辛勞都是值得的。於是,霍金的父親在祖父祖母的影響之下,一直努力學習,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牛津大學。祖母經常把學校所得的收入寄給身在異地求學的兒子,而弗蘭克也很節儉,常常把節省下來的錢再寄回家裏。弗蘭克在牛津大學學習醫學專業,專攻熱帶醫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弗蘭克身在東非,正在研究當地的地方病,但國家有難,身為專家學者豈能苟且偷生?懷揣著一份愛國之心,弗蘭克決定馬上回國,為國家盡一份力。於是他橫穿非洲大陸,又乘船加緊趕回了英國,並報名申請參軍,請求趕赴前線。但國家相關部門告訴他,他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醫藥研究對國家的醫學更為有用,所以,弗蘭克便進入了一個醫學研究所。

霍金的母親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父親是一名醫生,家裏有七個兄弟姐妹,可以說,伊莎貝爾的家境也不富裕。這樣的家庭,如果父母不付出一些辛勞,不做出一些犧牲,就很難支撐兒女們的大學費用。那個時候,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很少的,特別是女孩子。左鄰右舍經常勸伊莎貝爾的父母,與其為伊莎貝爾支付學費接受教育,還不如盡早為她置辦嫁妝。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和弗蘭克的父母一樣,伊莎貝爾的父母很是注重兒女的教育,他們在左鄰右舍不解的目光中堅持讓伊莎貝爾進入了牛津大學,並支持她順利完成了學業。伊莎貝爾修習過哲學、政治和經濟,並成為這些領域的著名學者。

伊莎貝爾做過很多工作,先是稅務檢查員,但她一直不太喜歡這份工作。後來到了醫學研究所從事秘書工作,對於這份工作,伊莎貝爾很是喜歡,而且也是因為這份工作,她才結識了自己的丈夫——弗蘭克。

兩人都是熱愛科研的知識分子,愛情的火花很快就擦燃了,感情迅速升溫之後,弗蘭克和伊莎貝爾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並且在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安了家。

霍金出生一年半左右,弗蘭克和伊莎貝爾夫婦又添一女,取名為瑪麗,由於瑪麗與霍金年齡相仿,所以兄妹兩個總是爭吵不斷。對於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弗蘭克和伊莎貝爾也隻是笑著搖搖頭:長大一些,他們會懂事的。

霍金2歲半的時候,父母特意按照《育嬰手冊》中的建議,認為他是時候接受社交活動了,這有利於霍金性格協調、均衡的發展。於是霍金就被送到了海格特拜倫宮的托兒所,這裏的小朋友都在玩各式各樣的玩具,彼此之間有說有笑。但對霍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他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麽要待在這裏,作為一個新來的小朋友,霍金似乎感覺受到了冷落,頓時號啕大哭起來。這樣的狀況令弗蘭克和伊莎貝爾有些不知所措,他們盡力安撫霍金,不知是因為害怕還是委屈,倒在母親懷裏的霍金卻哭得更凶了。父母沒有辦法,隻能帶著他離開。或許,我們的孩子還不太適應進行社交。伊莎貝爾這樣對弗蘭克說,此後一年半的時間,他們都沒有再把霍金送到托兒所中去。

霍金5歲的時候,他又多了一個妹妹,小妹妹名叫菲利帕。霍金很喜歡這個小妹妹,在菲利帕還沒有出生的時候,霍金就開始期待了,要是能多一個人一起玩耍,應該會有趣多了!這時候,霍金已經可以像哥哥一樣照顧兩個妹妹了。

弗蘭克和伊莎貝爾夫婦很注重孩子的文化氣息修養。一般的父母總是會選擇周末或是節假日帶孩子去遊樂場或電影院這樣的娛樂場合,但霍金的父母卻常常帶他們去博物館,這也是令霍金非常高興的事。父母懂得培養孩子們各自的愛好,他們先是把霍金帶到科學博物館,讓他帶著好奇心四處參觀;然後把瑪麗帶到曆史博物館,瑪麗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出生的時候,霍金一家還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動**危機中,年幼的她雖然不太明白戰爭的殘酷和後果,但她喜歡去了解那些過去的事情;而最後,弗蘭克和伊莎貝爾夫婦則會陪著小女兒菲利帕參觀藝術博物館,菲利帕熱衷於藝術博物館中的陳列,這一點令他們很是欣慰。三個孩子各有所好,弗蘭克和伊莎貝爾根據他們的喜好因勢利導,用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著他們的文化氣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生導師。從小生活在這種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中,霍金所接觸到的,所被灌輸的思想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深度和意義。這也注定這個孩子自童年起,就與同齡孩子有著某些特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