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官場之中誰主沉浮

自夏言被罷官後,身為內閣首輔的嚴嵩逐漸露出一手遮天的趨勢。為了防止他一手遮天,嘉靖皇帝又任命夏言繼續為首輔大臣,把嚴嵩降為了次輔。夏言在恢複官職之後親自主持一切事務,避免嚴嵩插手。對於夏言的防備,嚴嵩也有所察覺,於是表麵一切正常的嚴嵩在私下又開始想辦法扳倒夏言。

嚴嵩經常費盡心機地討好皇帝身邊的一些內監。隻要有內監到嚴嵩府中傳旨,嚴嵩就會非常熱情地招待他們並且贈予大量的金銀珠寶。此外,嚴嵩還與一些內監稱兄道弟,進而了解皇帝的生活習慣。而夏言卻正好相反,平時他對那些內監最為不齒。《明史·夏言傳》中有一種說法,夏言見到那些內監總是“負氣岸奴視之”,意思就是徹頭徹尾地把他們當成奴才。因此,嚴嵩經常在內監們麵前挑唆夏言的不是,加上夏言對內監的輕視,內監就開始憎恨夏言,並且不時地幫助嚴嵩在皇帝麵前說夏言的不是,而說到嚴嵩時,也都不露痕跡地誇其忠心。

但是,嚴嵩發現離間計還是不能動搖皇帝,他便開始準備下一步的行動。終於,嚴嵩等待的時機到了。當時,蒙古人的後裔經常侵犯邊境,不僅搶光百姓的東西,而且將村民殺光。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陝西的總督曾銑上奏說自己要整頓軍隊,發誓要將河套徹底收複。曾銑是由夏言一手提拔的,夏言對自己心腹下屬的提議,當然非常支持。夏言自信地向皇帝保證,曾銑一定會勝利而歸。嘉靖皇帝最初也表示支持,但是當他想到明朝自英宗以來曾多次與蒙古人交戰,結果都是戰敗,漸漸地明朝人就開始害怕與蒙古人進行正麵衝突。因此對於這次曾銑的上奏,嘉靖皇帝是遲遲拿不定主意。

其實,夏言對曾銑的鼎力支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夏言的嶽父蘇綱與曾銑是同鄉,又是摯友,而蘇綱對曾銑收複河套的想法也非常讚成,所以夏言就通過自己的嶽父來聯係曾銑。而當時的朝政中規定,官員家眷不得參與朝政。夏言高估了自己在嘉靖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忽略了嘉靖皇帝容易猜疑的性格,而狡猾的嚴嵩就計劃利用皇帝的猜疑徹底扳倒夏言。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夏言和曾銑正在緊張地整軍準備出兵收複河套,這時後宮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後宮發生大火,火勢蔓延了整個後宮;另外一件是明世宗孝烈方皇後去世。嘉靖皇帝本來就信奉迷信,這樣一來他更加相信收複河套是不祥的兆頭。嚴嵩很會揣摩皇帝的心思,他看出了皇帝不願發兵的態度,進而抓住時機上奏誣告夏言和曾銑有內外交易之嫌,這兩人收複河套的實際目的是趁機為自己謀利。昏庸的嘉靖皇帝就這樣相信了嚴嵩的話。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嘉靖皇帝派人闖入曾銑府中,以通敵、貪汙、禍國的罪名將曾銑打入大牢。隨後,夏言也再一次被罷官。而凡是參與收複河套一議的官員紛紛被貶官、被罷官。同月,蒙古人進入河套,聲勢十分浩大。嚴嵩看準了這個時機,再一次向嘉靖皇帝上奏讒言:“這次蒙古人進入河套,完全是因為曾銑開邊啟釁。”嚴嵩的心腹兵部侍郎萬鎮也在旁邊煽風點火,誣告曾銑犯了“欺君罔上”的罪名,同時嚴嵩的另一名心腹大臣甘肅總兵仇鸞也趁機誣告曾銑克扣軍餉,最後嘉靖皇帝下旨處死曾銑。

曾銑死後,嚴嵩開始專心地對付夏言。隨後蒙古人屢犯大同,進入宣府塞,永寧、懷來等都向京師告急。嚴嵩卻在皇帝麵前誣陷夏言,稱蒙古人犯境正是因為夏言支持曾銑收複河套所引起的,如果當初他們沒有上奏要收複河套,那麽蒙古人就不會在這個時候來侵犯。嚴嵩的讒言令本來就對夏言不滿的嘉靖皇帝暴怒,進而下旨將夏言處死。

同年十月癸卯,夏言被綁至西市斬首處死。嚴嵩順利地代替了夏言,成了朝廷中唯一權力遮天的內閣首輔大臣。

夏言的死使張居正了解了當時朝廷的陰暗腐敗,皇帝的不分是非,而一些正義的大臣卻被奸臣排擠,國家邊防因此鬆懈,這些都讓張居正非常失望。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向嘉靖皇帝上奏,其奏章名為《論時政疏》。張居正在奏疏中揭露了朝廷政治存在的種種狀況,而嘉靖皇帝將全部心思放在對道教的研究上,朝政就此荒廢,政局越來越亂。張居正在奏疏中說:“臣聽說英明的君主不會憎惡臣下言辭危切的進諫,因而在青史留名;仁人誌士不回避殺身之禍而向皇帝直言進諫,使得國事避免失誤,因而功勳流芳百世。”嘉靖皇帝一直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臣子對自己提意見,因此沒有把張居正的奏折放在眼裏。張居正滿懷一腔熱血寫的奏折,就這樣了無音訊。之後,張居正對朝廷更加失望,再也沒有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