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為官之道——“救時丞相”背後的玄機 1.隱忍不發,磨煉心智

在張居正還是少年時,他便心懷宏偉之誌。在他二十四歲那年,他曾寫過一本《論時政疏》,從中流露出了張居正的強烈責任感。

當時朝中的嚴嵩權勢遮天,而嘉靖皇帝又經常不上朝,將本該與朝臣商議朝政大事的時間和心思全部用在了齋醮上。因此,朝中大事幾乎全部由嚴嵩來做主。而正因如此,嚴嵩才獨斷專權、作威作福,一旦有違背其意願的大臣通通會受到打壓、排擠。

當時的朝政局勢可謂是國君昏庸,致使國家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態中。對於嚴嵩的所作所為,張居正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但是當時隻是一個小小翰林院七品編修的他雖滿腔熱血,但所有的宏偉大誌卻無處施展。於是,他憤然離開了他努力多年才考中的職位。

張居正從小就喜歡苦讀經書,他記得經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隻能將心中的抱負深深地埋藏在心裏。因此,不管朝中局勢如何混亂,張居正一直都保持著旁觀者的狀態。

直到嚴嵩倒台、嘉靖皇帝去世後,張居正才有機會進入內閣。這個時候在位的是穆宗,而穆宗還不及之前的世宗。他對朝政之事一概不理,即使大臣們有什麽意見,他也一律置若罔聞。而在這個時候,能代替皇帝整頓朝政的隻有內閣大臣了。

隆慶二年(1568年),張居正在內閣中的地位已經升到了第三位。張居正左思右想之後,他認為這個時候自己應該站出來為國家做些什麽了,因為他現在有一定的能力了。於是,他寫了一封《陳六事疏》的奏折。在奏折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省議論”,意思就是做實事,不說空話。

二、“振紀綱”,意思就是整頓朝中風氣,重振法律威嚴。

三、“重詔令”,意思就是提高做事效率,令行禁止。

四、“核名實”,意思就是說通過嚴格的篩選,為朝廷選拔大量人才。

五、“固邦本”,意思就是減輕徭役賦稅,安撫百姓。

六、“飭武備”,意思就是提高士氣,廣練精兵。

可以說,張居正在奏折中所提到的這些針針見血,這些正是當時明朝所麵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時間會錘煉人的心智,而張居正也在歲月的磨煉中變得更成熟。張居正的上疏沒有像往常一樣被皇帝置之不理,這次皇帝給予了批複:“覽卿奏,俱深切時務,其見謀國忠懇,該部院看議行。”雖然奏折一開始沒有石沉大海,但是結果仍然沒有被重視。

當時的首輔大臣是李春芳,他是一個比較沉悶的人,因此他對張居正的奏折並沒有重視,而皇帝也隻字未提。最後隻有戶部、吏部和兵部尚書在上朝時象征性地提了一些整頓方案,但是效果不佳。

很多年之後,張居正在回顧當時的情景時這樣說道:“其實我當時是想徹底清除朝政之中的所有弊端,但是力不從心,隻有接著努力,一切看天命了。”

張居正不僅看出了整個朝政的局勢與弊端,而且他也越來越現實地明白以自己目前的地位是沒有資格進行改革的。於是,他的目標便鎖定在了首輔大臣的位子上。後來,將高拱排擠走之後,張居正便坐上了首輔大臣的位子。那麽,張居正為什麽能夠成為首輔呢?

張居正在為官的道路上,一直向著一個目標前進,從未產生過放棄的想法。在他年輕時考中進士之後,當他提的建議通通不被朝廷采納的時候,他才明白,隻要有像嚴嵩這樣的奸臣在朝一日,他的抱負就不可能得以施展。

雖然張居正當時心如火燒般地想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他仍舊不動聲色地將一腔熱血埋在了心中。在所有人眼中,張居正都隻是一個隻會做作詩、讀讀書的文人。而對嚴嵩來說,張居正這種不會參與政治的人才正合他的心意。因此,嚴嵩便開始慢慢提拔張居正。

在嚴嵩執政的那些年裏,很多正直、不畏懼他的威嚴的官員都被排擠陷害,而張居正卻毫發無損。這足以說明張居正有過人的“忍術”,他可以將自己的鋒芒隱藏得很好。

在高拱擔任內閣首輔大臣時,由於張居正和徐階之間的關係比較親密,高拱一直擔心他們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便對他們進行了調查。但是不管怎麽調查都沒有確切的證據。

在穆宗去世之後,高拱與馮保之間開始了一場明爭暗鬥。而這時擔任次輔的張居正成為他們拉攏的對象。在這個比較敏感的時期,張居正卻持事不關己的態度,每天像平常一樣照常工作。但是在暗地裏,他卻一直偷偷地支持馮保。

高拱在政治方麵有真才實學,但是他卻不善於用人,而且人還比較自負。他認為,他與張居正之間有多年的情誼,即使張居正作為旁觀者,他也不會支持馮保。而在他與馮保爭鬥期間,他也曾懷疑過張居正,並對張居正說:“天下大事不決於內閣而決於太監,成何體統?”聽罷,張居正隻是一笑而過,高拱並沒有發現任何端倪,反而經常與張居正商討怎樣才能徹底鏟除馮保。

在這場政治爭鬥當中,在立場問題上,張居正與高拱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但是張居正當時所憂慮的是,如果幫著高拱鏟除了馮保,之後高拱絕對不會放過自己。因為高拱比較自大,他不會容忍像自己這種能威脅他的地位的人。但是,如果幫馮保鏟除了高拱,結果肯定是自己順利成為首輔大臣。因此,張居正堅決支持馮保。而最終結果證明,張居正的做法是正確的。

在政治的驚濤駭浪中,張居正一步步地蛻變。在馮保與高拱之間的爭鬥中,張居正耳濡目染,並且總是能從中悟出很多道理。對待朝廷之中的問題,張居正總是處於謹慎的狀態。他不像夏言也不像嚴嵩,他認為夏言那種人容易得罪人,而嚴嵩那樣的人私欲太強,不會受到別人的推崇。於是,張居正就琢磨,應該怎樣做既不會顯得卑微,又能輕鬆駕馭下屬並讓下屬對自己忠心這一問題。後來,他苦讀詩書,從中總結出了經驗。他認為,成功的政治家,在做事的時候應該隨時調整方案,一旦遇到了政治壓力,那麽就要懂得隱忍、屈服和退讓,而在壓力消失之後自己要隨時恢複原來的狀態。

“外溫而心辨,中毅而貌和,於事呐呐不輕為可否,於人恂恂不苟為異同。”是他為人處世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