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被卷入了彈劾的浪潮中

雖然“奪情”這件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張居正卻覺得心中很不安。而他的這種不安很快就應驗了,隻是他沒有想到會來得那麽快。

一些頑固不化的言官,看到身為首輔大臣的張居正不但沒有做好榜樣,反而還做了違反祖製的事情,因此他們都十分不滿。但是他們也隻是私下裏議論議論罷了。而那些之前與張居正有私仇和那些本來就看不慣張居正的人是不會放過這次時機的,都想趁機抓住張居正的把柄,扳倒張居正。於是,這兩派人偷偷地達成協議,打算找準時機彈劾張居正。

很快,張居正就被卷入了一場彈劾的浪潮中。而首先引發這場浪潮的人正是張居正一手提拔的吏部尚書張瀚。

張瀚曾經在南京當職,職位是尚書。當時很多地方官員都在期盼自己的業績能被朝廷知道,從而被調至京城做官。因為一旦能被調往京城,那麽官途一定會青雲直上。原任吏部尚書的楊博已經上了年紀,因此辭官回鄉養老了,而這個機會正好被張瀚趕上了。當時的明朝有一種叫“廷推”的選舉製度,也就是向朝廷推舉各方麵的人才。張瀚當時的政績非常出色,而且為人也踏實,因此他被朝廷列入了吏部尚書候選人的名單中。但每一名候選人都是出色的,比如名單中排名第一的都察院左都禦史葛守禮以及第名第二的工部尚書朱衡,他們都屬於出類拔萃的官員。而張居正在看完候選名單之後,並未看重前兩位,而是看中了張瀚。因而,最後張瀚被提拔為吏部尚書。但是跟之前兩位相比,張瀚資曆不夠,而且沒有太高的聲望,這就致使張居正對他的提拔會引發兩種結果:一是朝中大臣會認為張瀚是通過拍馬屁而得到倚重的,因此一些想升官的大臣就會效仿他的做法;另外就是,吏部尚書負責任用以及罷免官員,因此這就意味著張居正間接地掌握了裁減大權。

讓人想不到的是,平日對張居正畢恭畢敬的張瀚會在這件事上與張居正較起勁來。萬曆皇帝下令讓吏部發公文挽留張居正,而張瀚卻對此保持充耳不聞的態度。在看到張瀚並沒有積極地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做時,張居正沒有多想,而是親自派人去提醒張瀚,但是張瀚並不買賬,每次不是假裝糊塗,就是湊合了事。

最後,張居正被他的態度惹怒了,便借聖旨的名義稱張瀚“久不奉詔,無人臣禮”。很多大臣看到張居正真的發怒後,他們就接二連三地上疏挽留張居正。而在這種情況下,張瀚還是不為所動。雖然隻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起不到什麽作用的,但是他仍然固執地與張居正作對,而且他還公然說道:“三綱五常淪喪殆盡了!”後來,在張瀚的鼓動下,整個吏部的官員都開始反對張居正“奪情”。

張居正看到這種情況後,決定動用權力震懾一下這些人。張居正一向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所以他很快便讓給事中王道成、禦史謝思啟共同找一些借口,對反對他的人一一進行彈劾。最終,張瀚被罷職,徹底告別官場,而吏部的那些反對張居正的下屬也都得到了相應的懲罰。

當這件事平息後,接著又有不怕死的人站出來說,即使張居正不回鄉丁憂二十七個月,至少也要回去親自操持葬禮。讓張居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站出來當麵指責他的人不是言官,而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翰林院編修,他的學生——吳中行。

張居正看到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學生竟然與自己公然作對時,既羞愧又惱怒。吳中行是在隆慶五年(1571年)中的進士,而當時身為主考官的張居正親自選拔了他。換言之,張居正與吳中行是師生關係。在當時,凡是主持會考的官員都被稱為座師,而被主考官親自選中的進士也會成為考官的門生。座師和門生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不像普通的師生關係那麽簡單,他們之間經常會相互提攜,相互支持,這樣就在複雜的官場上形成了一個政治關係體係,甚至有的座師去世之後,他的門生會為他守孝三年。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漢唐時期,這個道理就已經廣泛流傳了。而吳中行竟然會彈劾自己的老師,這樣的行為也算得上是一種不孝了。但是吳中行卻有自己的理由。在他看來,父子關係遠遠超過了君臣關係,所以他認為自己彈劾張居正是大公無私地違背了師生的感情,而站在與座師對立的角度去維護孝道,他的做法不但沒有罪,反而是有功勞的。

對此,張居正的憤怒不是一言兩語就可以表達的。而在吳中行指責他的第二天,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翰林院檢討趙永賢也上奏,上奏的內容也是想請求皇帝批準張居正回家親自主持其父親的葬禮,令張居正生氣的是趙永賢也是他的門生。

曾在一年前,因為張居正的學生劉台的彈劾,張居正差點就辭官了。而這次,反對他的竟然又是被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兩個學生,這使得張居正極為心痛。

事態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時又站出了兩位大臣彈劾張居正——刑部員外郎艾穆以及刑部官員沈思孝。更令張居正心痛的是,這兩個人都是張居正的同鄉。

在當時的官場,很多同鄉官員之間都會互相提攜。但是這兩位不僅沒有擁護同鄉張居正,反而聯名上疏,要求張居正回鄉守孝,並且上疏中字字強硬。對此,張居正覺得很傷心。他這樣說道:“在嚴嵩執政的時候,雖然有很多人曾彈劾他,但是彈劾他的人中沒有他的同鄉。照現在這種情況來看,我為官這麽多年竟然還比不上嚴嵩!”由此可見,即使是權傾一朝的大臣,如果想做出違背常理的事情,其過程也是非常困難的。

在當時,吏部屬於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門。之前萬曆皇帝還下旨給吏部尚書,讓他代表整個吏部出麵,挽留張居正留任。當時,禮部的官員也有兩派,一派是在催促吏部尚書按照皇帝說的辦,而另一派則持堅決不支持的態度。由於最後的趨勢越來越有利於反對派,因此吏部尚書以及禮部侍郎達成一致,以“有礙禮義廉恥”的借口拒絕了張居正“奪情”的要求。

而張居正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奪情”的想法本來就不合禮製,因此他並未站出來為自己辯解,而是任由他人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