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何原因導致神童落榜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正值中秋,三年一度的鄉試也在這天舉行。那時候的鄉試就是省級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不同的是,高考每年考一次,而鄉試是三年才有一次。因此,鄉試是才子們準備很長時間也盼望很長時間的考試。當時的明朝有兩京十三省,而考點僅有十五個,考試的內容也十分有難度。考榜上的第一名稱為“解元”,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就曾經考中過“解元”,並且為此感到十分驕傲。隻是考中“解元”時的唐伯虎是二十七歲,而張居正參加考試時隻有十三歲。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神童張居正最低也會考中舉人。結果卻出乎意料,張居正竟然落榜了,這個結果是張居正也沒有想到的。那麽當時信心滿滿的張居正為何會落榜呢?

原來,在八月的一天,武昌城內聚集了很多學子,這次鄉考是學子們夢寐以求的。考試的場麵非常壯觀,而湖廣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顧對這次考試十分重視。這是顧自三年前上任舉辦的第一次鄉試,因此他非常重視。他也希望學子們發揮所學,考出優秀的成績以報效國家。而且,如果考試中出現了棟梁之才,對作為湖廣巡撫的自己也是十分光彩的事。

鄉試在緊張中結束後,考官們開始認真閱卷。顧也不再見客,獨自坐在院中等待鄉試結果。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時候學政曾經跟他說過有一名天才少年名叫張居正,年僅十二歲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秀才的頭名。顧此時心中就想,不知道學政所說的那名少年是否參加了此次鄉試。

當顧正在想著這次鄉考時,閱卷的考官出現在他的麵前,並且激動地向顧作關於考試結果的匯報:“這次考試真是人才了得啊!”接著,便把一疊試卷放在了顧麵前。顧等不及的問:“這次考試的第一名是誰?”考官想了想說道:“真令人想不到,這次鄉試的第一名竟然是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年輕秀才,名字叫……”“叫張居正是嗎?”沒等考官說完,顧就答了出來。對此,考官十分詫異,而顧哈哈大笑,說道:“我已經想到了!”然後顧拿出了張居正的考卷仔細閱讀,他發現年紀小小的張居正竟然能寫出氣勢恢弘的文章。對此,顧連連叫絕,並且立刻讓人去通知張居正前來。這個泛著濃厚書生氣的男孩令顧十分喜愛。

顧問張居正:“張居正,你年紀那麽小,長大後有什麽誌向和抱負呢?”張居正想了想回答道:“學生常聽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難振乏,常願以其身為褥薦,而使人寢處其上,使其有知,絕不忍困其鄉中父老。學生當以曾祖為效尤,宏願濟世,不僅以身為褥薦,即有欲割取我耳鼻,當亦樂意施與!”張居正的這番話讓顧十分震驚,顧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少年竟然有如此大論。顧還想考考他,於是他指著院子牆邊的翠竹說道:“你可否以竹為題,即刻作一首五言絕句?”張居正看了一眼翠竹,在顧一口茶喝完之前便說道:“綠遍瀟湘地,疏林玉露含。鳳毛叢勁節,隻上盡頭竿。”這裏的“鳳毛”是指一個有名的典故:南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名叫謝靈運,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十分有才華。謝超宗在擔任新安王劉子鸞常侍的時候,經常寫一些精彩的文告,因此孝武帝經常誇讚他有“鳳毛”,而右衛將軍劉道隆聽到這種稱讚後卻以為謝超宗有罕見之物,於是就到謝家尋找,卻從未找到。後來“鳳毛”就用於對稀少珍貴之物或者珍稀之人的稱讚。張居正這首詩的意思是:我要以竹子為品格,揚鳳毛之才,登上百尺的竿頭,一展我的青雲之誌。這首詩也完整的表現出了張居正小小年紀的宏偉目標和誌向。

顧在聽完張居正的詩後,完全被震撼了。隨後,他現場作詩贈與張居正,詩中稱讚張居正“今看十歲能長賦,何用從前吒陸機”。

鄉考成績出來後,張居正的成績果然名列前茅,大家都認為張居正必然居於鄉試頭名,但是張居正落榜了,而造成張居正落榜的人竟是十分欣賞張居正的巡撫顧。

原來,在公布成績之前,朝廷派下來主持此次鄉考工作的趙禦史積極準備公布成績的一切事宜。這時顧走了過來對他說:“張居正的確是個人才,將來一定會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但是這次不能錄取他!”“為什麽?”趙禦史吃驚地問道。顧回答道:“從塑造人才方麵來看,現在還不能錄取他。因為他僅有十三歲,而過早地進入官場有可能讓他成為第二個王維,隻會在官場上舞文弄墨、吟風弄月,而對國家真正的需求卻沒有什麽貢獻。現在他年紀還小,應該讓他多經曆一些挫折,多經曆一些困難,這才能成功地把他塑造成真正的人才。”聽完這些話後,趙禦史想了想,覺得確實有道理。其實,在顧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後,其中的一位官員便極力反對,這位官員說:“不能由一些未知的事情就作此結論。從考卷上來看,張居正的水平是最高的,如果這次不錄取他,那麽就違背了這次考試公平的原則。這麽年輕的人才也就此埋沒了。”但是,趙禦史卻聽從了顧的意見,張居正就這樣與頭名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