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用大將之才李成梁

李成梁是朝鮮後裔,《明史》上記載他“英毅驍健,有大將之才”。雖然當時李成梁的家境十分貧寒,但是張居正認為李成梁是將才,應該加以重用。

李成梁從小在遼東一帶長大,對蒙古韃靼的罪行深惡痛絕。隆慶元年(1567年),蒙古的土蠻部落侵犯永平府,李成梁因為及時援助而由參將升為副總兵,駐守遼陽,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李成梁開始初露鋒芒。隆慶四年(1570年),蒙古土蠻一族再一次侵擾遼東。戰役中,遼東的總兵王治道不幸戰死,遼東一帶向京城告急。而當時的副總兵李成梁接替總兵的位子。李成梁繼任以後從容不迫,在積極選將的同時大肆招兵,最後逐漸地穩住了遼東一帶緊張的局勢。

隆慶五年(1571年),李成梁帶領將士反守為攻,將侵犯中原的土蠻人圍堵在卓山下,並斬殺了五百八十多人。因為明朝在與韃靼的較量中從未占到過便宜,因此李成梁這次的功績是十分顯赫的。

萬曆年間,李成梁帶領的遼東兵更是威武,比較出名的便是那幾次追敵二百餘裏,斬殺數百人的戰役。在遼東平原上,由李成梁帶領的遼東軍所到之處,土蠻部落的精銳被殺得零零散散,致使其昔日的威風不見了蹤影。

其實,李成梁所打的這些戰役中有很多都是由張居正謀劃的。但是也隻有李成梁這樣的天生大將之才,才能將張居正的計劃展現得如此完美。而張居正也認為李成梁是可造之材,並且經常請旨要求朝廷為李成梁加官封賞。

屢立戰功的李成梁很快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欣賞。據記載,萬曆皇帝曾經舉行儀式告謝太廟,並在皇極門向百官告捷。後來,在張居正的提拔下,李成梁步步高升,加封為太子太保,後又加封為世萌錦衣指揮使,封號寧遠伯。可謂是恩寵無人可比,而且李成梁的兩個兒子也非常爭氣,屢次立下戰功。

由李成梁所帶領的遼東軍猶如雄獅一樣屹立在遼東二十二年,他的威名廣傳,令韃靼各部都聞風喪膽。

在被加官封爵之後,李成梁變得更加勇猛。萬曆十年(1582年),速把亥侵犯遼東,李成梁接到消息後率兵在鎮夷堡各處埋伏下伏兵,待速把亥入境之後便將其一舉殲滅,致使侵犯遼東二十多年的禍患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李成梁帶領的軍隊下。

李成梁在張居正的提拔下,屢次創下了無人能比的功績,並被記錄於史冊。《明史》中這樣形容李成梁:“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然而,李成梁也有他不足的一麵。有記載稱,他奢侈無度,貴極而驕。對於朝廷派發給遼東軍的軍費以及遼東地區的馬政、鹽業等方麵,李成梁無不借機中飽私囊,而且後來他還經常向朝廷謊報軍功。有時候為了邀功,李成梁甚至放縱自己的屬下殺一些平民,然後取下他們的首級來冒充敵人的首級。

其實,那個時期的明朝經常會出現一些濫殺平民,用他們的頭顱冒充敵人的頭顱去邀功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在當時屬於流行了百年的弊端,所以一時間沒有人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而李成梁的下屬更是肆無忌憚,經常會在戰後殺害邊境的一些百姓,然後割下他們的頭顱按照蒙古人的風俗稍加改變,冒充敵人的頭顱交給兵部。通常,兵部隻清查人頭的數量,其他的則一概不管。

雖然李成梁的這些做法瞞過了朝廷,但是地方上的一些官員看不慣,便站出來說話了,可統統都被他排擠下去了。而很多言官也試圖向朝廷彈劾李成梁,但最終都沒能起到什麽作用。

其實,張居正將李成梁的一舉一動都觀察得十分透徹,但他卻認為李成梁對於遼東甚至整個明朝來說,都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所以張居正從未想過要撤換李成梁。

因為李成梁這個人可算是非凡之人,更為關鍵的是他所帶領的士兵也確實有抵擋百萬大軍的能力,所以在遼東軍事方麵沒有人可以代替他和他的軍隊。而張居正是一個凡事都以大局為重的人,所以對於李成梁的所作所為他采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做法。但是張居正卻一直派人暗中觀察李成梁的所有動向。也就是說,張居正對李成梁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了如指掌。因而,對於李成梁的惡性,張居正一直是恩威並用,致使李成梁對他服服帖帖的。

萬曆三年(1575年)五月,李成梁犯下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向朝廷告急,稱土蠻部落再次侵犯中原,兵力有二十多萬,而且他還稱土蠻騎兵前鋒已經到達邊境的大淩,請求朝廷盡快撥些軍糧以應急。

遼東的巡撫張學顏在收到消息之後,趕忙派人快馬加鞭地前往京城告知兵部。兵部聞訊驚慌失措,久久想不出對策。而萬曆皇帝在得到此消息之後也十分震驚,他急切地問張居正:“形勢怎麽樣了?”張居正冷靜地想了想,並且仔細地分析了當前的狀況:現在是大暑天,而且大雨不斷,根本不利於蒙古騎兵的作戰,而且一向狡猾的蒙古人也不可能不了解此時不是他們侵犯的好時機。於是,張居正下令讓戚繼光作好防守,並且調兵前去支援。另外,張居正還派遣宣府巡撫吳兌前去察看敵情。

很快,戚繼光和吳兌便都給出了回應——根本沒有蒙古人侵犯的事情發生,而是李成梁想殺一些平民冒領軍功。

張居正在收到此消息之後非常惱怒,便向朝廷請旨,要求對兵部及李成梁給予嚴懲。

有記載,張居正是這樣訓斥兵部的:“彼己虛實茫然不知,徒借聽於傳聞耳,其與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者何異?似此舉措,豈能應敵?”雖然張學顏和兵部尚書楊博同是張居正的心腹大臣,但是即便這樣張居正也沒有維護他們,而是對李成梁等人進行了嚴懲。

蒙古的一個韃靼部落在萬曆六年(1578年)三月與土蠻一族發生爭執,於是有七百多名騎兵跑來投奔明朝。這時,李成梁的一名下屬動了殺念,於是帶領部下掩殺了前來投靠的韃靼部落,共斬下四百七十個人的首級,並且掠奪了大批的牛羊。之後,李成梁便向朝廷上報,稱蒙古兵來襲,但是明兵已經將他們全部斬首。朝廷在接到上報之後,萬曆皇帝舉行了告廟儀式,並且對李成梁及其下屬進行了嘉獎。而這個時候,張居正正在江陵探親,接到下屬官員的報告之後感到十分詫異,於是他便寫信給兵部尚書方逢時。信中他這樣說:“遼左之功,信為奇特。”信中的意思很明顯,既然蒙古韃靼是想偷襲,那麽還帶那麽多牛羊做什麽?既然是七百餘騎兵前來偷襲,那麽肯定是要作好充足準備的,不可能那麽容易就束手就擒。

張居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而最後兵部也查明了真相。但是萬曆皇帝已經作出了相應的表彰,自然不能讓天下人看笑話。因此,張居正隻能讓心腹大臣透漏消息給李成梁。大體意思是:你的所作所為我看得清清楚楚!李成梁也明白,不管自己做什麽都逃不過張首輔的“法眼”。自此之後,李成梁再也沒有做過欺上瞞下的事。

其實,從當時的整個朝政的局勢來看,張居正對李成梁的重用十分有戰略頭腦。而張居正也屢次向人澄清,稱自己重用戚繼光和李成梁沒有任何私心,都是因為戚繼光、李成梁等人是能為國家做事的人。

繼戚繼光和李成梁之後,張居正又重用了功績突出的王崇古,以及滿腹謀略的方逢時鎮守西邊大同和宣府。在他們任職之後,修整邊防、開屯糧田、緊迫練兵,使得各地的防禦能力提高了很多,從而致使那些經常侵擾中原邊境的蒙古韃靼每次都撈不到好處,最後隻能迫於無奈與明朝進行和平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