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選用人才一向不拘一格

其實早在隆慶年間,高拱就曾實行過人才方麵的改革。那個時候,高拱提倡“授官之後,則惟考其政績而不必問其出身”。後來張居正全麵接手內閣之後,並沒有廢去高拱的政策,也極力主張“良吏不專在甲科,甲科未必盡良吏”。意思就是說,針對那些已經為官的人,應該注重其政績,而不應一味地注重其出身。

萬曆三年(1575年)六月下旬,張居正下令各地官員在向朝廷舉薦下屬時要遵循“凡有司賢否,一體薦核,毋得偏重甲科”的道理,並且朝廷規定:在考選地方官員的時候也要遵循一定的比例。在任用地方官員時,要在不降低個人水平的前提下,按照進士四分之三、舉貢人員四分之一的比例進行。雖然這種比例不一定完善,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出張居正打破常規選用人才的良苦用心和決心。

在張居正執政期間,他為朝廷、百姓作出過很多貢獻,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打破常規任用潘季馴。

萬曆六年(1578年),桃源北崔鎮的黃河決堤,而最終導致淮安、揚州兩府之間的高郵、寶應等地都被大水淹沒。朝廷在接到上報後,萬曆皇帝也像往常一樣,讓張居正拿主意。張居正意識到黃河決堤問題是大患,而為了能找到治理黃河的辦法,張居正可謂是寢不安席。

朝廷中管理河道以及漕運的大臣,對於此事也分為兩派意見。兩派一直爭執不下,對於黃河治理這個問題,張居正在短期內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不過,張居正雖然對黃河治理方麵了解不多,但是他很清楚此時需要什麽樣的人才。盡管當時朝中的兩派大臣相爭不下,但張居正並沒有理會太多,而是專心地尋找在治理黃河上有潛力的人才。

在張居正的多方打聽下,他聽說從前工部有一個叫潘季馴的人。這個人的官級非常低,但是他參與黃河和漕運的治理已經好多年,而且在水患治理方麵非常有經驗。但是因為他官級太低,所以他的意見往往不被采納,而他也因此一直得不到上級的提拔。

張居正在聽說有潘季馴這個人之後,便親自前往拜訪。張居正的突然拜訪,使潘季馴感到很吃驚。

張居正進入潘府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些模擬黃河的水道模型。通過模型的每個細節,張居正就能看出潘季馴是一個十分專業的治水人才。

得知了張居正的來意之後,潘季馴將自己治理黃河方麵的想法以及見解都說了出來,而張居正聽得非常認真,同時他也從中確定了潘季馴的確是不可多得的治水人才。因此,張居正下定決心,要破格任用潘季馴來擔任治理黃河的工作。為了避免官場上的一些爭執給潘季馴帶來麻煩,張居正上奏,要求萬曆皇帝批準將治理黃河的河道以及漕運的兩個部門合並在一起,然後交由潘季馴全權管理。

在治理黃河水患這件事上,張居正將所有的大權都交到了潘季馴的手上,並且張居正還幫助他掃清了一切工作上的障礙。潘季馴對張居正對自己的提拔十分感激,因此他下定決心不辜負張居正的厚愛。而事實證明,潘季馴最終沒有讓張居正失望。

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潘季馴提倡“塞決以導河”以及“固堤以杜絕”的政策,並且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解決了水患問題。期間他築壩一百七十多裏,堵塞決口一百三十多處,築遙堤五萬六千多丈。在黃河水患問題上,潘季馴發揮了自己全部的智慧,以致到後來數年,黃河都沒有再出現過決口的現象。百姓們因此愛戴他,朝廷也因此重用他。

潘季馴在官途青雲直上以後,並沒有忘記張居正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後來在張居正死後,朝廷對張居正進行清算的時候牽連了整個張家,當時潘季馴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維護張家。因為那時潘季馴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的威望都極高,所以萬曆皇帝看在潘季馴的麵子上才沒有為難張居正的後人。

由此可見,張居正極為善於用人,不但為朝廷選拔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也為他自己積累了大量的人脈。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能說明張居正的知人善任。那就是張居正破格任用黃清擔任通判一事。黃清一向為官清廉,在當時有“天下第一等清官”之稱。他不僅才智頗高,而且應變能力極強。

後來,黃清被升為嘉興的同知,並且他還主持修建了海鹽縣的海塘(海塘總長二千七百餘丈)。在這項工程中黃清不僅為朝廷節省了很多費用,而且他還以極短的時間很好地完成了這項工程。

由於黃清比較偏執,因此他與同僚之間總會出現一些矛盾。而張居正並沒有因此而產生顧慮,還是將黃清提拔為兩淮鹽運特使,並放心地讓他接手修建漕河最重要部分的一切事由。當時漕河最關鍵的部分是高寶內堤,而修建內堤這項工程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但在黃清被調任到那裏以後,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使這項工程全部完工。因此,張居正十分欣賞他的能力,並且將他提升為太仆卿。

黃清過世以後,當時任職總理河道大臣的潘季馴上疏,建議朝廷為黃清立祠。因為黃清隻是一名編製外的官員,所以這封上疏震動了整個朝野。而張居正卻不顧大臣的議論,毫不猶豫地批準了立祠一事。

張居正在用人方麵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比較重用循吏。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一書中有循吏一詞,而在當時“循吏”的意思通常是指一些具有幹實事精神的官員,而這些人比較固執,往往一定要將事情做好,並且認為結果代表一切。一般,這種人都不太注重名聲等虛無的東西,大多為官比較清廉。張居正認為,如果整個朝廷能多一些循吏,對於整個國家都是很有好處的。

張居正在重用循吏方麵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而實際上,對於當時由文官主政的朝廷來說,張居正的想法是非常實用的。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因為大部分官員都比較務實,所以萬曆年間才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在變革期間,張居正十分清楚什麽樣的人才能用,什麽樣的人才不能用。而不用海瑞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

雖然海瑞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清官,但是在張居正任首輔期間他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海瑞思想比較保守,在改革中常常與張居正唱反調。張居正對朝廷的事宜采取的措施大都有革新的意思,而海瑞卻一直堅持要恢複洪武皇帝所製定的製度。第二個原因是,海瑞比較頑固,他所認定的事大多不能改變,而張居正也意識到了這點。這使得張居正認為海瑞肯定會阻礙到變革的進行,所以在任首輔期間沒有重用他。據說,海瑞在辭官時寫了一封奏疏,其中語言過激地諷刺了張居正與朝中的大臣,因此使他陷入了孤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