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除官道上的擋路石

張居正借張佳胤一事留住了一些舊臣的心,而這些舊臣也逐漸開始效力於張居正。但是對於曾經高拱手下負責監察的那些官員來說,就沒有那麽好命了。當時負責監察的是六科給事中以及都察院禦史,他們主要負責監督各個部門的工作,一旦發現有違反條例的人便立即上疏彈劾。

當時朝廷之中,很多官員都將心思用在如何揭發同僚上了,經常出現你彈劾我,然後我再搜集證據彈劾你的情況。張居正雖然地位十分穩固,但是他也很清楚,言官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弊端,但是這種由祖宗傳下來的製度他又無法取消。

在張居正看來,大部分言官在朝中都十分囂張,除了彈劾別人或者議論朝政,其他什麽事都不會做。他們不但沒有為國家作出任何貢獻,反而還一次次地拖國家的後腿。由此可見,張居正對這些言官非常反感。於是,張居正下定決心要徹底地整頓言官一番。因此,張居正在上台之後便開始對官員進行考察,也就是“京察”。以前“京察”是每三年才進行一次,張居正提前舉行“京察”,是想趁這個機會撤掉一些言官的職位,而被撤職的言官大部分都曾經是高拱的門生。

這次整頓,使很多人都認為張居正是借機對某些官員進行報複。而實際上,站在朝廷的角度上來看,張居正的做法是有利而無害的。

首先,當時朝廷中的局勢非常混亂。雖然言官的品級非常低,但是言官這個職位卻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官員都想拉攏一些言官作為自己的心腹;同時這些言官為了能一步青雲,因此也願意依附於品級較高的官員。如此一來,朝廷中就形成了十分明顯的派別現象。

而高拱手下的那些言官與張佳胤等人是不同的,因為那些言官在高拱下台後所表明的立場十分明確,那就是絕不會依附於張居正。因此,張居正下定決心要清除這些潛藏的威脅。

其次,張居正進行的這次朝政清理不僅僅是針對高拱的舊臣,一些經常爭強好鬥的官員也被撤了職。張居正曾經說過,那些經常議論朝政和那些經常與同僚爭論的大臣,對整個朝廷來說,是有害而無利的,甚至會擾亂朝政。

其實,張居正的這些做法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一旦開始施行改革,這些大臣就極有可能會成為擋道石。而改革最需要的便是意見統一。不僅如此,為了讓官員們一心做事,不受言官幹擾,張居正在上台後還大肆裁減合並了一些書院,而這也使他背負了專製的名聲。

其實,張居正的這些做法完全是為國家考慮的。他想為那些工作兢兢業業並為朝廷效命的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在張居正擔任首輔大臣後,他的同鄉和校友都聯係他,希望能得到一官半職。這其中有一個叫汪伯昆的人,他是張居正讀書時的同學。汪伯昆與另外一位叫王士禎的人並稱為詩壇兩大領袖。當時汪伯昆在湖北做巡撫,在聽說張居正當上首輔後便寫信,意思是想通過張居正能調往京去工作。張居正收到信再三考慮後,認為汪伯昆是個有能力的人,而且資曆也比較老,於是他就將汪伯昆調來京城擔任兵部左侍郎。

汪伯昆上任之後,張居正為了考驗他的能力,便給他安排一項任務,那就是到西北各地區考察軍事設施。汪伯昆先到薊遼,當時薊遼的總兵是戚繼光。當他到薊遼後,首先做的不是聽當地官員匯報,也不是探討任何關於軍事方麵的問題,而是召集當地的文人進行吟詩作賦。

張居正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在汪伯昆回到京城之後,寫了一封奏疏給皇上。奏疏中汪伯昆匯報了他巡察西北地區的軍事情況和結果。張居正在看完奏疏之後,直接批複了八個字:“芝蘭擋道,不得不除”。其中的含意就是,你汪伯昆是出名的詩人,但是兵部是國家軍事的重要部門,不是用以吟詩作賦的地方。最後,汪伯昆因此被撤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