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鎮壓太平天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1.出兵前夕,曾國藩親擬檄文

鹹豐四年(1854年)一月,太平軍攻克了漢陽、漢口等地。然後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攻向四川,一路攻向湖南。石祥禎奉命帶隊攻向湖南,他率兩萬多人,一路沿江直上,連續攻克了湘陰、靖港、寧鄉,而下一站便是長沙。長沙城內一片驚慌,城內的人們似乎已經預想到當太平軍到來之後的場麵:人仰馬翻,哭聲一片,血流成河。

此時的曾國藩深知,是到了自己出馬的時候了。如果再不出師,長沙就會落入太平軍之手,而長沙的百姓自然也就會遭殃。也就是說,曾國藩為國為民效命的時刻到了。

鹹豐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八日,曾國藩率領他的十七萬湘軍出山了,準備和太平軍力拚到底。在練兵場上,湘軍全軍著統一服裝,什長以上的軍官都坐於馬背之上,等待著出征的命令。遠遠望去,高高的旗杆上飄著一麵杏黃旗,旗上麵是一個大大的“曾”字。練武台上,坐滿了湘軍的官員及衡州知府、縣級官員、土豪鄉紳等人。

炮聲響過後,曾國藩起身來到點將台。他望著台下這十七萬湘軍士兵,心裏充滿著自豪。四十四歲的曾國藩神態凝重,精神抖擻,他雙拳抱在胸前,向周圍的地方官員及遠處的百姓致以深深的謝意。之後曾國藩慢慢地跪向北方,向蒼天和皇帝拜了三拜。顯然,曾國藩的此舉是希望蒼天和皇帝保佑他能取得首次出師的勝利。接過部下遞來的血酒,他慢慢敬天。這些便是出征前的祭禮,做完這些之後,一些官員紛紛向曾國藩敬酒,嘴裏說著一些冠冕堂皇的話,還呈上一麵大匾,“國之於城,民之矚望”八個閃閃發光的大字頓時躍入眼簾。曾國藩心裏被這幾個字暖熱了,於是他馬上表示感謝。

接下來,曾國藩站在點將台上,開始閱讀他的《討粵賊檄》。此時的文武百官均各司其位,靜聽曾國藩操湖南口音的講話。他的聲音雖然有些嘶啞,但卻極富有**和力量,而且這種**足以振**人心,這種力量足以穿越千裏。曾國藩的一番講演,讓聽到的每個人都備受鼓舞,士氣大增,士兵們個個都緊握拳頭,表示一定要殺敵為國。

曾國藩作為一代儒將,他極看重名分,所以行軍打仗一定要師出有名。就像當年陳琳為袁紹討伐曹操所作的檄文、駱賓王的《討武檄》一樣,曾國藩也親手寫了《討粵賊檄》,而且寫完之後又經過眾位湘軍大儒潤色,可謂是完美至極,無可挑剔。雖沒有叱吒風雲山崩地裂之氣概,但也算是恢弘大氣,鏗鏘有力。之後便讓人抄寫了數千份,張貼在鬧市及主要位置,以便使人人皆知。

寫該文之前,曾國藩認真研究了關於太平天國的詳細情況,對該《檄文》可謂是絞盡腦汁,頗下了一番工夫。因此,檄文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它強烈的鼓動下,一些不了解太平天國的團體組織也加入到反抗太平軍的隊伍中來,和曾國藩的湘軍共同鎮壓太平軍。

洪秀全的“拜上帝會”根本不被國人認可,曾國藩把他說成是“外夷”的代表,所以作為大清官員的他要阻止像洪秀全這樣的外國侵略者,捍衛清政府。這樣一來,國人自然會支持曾國藩,敵視太平天國。可以說,曾國藩的這一點抓得相當到位。他知道這一點也是太平天國的弱點,在這方麵大做文章,可謂力度深遠,眼光高明。

這篇檄文還有一個高明之處,那就是以衛道姿態來爭取知識分子對太平天國的仇視。知識分子尊崇孔孟,而太平天國卻輕視孔孟,他們曾破壞了各地的孔廟和孔像。不僅如此,他們還焚燒了儒家典籍,這就深深打擊了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侮辱了知識分子的尊嚴。而曾國藩則恰當地抓住了這些,並在檄文中誇大了太平軍的惡行,他號召所有的知識分子團結起來“以衛吾道”,共同對付太平軍。

針對太平天國發布的《天朝田畝製度》中“物物歸上主”一語,曾國藩又大做文章,他指出太平軍使“農不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即攻擊洪秀全以天帝之命,把天下所有的田地歸洪秀全一人所有,商人的取息權也歸洪秀全所有,讓農民沒有地種,讓商人沒有買賣做。如此一來,無論是農民還是商人,自然都仇恨太平天國。檄文的推波助瀾給太平天國的名聲造成了一定影響,也給太平天國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曾國藩在檄文中還指出,太平天國自上到下,全部以兄弟姐妹相稱,有違常理。聲稱這是洪秀權故意不讓人有父母兄弟之別,上下沒有尊卑之分,無視君臣之禮、父母之德。雖然這是曾國藩的一番故意造勢,別有用心,但這卻被眾人信以為真。

曾國藩的檄文指出太平天國獨尊天主上帝,抵製其他一切宗教學說。他稱太平天國是“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之中”。

檄文讀完後,曾國藩便下令出師。在檄文的鼓舞下,人人慷慨激昂,奔赴沙場。曾國藩知道,自己正要做的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業,此舉成敗關係著整個大清的命運,同時也與數百萬百姓的生死息息相關,這使他肩上的擔子極為沉重。看著路兩旁向他揮手告別的湖南鄉親們,他的心裏突然生出一種難言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