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慧眼識得“真俠士”

江忠源,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舉人。他之所以名聲大震京城,與他的兩次義舉是分不開的。在清代道光年間,江忠源的一友人鄒柳溪因病逝於京城。鄒柳溪在北京無依無靠,而人死總要落葉歸根,於是,江忠源便做出了一個驚人舉措——護送鄒柳溪的靈柩回老家。當時京城和湖南相隔千裏之遙,且一路帶個死人坐船過江很不方便,可江忠源認為,如果他不把鄒柳溪的靈柩送回家,那鄒柳溪就會成為一個孤魂野鬼無處可居了。所以其間無論多麽艱難他都咬牙堅持,最後讓鄒柳溪九泉之下瞑目了。而江忠源的這種義舉讓鄒柳溪的親人百感交集,淚落一地,久久說不出話來,隻是一個勁地磕頭致謝。後來,他們逢人便說江忠源的好,一傳十,十傳百,江忠源的名聲在鄒柳溪的家鄉便流傳開來。

時隔不久,江忠源的另一友人湘鄉舉人鄧鐵華因患肺病,打算回家,當行至河北獻縣時卻不幸病死。江忠源聞訊趕來,幫鄧鐵華料理了後事,又把靈柩護送回老家。路途遙遠暫且不提,關鍵是一路上無論乘船還是吃飯住宿,帶著一個死人,難免會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不滿,甚至招來很多唾罵或白眼。他這一路上所遭受的挫折和苦難,人們可想而知,可以說也隻有江忠源這樣的真俠士能堅強勇敢地走下去。而自此,江忠源的名聲便大震京城和湖南,聞聽此奇人奇事的人們都不免深深地敬佩他。

1844年,經郭嵩燾引見,曾國藩見到了這位奇人江忠源,並對江忠源稱讚有加。後來,曾國藩和江忠源結為師生,江忠源在曾國藩的教導之下潛心修學。曾國藩也多次向皇帝推薦說江忠源是個人才,他認為江忠源一定是有情有義的君子,將來一定會為國家建功立業,甚至會為國捐軀。曾國藩看人一向極準,而後來發生的事情也確實驗證了他的話。

江忠源客居京師時,便得知湖南有起義黨。1844年,他回到家鄉舉辦團練,日夜操練。1847年,湖南的起義爆發,江忠源便率隊進行鎮壓,這一次的旗開得勝讓江忠源和他的隊伍備受鼓舞。而江忠源的名字也再一次被人傳頌。由於這一次的功績,他被升任為知縣。

鹹豐元年(1851年),江忠源的母親病逝,他在家為母丁憂。當時的太平軍連戰連捷,這讓鹹豐帝深感憂慮。於是,他便派自己的舅舅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鎮壓太平軍,賽尚阿便上書請調江忠源前來協助。其間,由於賽尚阿久居朝中,對兵法及作戰之事一竅不通,卻又胡亂指揮,不聽江忠源的建議,致使太平軍突圍逃脫。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突圍而出的太平軍進攻湖南,為了確保此次行動的成功,他們不走旱路改走水路。得聞消息的江忠源率兵趕到全州蓑衣渡,率眾人用木做堰,堵截太平軍。江忠源所率部隊把太平軍的船隻全部擊毀,太平軍的將領南王馮雲山在此次戰役中犧牲。江忠源給太平軍以沉重的打擊,致使太平軍損失慘重。這一次是清政府和太平軍作戰以來首場勝仗,皇帝得知此事後喜出望外。此時,鹹豐帝多麽希望清政府多出幾個江忠源,因為如若都這樣的話,太平軍早就被消滅了。而這一戰也打出了江忠源的名氣,也戰出了江忠源士兵的威風。

太平軍圍攻長沙時,巡撫張亮基上書請求皇帝派江忠源前來支持。於是,江忠源便奉命來到長沙。他看到長沙僅有的數千綠營兵人心渙散,毫無生氣,別說戰鬥,就是平時操練也沒有一點士兵的氣概,不得不讓人擔憂。還有一些從其他地方調來的兵,沒有一點兵樣,不服從指揮,各自為政,更有甚者惹是生非,無中生有。張亮基看到這些隻得無奈地連連搖頭,而當他再看江忠源的部隊時,又不禁連連稱讚——江忠源的部隊號稱楚勇,軍紀嚴明,人心歸一,鬥誌昂揚,一派生機盎然之氣。顯然,這樣的軍隊才是大清的希望,萬民的福分。

江忠源告訴張亮基,其實太平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清兵人心渙散,失去鬥誌,一上戰場便驚慌失措,將領指揮有誤,士兵沒有戰鬥力,這樣便讓太平軍連連得手。張亮基對於江忠源的這一分析連連讚同,他不僅佩服江忠源的善於作戰,還佩服他的謀略。

太平軍圍攻了長沙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長沙城易守難攻,便采用了挖地道的方式進攻長沙城。幸虧江忠源帶楚勇堅持抵抗,才讓太平軍放棄了長沙。

此役,太平軍的西王蕭朝貴戰死。連損太平軍的兩王,江忠源自然功不可沒,因此他被任命為湖北按察使。

後來江忠源又被任命為安徽巡撫。其實早年的江忠源和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相似,也是一個浪**公子,後來覺悟,改過自新,由最初的京湘俠士成為因辦團練戰功赫赫而升至高位最早之人。當時的江忠源成為了湖南青年人的榜樣,他們紛紛投筆從戎,為國家建功立業。

作為曾國藩的學生,江忠源把這一切都歸功於曾國藩的教導和提攜。他從不忘老師的知遇之恩,在多次給皇帝的奏折中他陳述了曾國藩辦團練的業績,想方設法為曾國藩爭取地位。

鹹豐四年(1854年),時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奉旨前往廬州。當時太平軍的聲勢浩大,兵約萬餘人,而守城的清軍不到三百人,而江忠源所率楚勇也隻有兩千多人,無異於以卵擊石。廬州城不但城牆矮,清軍兵力不足,而且所需的彈藥、糧草均準備不足。雖然江忠源得知情況後馬上上報朝廷派兵支援,而鹹豐帝也派萬餘兵前去支援,可是援兵們見太平軍勢不可當,便聞風喪膽,裹足不前,作壁上觀。如此一來,致使俠士江忠源身陷絕處。最終,太平軍消滅了廬州內的全部清兵,身受重傷的江忠源見自己的部下均已倒下,他便跳入關橋旁邊的古塘而死。而這也正應驗了當年曾國藩判定他將為國盡忠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