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入官場——春風得意馬蹄疾 1.清廉儉樸樹正氣

在古時候,人們都崇尚科舉,都認為隻有參加科舉,才能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大富大貴。大部分儒生把升官當做發財的橋梁,正應了那句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剛開始曾國藩也是這樣想的,但當他真正做了官,這種想法卻在他腦海中徹底消失。受祖父的影響,他立下了“做官不為財,而為天下百姓”的誓言。

做官之人皆知為官清廉便是做官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能做到這點。縱觀曆史,清官屈指可數,但曾國藩卻是一位難得的清官。同治五年六月,已是封爵開府的曾國藩,仍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在他中進士之後,祖父曾對曾國藩的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寬一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後來,曾國藩的父親又將這句話寫信告之曾國藩,讓曾國藩感觸頗深。從那時起,他便下定決心做一名清官。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絕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絕不食言。”

曾國藩的這一番話並非虛言,也非冠冕堂皇的場麵話。他的確是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而且在京做官十二年中,從未破例一次。當時的晚清社會,貪汙成風,朝中大臣幾乎人人貪汙。而曾國藩卻身處淤泥而不染,兩袖清風,言出必行,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才能得以重用。

當時的清朝國庫已不再富足,所以薪俸都不高,人口多的家庭還填不飽肚子。為了生計,許多大臣都隨貪汙之風,特別是地方的封疆大吏,由於遠離天子,更是無所顧忌,聚斂成性。當時的皇帝也知道官員貪汙,但卻靜觀其變,當這些官員成為巨蠹時,他馬上來個出其不意,抄家問斬。人們稱之為“宰肥鴨”。這種“宰肥鴨”的舉措對小膽的官吏多少有些影響,但對那些大膽的官吏絲毫不起作用。因為貪汙的數額之大,時間之久,所以難以收手。當曾國藩入翰林時,貪風甚為猖狂。

曆朝曆代皆有貪官和清官,湯斌便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清官。曾國藩特別推崇清官湯斌,並把他當做學習的榜樣。因此,無論曾國藩的官位做到哪級,他都把清廉擺在首位。他一生最看不起的就是貪官,不和此等人交往,若因政事必須交往時,也保持著距離。他為官期間:“署中沒有敢以苞首(蒲包,指贈送的禮物,引申為賄賂)進者”,連自己的夫人也沒有珍貴的配飾。曾家唯一一次“收禮”,是提督黃翼升的夫人進獻的,但這卻是與政事有關的一次“收禮”。

黃翼升是曾國藩的心腹大將,在曾國藩組建水師時立下了許多功勞。淮揚水師建立後,黃翼升被升為統帶。在1862年,黃翼升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而此時的曾國藩缺少人才,加之黃翼升人品佳、性情良,眾將士都非常喜歡他,於是曾國藩想把黃翼升調回自己身邊,便和李鴻章協商,李鴻章對黃翼升也是讚賞有加,哪有放手之意。雙方交涉很長一段時間後,李鴻章也沒答應。因為此事,曾國藩和李鴻章還差一點翻臉。

在黃翼升左右為難之際,就把此事告訴自己夫人。於是黃夫人就想了一個妙計,事情才得以緩和。在曾夫人壽誕那天,黃夫人特地挑選了幾件禮物來拜壽。見到黃夫人之後,當著眾人的麵,黃夫人先是說了一些客套話,然後執意要拜曾夫人為義母。曾夫人一看滿屋的賓朋都看著她,於是隻好點頭答應,收了這個幹女兒。眾人散去之後,曾夫人便把收幹女兒之事告訴了曾國藩,曾國藩剛開始很生氣,心想:這麽大的事怎麽能如此草率?後來又一想,此事黃夫人做得甚妙,不僅緩和了黃翼升和李鴻章的關係,而且又能籠絡將心。

實際上,許多人都想象不出曾國藩的生活是多麽清苦。在曾國藩進京的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此時的曾國藩雖為翰林院的下級官吏,但生活卻苦不堪言。那時,曾國藩的俸祿極少,勉強夠糊口,但是他還要寄些銀兩給家裏,所以隻能東借西湊,常常是拆東牆補西牆。好不容易盼到了年底,因為年底有個舊例,外官例寄炭敬,就是地方官炭敬外官,這樣好歹可以過個豐年。可是那一年,卻讓曾國藩很失望。由於當時的他手中沒有實權,所以當地的官府也沒有給曾家敬炭的。無奈之下,曾國藩向別人借些銀兩過年。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國藩的生活依然沒有好轉,依舊是借東家補西家。半年下來,他的賬本上已有外債二百兩的記錄。到了年底,賬本上的數目更是翻了一倍,由二百兩變成了四百兩。盡管曾國藩日子清貧,外債累累,但他從來都不忘寄銀兩孝敬父母,並勸父母在吃喝方麵不要過於節儉,以身體為重。雖然曾國藩在京城朋友較多,借錢比較容易,但是借錢畢竟是要還的,而且時間長了自然臉麵無存。這讓曾國藩困惑不已。因為他沒有錢,所以連用人都看不起他。

直到大考升官後,曾國藩的生活才比以前好一點。但是對於他來說,壓力實在太大了,他要償還家裏供他讀書欠下的外債,還要養活家裏的二男五女,交諸弟們的學費,每次升官請客,人情往來等等。幾乎每天都有花銷,卻少有收入。一年下來外債高築,此時的曾國藩早已習慣這種生活。在京為官的十二年中,他一直過著很清貧的生活。

在大多數人眼裏,京官都是美差,特別是在外官眼裏,京官辦起事來比較方便,所以各種收入就多。曾國藩的一個在外為官的好友劉覺香,就特別羨慕京官。有一天,他從外省來找曾國藩,向曾國藩表明在外做官是多麽的苦,遠遠不及京官好。這位好友根本不知道其實曾國藩比他還苦。

曾國藩的幾個舅舅家境都十分清貧。當他做官之後,經常寫信給舅舅,並在外債累累的情況下,借錢寄給舅舅,以示孝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國藩的二舅去世,當時因家貧窮而沒有錢做道場超度。第二年,曾國藩便寄信寫道:“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饑寒之況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已援手,則大舅、五舅者又能沾我輩之餘潤乎?想為二舅補做道場,並征求諸弟們的意見。”

即使是後來做了二品侍郎的曾國藩依然捉襟見肘,因為他的負擔重,所以花銷自然多,為了減少費用,他盡量少回家,把思家之情或是埋於心中,或是寫在日記裏。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曾國藩成為四川正考官,經濟才有了一點改善。

清朝有個習慣,根據得差早晚翰林分為“紅翰林”與“黑翰林”。一充試差時,官員會有一筆可觀的進項。由於曾國藩得試差早,所以稱得上是“紅翰林”。七月,曾國藩便離開了京城,同行的還有副考官趙楫。

這一行便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直到十一月二十日,曾國藩才回到京城。當時官場盛行“規禮”,所以這次試差讓曾國藩獲得了一筆小收入。他拿這筆錢一部分償還了債務,一部分寄回家中,身上已所剩無幾。此次試差雖然改善了曾國藩的拮據,但以後他的經濟也沒有很寬裕。

曾國藩的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精神感動了不少文武百官,隻要提起曾國藩的節儉,大家都佩服至極。這為以後他的官運亨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