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拾信心,終獲功名

道光十八年(1838年),對考取功名的學子們來說,又是改變命運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又有會試。

許多學子在年前就已經作好進京的準備,當然曾國藩也不例外。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份,父親就讓曾國藩作好進京考試的準備。曾家原本就以種地為生,以前家業還算富裕,但是這十幾年來,為了供曾國藩讀書已把錢財花得所剩無幾,除去償還易知縣的一百兩銀子,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給曾國藩進京趕考。無奈之下曾家隻好向親戚朋友借錢。此時,曾國藩的一個堂舅得知此事後,馬上給曾國藩送來了十二吊錢,曾國藩的父親又從朋友那裏借了二十吊錢,曾國藩拿著這沉甸甸的三十二吊錢,那種滋味難以言表。他知道,這些年家裏為了供他讀書耗費了太多錢財,這一次一定不能再讓家人失望。

在進京的路上,曾國藩省吃儉用,一路上吃的全是素菜。即便如此,當他到達京城時,口袋裏也隻剩下三吊錢。所有參加應試的舉人中,數曾國藩最寒酸,從他穿的那身早已掉了顏色的土布衣衫就能看出來。

每位成功人士都要曆經磨難,隻有這樣才能讓意誌更加堅強。曾國藩也是如此,他的祖父曾經對他說過:“凡是親自經過千辛萬苦而成功的人,享受成功的果實才能心安理得。”曾國藩沒有因為困難而退縮,也沒有因為自身的窮困而妄自菲薄,此時此刻,他比誰都堅強。想起祖父的諄諄教導和父親的鼓勵、支持,曾國藩昂首闊步走向考場。

這一次會試題目是由皇帝擬定的,相比此前的幾次會試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對於曾國藩來說算不上什麽。他一看題目,馬上提筆寫來,內容充分,思路清晰。

很快成績便出來了,曾國藩以第三十八名中考,殿試又取三甲第四十二名,他終於入圍了,被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甚至有些灰心喪氣。“同進士出身”不是真正的進士,所以對於這樣一個名聲,一向心高氣傲的曾國藩不能忍受。起初他認為這是一種羞辱,想一走了知,但最終還是被眾人勸住了。後來又進行了朝考,而朝考的成績比會試與殿試的成績要好,竟取得一等第三名,這讓曾國藩心情大悅。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二,對曾國藩來說這是個難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在禮部堂官引見下,曾國藩第一次見到了道光帝。起初道光帝對曾國藩的印象一般,後因曾國藩在回答道光帝問題時,都能對答如流,且思路明晰,加之曾國藩樸素的衣著,讓道光帝對眼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

道光帝問曾國藩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要參加科舉?曾國藩當即回答:“為了天下黎民百姓能過上好日子。”道光帝問曾國藩第二個問題是:做官的第一要義是什麽?曾國藩馬上回答:“做官第一要義講的是一個‘廉’字。”因為當時的官員大都貪汙成性,所以道光帝特別需要像曾國藩這樣樸素節儉之人為官。從此以後,曾國藩便深得道光帝的賞識。

由於曾國藩出色的回答深得道光帝喜愛,所以曾國藩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清朝開國以來,很少有人有能享受到這種待遇,隻有曾國藩一人被破格欽點。

進入翰林,就意味著到了科舉仕途的頂峰。朝中大部分官員、各地方封疆大吏等,多數都來自翰林院。隻要進了翰林,就說明成功近在咫尺,更何況當時的曾國藩隻有二十八歲,可謂年輕有為。一般進入翰林的學士,少說也得四五十歲。有的人從青絲考到白發,才得了個舉人而已。相比之下,曾國藩真可謂是平步青雲。

曾國藩的祖父和父親聽到曾國藩進了翰林這一消息後,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曾家又是張燈結彩,宴請親朋慶賀了一番。一時間,曾國藩入翰林的消息傳遍了小小的白楊坪。

曾國藩從此告別了多年的科舉考試,開始踏上仕途。這條路究竟該如何才能走好,曾國藩心中有數,因為他時刻銘記祖父的教誨,也決不辜負所有曾家人對他的厚望。

從此以後,曾國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