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父親英年早逝,李嘉誠的生活陷入困境

李嘉誠一家來到香港逃難,是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香港是英屬殖民地,日本人的軍隊不敢踏入。但是,事與願違,就在他們來到香港的第二年,日本人的炮彈就落在了香港的土地上。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同一天,日軍也對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發起進攻。這一天早上,香港啟德機場和香港守備軍駐紮的深水軍營遭受了數十架日軍轟炸機的襲擊。僅僅幾分鍾,機場和軍營就化為一片焦土,英軍的防空係統癱瘓了。同時,大批的日本軍隊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對香港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即使實力對比懸殊,香港軍民還是沒有放棄抵抗。經過18天的抵抗後,在各條戰線都已瓦解、槍支彈藥都已耗盡且水源也被切斷的情況下,香港軍民被迫向日本投降。12月25日,港督楊慕琪簽署了投降書。從此,香港開始了日本統治的時期。

李雲經一家又回到了日軍炮火轟炸的噩夢中。一度繁榮的香港,轉眼淪為人間地獄。即使在香港投降後,日本軍隊的狂轟濫炸也沒有停止。香港投降後,日本軍隊放假三天,並且日本兵還得到允許“肆意妄為”的指令。那時,香港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肆意掠奪、**屠殺的日本人。

這就是日本人占領香港的目的:掠奪香港的大量財富,而不是發展香港。在香港,他們強製推行日本票製,廢除港幣,用不等價兌換的方式,使香港居民手中的錢成為一堆廢紙。香港的大量物資被貼上了“戰利品”的標簽,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導致香港本土物資奇缺,燃料稀少,公共交通陷入停滯的狀態,很多人不得不劈開木質家具,作為燃料。特別是糧、油、米、麵嚴重不足,香港剩下的糧食遠遠不能養活150萬的人口。黑市上,最貴時的米價達到每斤200元。

為了應對糧食緊缺的狀況,同時也為了減少對香港的守衛資源的分配,日本軍隊從1942年1月開始,實行“華人疏散方案”,采取勸告、威脅、利誘等各種手段迫使香港居民離開香港,特別是疏散那些沒有生活來源、無以為生的人。到了1943年,日軍甚至在街上隨意抓人,強行押解出境。在香港淪陷後一年的時間裏,估計至少有50萬人離開香港,返回內地。回家的路程也異常艱難。他們要冒著被暴徒、土匪打劫的危險,也有可能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在日軍這種政策的壓迫下,香港人口急劇減少。到了1945年的時候,香港的人口已經由原先的150萬銳減至60萬。

在日本統治時期,香港的很多工廠被日軍霸占了,無法正常開工。無論從事什麽職業,都難以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李雲經決定,由莊碧琴帶領李嘉誠的弟弟妹妹們回到潮州老家,李雲經和李嘉誠暫時留在香港。

戰亂使一家人被迫分離,也沒有通信渠道,相隔兩地的一家人都無法得到對方的消息。在香港,李雲經、李嘉誠父子為生計而苦苦掙紮。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李雲經因長期的貧困生活和辛勞,不幸染上了肺結核。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獨自挑起生活的重擔。

當時李嘉誠的年齡還小,一個月的工資隻有20港幣,勉強能夠糊口。為了照顧父親,李嘉誠在白天加倍努力地工作,晚上回來還要盡力給父親做些有營養的飯菜。李嘉誠勇敢地去麵對眼前的逆境,他知道,他就是父親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為了父親能夠早日康複,他絕對不能倒下。但是,李雲經還是沒有挺過這個難關,在1943年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為了安葬父親,李嘉誠含淚去買墳地。他找到兩個自稱是賣墳地的人,但是,李嘉誠沒有馬上把全部的錢付給他們,隻是先交了訂金。他堅持要看到墳地,才能把剩餘的錢給他們。那兩人見李嘉誠是一個孩子,便覺得好欺負,於是佯裝同意帶領他去看墳地,實際上卻想在半路上見機甩掉李嘉誠。可李嘉誠卻牢牢跟住他們,寸步不離。那兩個人見此計不成,又想出另外一個辦法:直接去墳場,隨便找一個墓,把裏麵的屍體挖出來,然後再把空墓賣給這個小孩子。出於防備李嘉誠的目的,這兩個人一直在用客家話交談,但是他們不知道,跟在後麵的李嘉誠從頭到尾都聽得清清楚楚。他憤怒了,世界上怎麽會有如此寡廉鮮恥的人,用這般齷齪的手段賺錢呢?李嘉誠心想,幸好自己懂得客家話,否則,父親怎麽會在九泉之下瞑目呢?

李嘉誠清楚,從這兩個無賴手中,是無法要回訂金的。無奈之下,他隻能說自己不要墳地了。此後,李嘉誠另外找了一塊墓地,安葬了父親。經曆了這次風波,李嘉誠慢慢長大了。他更清楚地看到了香港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