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戰爭陰影下顛沛流離的童年

李嘉誠出生的時候,恰好是中國在那個年代中少有的太平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向衰落,無暇顧及海外殖民地,中國因而在那個時候得到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在長期的鬥爭中,各路軍閥的勢力都被削弱。1928年10月8日,蔣介石宣布就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在這一年的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了南京國民政府,使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此時的中華大地,雖然仍有局部的戰爭,但卻是1860年以來最太平的時期。

李家在這個時候依舊經濟拮據。但是,李雲經卻認為,無論多麽苦,多麽困難,都不能剝奪孩子讀書的權利。於是,李嘉誠在五歲時,就被父親送入觀海寺小學讀書。在這裏,年幼的李嘉誠開始研習儒家經典。正是由於李雲經的正確選擇,李嘉誠才得以從小就開始接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觀海寺小學距離李氏祖宅並不遠,所以李嘉誠可以在祖母和母親的照顧下安心學習。其實,當時廢除科舉製度已經有二十餘年了,內地一些較為發達的地方也有了新式的學堂,但是因為潮州地理位置偏僻,觀海寺小學又屬於觀海寺廟產,所以授課內容還是以儒家經典為主。在觀海寺小學裏,人們不僅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還能聽到誦經的聲音。在這裏,李嘉誠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時,還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仁、義、禮、智、信的儒家精神與大慈大悲、與人為善的佛教理念也從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李嘉誠最愛去的地方就是祖父修建的藏書閣,這個藏書閣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藏書閣裏那些祖輩流傳下來的古籍,使李嘉誠受益匪淺。家中的藏書閣是李嘉誠成長的沃土。童年的廣泛閱讀使他迅速地成長起來,他也因此顯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由於從小就閱覽了大量的書籍,李嘉誠儲備了不少知識。他不僅自己閱讀,而且還嚐試著把從書中看到的故事講給弟弟妹妹聽。李嘉誠確實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他懂得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觀察弟弟妹妹的表情,也知道根據弟弟妹妹的反應控製自己講故事的速度,還知道怎樣把握聽故事的人的心理。為弟弟妹妹講故事的經曆,使他掌握了察言觀色的秘訣,這也是他日後闖**商海成功的利器。

因為經常照顧比自己還小的孩子,李嘉誠也像父母教育自己那樣,嚐試著教育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李嘉誠最初的“教育”有些“野蠻”。他依仗自己年齡大、力氣大,蠻橫地要求弟弟妹妹服從自己的指揮。不過,李嘉誠不久就逐漸明白了,使弟弟妹妹聽話是沒錯的,但是不能以大欺小。要想讓人真心實意地服從,就要講道理。李嘉誠在李家其他孩子的心中逐漸樹立起了“正直”的形象,他也因此成為了李家孩子們的一個“小頭目”。而大家也十分樂意找李嘉誠來解決一些難題,即使是孩子們之間的一些小紛爭,也都是由李嘉誠出麵調解。

1936年的時候,李雲經被聘為潮安縣庵埠鎮崇聖小學的校長。於是,李嘉誠跟隨父親,轉入了崇聖小學讀書。為了減少李嘉誠上學路上的車馬勞頓,父親在崇聖小學後麵租下了一間房子,門的上方掛著一塊牌匾,上書“讀書月齋”四個字。這就是李雲經為自己的臨時住所取的名字。在這裏,李嘉誠度過了兩年的童年時光。

雖然在崇聖小學裏,李雲經是校長,但是薪水微薄,肩上的擔子卻很重。因為學校缺少教師,所以李雲經在處理學校中繁雜事務的同時,還要兼任國文、數學科目的老師。那時候,在崇聖小學的校園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李雲經架著一副圓形眼鏡,穿著破舊卻整潔的藍色長衫,胳膊下夾著幾本書匆匆而過。而李嘉誠則會利用課餘時間,在父子倆租住的小房間裏用風爐煮些麵條等簡單的食物。雖然日子有些清苦,但是父子倆自得其樂。李嘉誠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接觸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經典。李雲經在給他講解這些經典的同時,也教他理解生活中的實務,鍛煉他的動手實踐能力。

李雲經因為生不逢時,一生都未能建功立業,因此把自己未了的心願寄托在了兒子的身上。李嘉誠優異的學習成績也給了父親極大的安慰。如果不是後來風雲變幻,戰事突起,李嘉誠很可能會繼續求學,然後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