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眾豪商合力搖撼置地

很多年以來,在香港商業界始終流傳著“移山容易,移置地難”這樣一句話。由此可見香港置地公司在香港的商業界有著多麽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滿懷雄心壯誌、意氣風發的企業家都將收購香港置地公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而李嘉誠就是其中之一。1987年,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意欲製定策略以收購置地公司,然而,由於10月香港股市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崩盤,導致其收購置地的計劃泡湯了。時隔半年之後,狼煙再起,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再次出擊,凱撒克使出各種應對策略迎戰,在一場短兵相接的較量之後,收購置地之事又歸於沉寂。

1889年,怡和洋行的凱撒克和保羅遮打這兩位從英國來的商人,共同集資了500萬港元創立了當時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香港置地公司。香港置地公司是一家以開發地產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從屬於怡和集團旗下,並且在香港最繁華的商業地帶——香港中環擁有數座樓盤,實力雄厚,因此多年以來一直被業界稱為“中環大地主”。置地公司在1970年左右還成功地收購了牛奶國際公司,並且通過握有美心飲食集團的股權在飲食行業初露鋒芒。

一提到怡和集團,香港媒體都會用“先有怡和,後有香港”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其悠久的曆史。怡和洋行是英國鴉片商渣甸和馬地臣於1832年在廣州創辦的。1841年香港開埠以後怡和洋行的總部遷到了香港,並成為當時香港四大洋行之一。1855年,渣甸的侄女婿威廉·凱撒克被安排到了怡和洋行,凱撒克的勤奮和努力使其在怡和洋行中的地位穩步上升,最終成為洋行的管事(董事局主席)。在這段漫長的歲月當中,擔任過怡和洋行管事的一共有五名凱撒克家族的人,怡和洋行有15%的股權都被凱撒克家族所掌控,因此,凱撒克家族是怡和最大的股東,在怡和集團中具有極高的統治地位。在怡和集團的鼎盛時期,它擁有股權的公司就有300家,這些公司均在市場上具備卓越的領導地位,可以說隻要踏入香港,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和怡和集團有著緊密的聯係。

1949年年初,怡和曾虧損了大約1000萬英鎊,這個巨額的數字令當時整個商業界都為之震驚。當時,怡和的管理者對共產黨政權始終存有偏見,於是遵循“在香港市場獲取利潤,在海外市場獲得發展”的策略。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怡和開始積極地在海外市場上謀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怡和的分公司。20世紀70年代,怡和更加努力地發展其在海外市場的業務,因為怡和對香港市場的發展前景感到很失望,在發展海外業務的同時,怡和對英國的怡人置業、夏威夷和菲律賓的糖果公司等也進行了收購。盡管從表麵上看怡和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事實上這樣的發展策略使其戰線在無意當中被拉長,收益率低下,資金大量縮減,最終導致被迫出售。怡和這頭商業界的雄獅逐漸地陷入困境之中。

怡和係旗下有怡和、置地、牛奶國際、文華東方酒店等眾多實力強大的子公司,並且擁有數家大型購物商場、全球品質一流的酒店及上百家連鎖店和超級市場,而且這些實體都位於香港中環的繁華地帶。怡和係下,雖然控股地位最高的是怡和,但是資產最多的卻是置地。因此,人們往往將怡和係稱為怡置係。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期以來一直在海外發展的香港置地公司決定將發展重心轉回香港。隨後該公司購買了香港電話和港燈集團大約35%的股權,並接下了白筆山豪宅區、美麗華酒店等眾多建設工程。當時,置地是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號稱“香港股王”、“中環大地主”,可見其實力雄厚。然而,在1982年,置地計劃建造一座交易大廈,因此以大約47億港元的天文數字競得中區地產,這使置地公司負債累累,大約負有100億港元的欠款。

1982年年底,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中英關係發展到中國進行訪問,並與鄧小平進行了談判。由此導致香港市場發生了信心危機,香港地產市場、股市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怡和集團的管理者對香港市場的前景更是表現得極度悲觀,地產界籠罩在一片恐懼之中。本來完全有能力償還債務的置地公司也在此刻陷入利潤困境。銀行再怎麽窮追不舍,置地公司仍然想不出辦法來償還債務。就在第二年,當時就任怡置係總裁的紐壁堅突然辭職,而後其職位由西門·凱撒克接任。西門·凱撒克想盡所有辦法力圖挽救當時的不利局麵,但是終究改變不了當時的現狀。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置地公司作出決定——將手中持有的香港電話和港燈集團35%的股份分別賣給長江實業係的和黃和英國大東電報局。

當時,華商紛紛吞並了和黃、九龍倉、會德豐及港燈集團等眾多實力雄厚的英資財團,華商實力日漸壯大,而置地公司專營房地產業務,在香港商業中心的繁華地帶,當時大部分從事地產業的華商幾乎沒有人不對這個“中環大地主”虎視眈眈,垂涎已久。早在幾年前香港市場就一直傳言,華商的下一個收購對象將是置地。

怡和集團的管理者對華商的企圖有所察覺是在“世界船王”包玉剛計劃吞並怡和集團旗下的九龍倉的時候,因此怡和集團也製定出了應對的措施。當時還在任的紐壁堅在征求了理財專家的建議後,將怡和係的內部結構進行了徹底的重組,采取怡和與置地相互控股的方式——讓怡和持有置地公司40%的股權,同時也讓置地公司持有怡和40%的股權,這樣一來怡和與置地相互控股,不但能夠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還能有效地抵禦外敵的攻擊,因此這種控股方式被金融專家們命名為“連環船”結構。當然,這樣的重組方式也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因為如果對手控製了其中一家公司,一旦成功攻下,便能夠與其他相關聯的公司進行直接的搏鬥,這樣其他的公司也就落入敵人的手中,所以風險反而更大。

1984年,怡和與置地均陷入了困境之中,高額的債務使大多數投資者對其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其股票價格也因此急劇下跌。其中,怡和在股市中的總價值大約隻有30億港元,形勢最不利,而置地的狀況就要比怡和好得多,依然擁有100億港元的市場價值。因此,外界都認為華商大軍會從怡和開始進攻。

一時間,許多股市評論專家開始對怡和係所製定的“連環船”控股結構發表不同看法。大多數人認為怡和與置地相互控股的這種方式有很大破綻,就像兩隻巨大的螃蟹,互相用左手上的鉗子牢牢地卡住對方的脖子,同時還要用右手上的鉗子來對付外來敵人的攻擊。盡管怡和與置地的最高管理者都是凱撒克家族的成員,都在怡和集團的旗下,但是它們各自的股東所享有的利益是大不相同的,從而導致它們手上的兩隻鉗子並不能協調地進行合作、有效地發揮作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怡和之所以會成為眾多華商覬覦的對象,是因為怡和已經無法避免衰落,而並不是紐壁堅實行控股方式的失策所造成的。如果是在幾年以前,憑借怡和當時的實力,幾乎沒有人敢動它一絲一毫,而如今怡和卻成為了華商們盤子裏的一塊肥肉,這足以證明了怡和的勢力正在逐漸衰退。

就在怡和的新總裁西門·凱撒克剛剛上任不久,便邀請在英國以成功挽救眾多瀕臨破產的公司而名聲大振的戴偉思來管理置地。西門·凱撒克還在1986年從美國聘請了著名的銀行投資專家包偉士來重新配置怡和係的控股結構。顯然西門·凱撒克已經充分地意識到這種“連環船”方式的控股結構所存在的弊端。

包偉士上任之後,對怡和的控股結構進行了全麵的調整。1986年10月,在經過了一番透徹的研究和細致的分析之後,新的怡和係控股結構的計劃出台了,置地將牛奶國際控股和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這兩個旗下的子公司進行分拆後上市。次年2月,怡和集團決定組建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怡和策略控股公司。1988年6月,在一本名為《星島經貿縱橫》的雜誌上,詳細地刊登了怡和集團在重組之後的控股結構:怡和控股和怡和策略進行互相控股,怡和控股擁有怡和策略19%的股權,而怡和策略擁有怡和控股26%的股權。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各自持有置地公司11%、15%的股權,牛奶國際還由這兩個公司分別持有9%、27%的股權,另外,怡和策略單獨控製文華東方35%的股權。此外,根據相關人士的推測,怡和控股15%左右的股權為凱撒克家族所擁有。

這樣一來,凱撒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集團的控股結構猶如穿上了一層堅硬的防護衣,不但可以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還可以徹底地粉碎華商大軍企圖趁機吞並怡和進而收購置地的美夢。

由於怡和是凱撒克家族享有的最大利益所在,這個新的計劃因而有意識地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所以包偉士所製定的控股結構清楚地暴露了凱撒克家族的私欲。對此,很多人認為為怡和重新製定的控股結構過於偏重凱撒克家族的私利。從這項控股計劃當中能夠看到,因為凱撒克家族有意識地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所以華商大軍成功收購置地的機會就相應地增大了。於是,有人認為早已將怡和轉移至海外市場,並要繼續走資本轉移道路的凱撒克家族,是故意將置地這塊肥肉放在眾多虎視眈眈的華商麵前,想要以高價出售置地,最後攜帶巨款去海外市場發展。

多年以來,李嘉誠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獲得在中環地區的產業,其中收購置地是最重要的一步。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李嘉誠實現了大量的收購計劃,長江實業係的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此時,李嘉誠抓住置地正好處於怡和係控股結構的邊緣位置的好機會,積極地進行著收購置地的計劃,爭取一舉實現自己早在1971年就製定的目標。

根據各大媒體的猜測,李嘉誠會和包玉剛聯合起來對置地再次發起進攻,企圖將這頭已入垂暮之年的巨獅成功收購。早在1987年股市崩盤之前,華商大軍將要收購置地的消息就被外界傳得沸沸揚揚。幾乎所有在業界擁有較強實力和財力的華商,諸如“地產天王”李嘉誠、“世界船王”包玉剛、橫跨珠寶界和地產界的富商鄭裕彤以及新鴻基地產公司的總裁郭德勝等,無一例外都想要收購置地,連股票市場上的弄潮兒劉鑾雄兩兄弟也對這塊香甜可口的蛋糕垂涎欲滴。

外界傳言稱,劉鑾雄兩兄弟企圖按照平均每股16元的價格購買置地25%的股權,為了這個目的打算與西門·凱撒克進行談判,但是卻被西門·凱撒克婉言謝絕。當然,很快又有大批實力雄厚的華商與西門·凱撒克進行過談判,但是西門·凱撒克使出了以退為進的迂回政策,一邊與那些有意收購置地的華商大軍進行周旋,一邊又刻意地將魚餌高高掛起,讓人想吃又吃不到。

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在眾多的華商財團中尤為引人注意。早在多年以前,李嘉誠和西門·凱撒克就在收購港燈集團的戰役中交鋒過,西門·凱撒克當然也知道李嘉誠在商業界的名氣。當得知“地產天王”李嘉誠要與其進行談判時,他肅然起敬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謹慎。當時,李嘉誠提出要以平均每股17元的價格購買置地25%的股權,這雖然比置地當時在股市中每股的價格高出6元,但是西門·凱撒克依然不接受,並且還故意表現出一副十分真誠、豁達的態度,說道:“我永遠都不會拒絕那些真心想和我談判的人——但首要條件是要提出一個我們各自都能接受的價格。”

由於李嘉誠和西門·凱撒克之間最終沒有達成一個令雙方滿意的價格,所以收購置地始終沒能成功。在這種情形下,盡管李嘉誠內心十分渴望能夠得到置地公司,但是他並不想在西門·凱撒克麵前表現得過於執著,因此,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隻能暫時撤退,李嘉誠相信隻要繼續等待下去,有足夠的耐心,事情必定會有轉機,於是,他還和西門·凱撒克約好等下一次再繼續商談收購的事情。

不久之後,股市便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崩盤,恒指急劇下跌,整個香港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地產界更是愁雲籠罩。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李嘉誠卻覺得收購置地的時機慢慢成熟了。這次股災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在1987年底,股市便逐漸開始回暖,各個領域也很快步入正軌。就在股市剛剛回暖之際,外界再次將華商大軍想要收購置地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據傳在1988年的2月至3月間,以李嘉誠為首的數名商界豪商曾與西門·凱撒克進行過多次談判。李嘉誠是一個善於捕捉機會的人,那他為什麽不趁股市大崩盤、怡和係瀕臨倒閉的時候加大馬力進攻,打它個措手不及呢?在1987年的股市大崩盤當中,置地的市價下跌到每股6.65港元,成為曆史的最低點。李嘉誠在那時即使以2倍的價格收購,平均每股也隻有13港元左右,比股市崩盤前李嘉誠所開出的每股17港元要低很多。那麽李嘉誠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同情心作祟才對置地手下留情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收購方想要重新提出收購價,則不能低於被收購方公司半年內股票的市場價格,這是收購與合並條約上的明文規定。1987年股市崩盤之前,置地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大部分都在10港元以上,並且所有華商購得置地股票的這些交易的詳細資料在交易所的電腦中都有備案。這就意味著李嘉誠想要重新提出收購價的話,則其最低價應該為平均每股10港元。隻有在6個月期滿之後,收購方才能夠自由地重提價格。

就在股市發生大崩盤之後的第六個月,置地公司的股票價格逐漸由股災中的6.65港元攀升到每股8港元,並且始終徘徊在這個價位,其市值仍然低於股市大崩盤之前的水平。當月,李嘉誠以股東的名義參加了廣生行的年會,並首次向各大媒體透露長江實業確實已經擁有置地一部分股權,但是並不打算參與置地公司內部的管理,隻是希望能夠長期持有該公司的股票。

李嘉誠的這番言論立即引起所有媒體的關注,長江實業成功吞並香港“中環大地主”置地的消息就像一顆重量級炸彈一樣炸得市場搖搖欲墜。4月下旬,以李嘉誠為首的眾華商共同給西門·凱撒克起草了一份文件,主要內容是希望西門·凱撒克能夠在6月的置地公司股東大會上,宣布鄭裕彤和恒基兆業總裁李兆基加入置地公司董事會。此時,李嘉誠所率領的華商大軍總共持有的置地公司股權已逐漸超過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所以他們早已經勝券在握。

外界各種收購置地的消息被傳得神乎其神,其股票的價格也一路看漲,幾天之內已經上升到8.9港元。這個價格是繼股市大崩盤之後,置地公司股價的最大一次漲幅。

當然,西門·凱撒克不會聽任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的擺布,他要進行反擊,於是連夜與包偉士製訂反收購計劃,商談應對的良策。1988年4月底,怡和策略與文華東方公司共同對外宣布,怡和策略將接收文華東方公司每隻股票價格為4.15港元的10%的新股,這樣就使怡和策略原本持有的文華東方公司35%的股權提高到41%。毫無疑問,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聽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盡管從表麵上來看怡和策略和文華東方控股發生的改變對收購置地的計劃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在商場中見過大風大浪的李嘉誠能意識到這裏麵的異樣。李嘉誠猜測,這是西門·凱撒克發出的反擊信號,隨後怡和必定會製訂周密的計劃來阻止華商大軍收購置地。

在4月底左右,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和中信公司總裁榮智健曾多次為了商議應對計策而進行會談。因為有前車之鑒,眾華商一致認為為了避免置地公司效仿文華東方的做法,就應該在西門·凱撒克實行新的反收購措施之前,公開與怡和宣戰。

5月4日下午,股票交易市場收盤之後,李嘉誠等眾華商再次前往怡和總部與西門·凱撒克和包偉士進行談判。雙方表麵上保持著一團和氣。“我所率領的眾華商是誠心實意來收購置地的,我們希望以平均每股12港元的價格,買下怡和集團手中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3%的股權。”李嘉誠開門見山地說道。而西門·凱撒克聽到李嘉誠所開出的價格之後,非常坦然並肯定地說道:“我並不滿意你所開出的價格,我曾聽聞李先生是個極為守信的人,難道自己說過的話可以反悔嗎?除非按照股價崩盤前你所提到的以平均每股17港元進行收購,我才會重新考慮你的提議。盡管現在置地的股價在大幅下跌,但其實際的資產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你為什麽要將原本開出的每股17港元變為12港元呢?”

李嘉誠微微一笑,然後說道:“西門先生,我原本開出的每股17港元的收購價你並沒有接受,如果你沒有得失憶症的話,應該會記得那時我們商定以後再繼續商談。我們都在商界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我想你肯定明白上市公司的市場價格是其價值的體現和依據,這也是商界一直以來的遊戲規則。剛才我提出的12港元要比置地公司現在股票價格的8港元高出將近40%,你為什麽還說收購的價格降低了呢?”

顯然,兩個人的話語中都帶有濃濃的火藥味,並且都在直言不諱地揶揄對方。此時,現場的氣氛變得很緊張,在業界被稱為“沙膽彤”的鄭裕彤按捺不住性子,站起來強硬地說道:“我們雙方既然無法達成一致,那麽就隻能在股市上見分曉了。根據金融市場一貫的交易原則,如果收購方所提出的價格高於被收購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就可以自動生效。明天我們就公開對外宣布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置地剩餘的25.3%的股票。我相信,到時候置地的大部分股東也會接受我們的提議的。”

“哼,你以為這樣就能嚇倒我們了?如果你們敢那樣做,我們也不會心慈手軟,但前提是你們不怕失去已經持有的股權。置地的情況與當初九龍倉的情況有著本質的區別,更不像港燈集團那樣不堪一擊,如果你們依然一意孤行的話,我們樂意讓你們見識一下怡和集團的厲害!”包偉士四兩撥千斤地再次亮出了手中的王牌,不甘示弱地反擊道。經過反複的較量,最終雙方都作出了一定讓步。由於整個證券交易市場充斥著各種收購消息,置地公司的股票價格一直處於持續下跌的狀態,因而1988年5月6日證券交易所決定暫時停止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股票的交易請求。與此同時,怡和策略以每股8.95港元的價格全麵回購長江實業集團、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新世紀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中信集團手中所持有的置地的股權,占置地公司總股權的8.2%,其市場價值為18.34億港元。

這樣一來,怡和集團手中總共持有的置地公司的股權由原來的25%上升到33%,凱撒克家族對置地的控股權也就更加穩固了。除此之外,怡和集團還附加了一條規定,即以長江實業為代表的所有華商集團在七年內,不能再收購怡和係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股權,不能買進怡和所發行的一些象征性股權,這也充分地體現了怡和集團的“老謀深算”。

許多原本一直對李嘉誠所率領的華商大軍抱有希望的人都對這場置地收購戰役的結果備感失望。各大媒體記者也都在文章中對此發表了評價,某家華人雜誌社的版麵頭條稱之為“一次失敗的計劃”,甚至有英國記者認為是“華南虎的不自量力”。

為什麽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與西門·凱撒克在這場收購大戰中還沒有決出勝負就火速撤離,而沒有力爭到底呢?不久之後,媒體這樣披露道:當初包偉士手中亮出了這樣一張王牌:如果李嘉誠等眾華商非得對外宣布要以平均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置地股權的話,那麽怡和集團就會像此前文華東方那樣更改置地的控股結構,加強怡和策略對置地的控股權——怡和策略接納了文華東方所發行的10%的新股以後,其持有的文華東方的股權必定會高於證券市場收購與合並條約上所規定的35%的全麵收購臨界點,怡和策略根據規定就可以向文華東方的其他股東收購所有的股權。由於怡和開出的收購價4.15元要比文華東方的市場價6元低很多,因此該公司內部的一些股東對怡和所提出的收購方案很不滿意,但是這卻正中了怡和的下懷。因為如此一來怡和能夠輕鬆地使文華東方的股份超出收購與合並條例上所規定的35%的臨界點,更不需要運用龐大的資金來進行收購。所以怡和在不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能夠使其手中持有的文華東方的股權由35%上升到41%。如此一來,那些企圖收購文華東方的人即使使用全麵收購的方式也不可能得到一半的股權,因為如果怡和此時實行反收購措施的話,就一定能夠輕鬆獲得剩下的9%的股權,從而持有超過50%的股權。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李嘉誠等眾華商要是堅持對外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置地股權的話,那麽包偉士所亮出的王牌會使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當初,怡和策略收購置地8.2%的股權是以平均每股8.5港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的,總共花了18.34億港元,實際上,這也代表了置地公司的市場總價值在223億港元左右。如果是按照8.5港元算,那麽其市場總價值也在200億港元左右。所以,以李嘉誠為首的華商大軍必須要花費100億港元的資金才能全麵收購怡和手中50%以上的股權。除此以外,如果怡和集團實行反收購策略的話,置地的股票價格就會逐漸上漲,因此華商們想要取得勝利,就必定要花費更多的資金。當然,這地產界的“四大天王”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籌集到如此龐大的一筆資金還不得而知。當時怡和已經持有置地26%的股權,顯然已經占了上風,獲勝的概率要比華商大軍大得多。

其實,怡和在將港燈集團和香港電話公司的控股權賣出之後,企業逐漸走出了困境,經營狀況也越來越好。怡和集團在香港的市場地位是相當穩固的,即使它曾將其在香港以及海外市場的產業出售,其市場的總價值也隻比李嘉誠的長江實業略低一點兒。另外,凱撒克家族在海外市場上還有一部分怡和係以外的產業。據傳,此家族手上持有的總資產要遠遠超出李嘉誠。所以,即便李嘉誠有全麵收購置地的能力,他也不會輕易動用龐大資金來達到這個目的。